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仁”的豐富內涵

一 善性仁心

在人性論方面,孔子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很多人認為:孔子沒有明確性善性惡,指出人生來本性都很相近,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其實暗含了性善論的意思。孟子明確地認為人性本善,人之為善是人的本性的表現,人之不為善是違背其本性的?!睹献印じ孀由稀诽岢觯骸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薄澳巳羝淝?,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在這里,孟子認為:水的本性是向下流,人性生而有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樣;當然,人也可以通過擊打等手段使水向上流,這是違背水的本性的;就像人受到私利貪欲的誘迫而變壞一樣,不能說人的本性就不善。至于從人天生的性情來說,則是可以為善的,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有的人行為不善,那不是天生資質的原因。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具有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這是人異于禽獸、高于禽獸的本質的特征。孟子的性善論作為儒家的正統思想,傳播廣泛,影響深遠,以至于宋代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提出“四心說”來深入討論性善論?!睹献印じ孀由稀吩唬骸皭烹[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在這里,孟子從探討人性的角度出發,回答學生關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問題,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是每個人都固有的,所以人性是天生善良的。這是孟子以心論性,對人本性的界定。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良心”的作用。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說明人性便是善的,因為良心只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假若沒有表現出來,便無法斷定性是善還是惡。良心即道德本心,人人固有,是先天本體;“四心”是良心的發用,是后天情感、理性和意志的集合。也就是說,“良心”與“四心”是體用關系。關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與仁、義、禮、智“四德”之間的內在聯系,孟子在《公孫丑上》中從正反兩方面論道:“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薄八男摹笔恰八牡隆敝l端,沒有“四心”就不會有“四德”?!八男摹笔敲献拥摹靶陨普摗绷⒄摰幕c,說明“性善”是以“心善”的方式體現出來的。對于此點,前賢多有論述。徐復觀說:“孟子所說的性善,實際上是說的‘天之所與我者’的‘心善’?!薄懊献釉谏铙w驗中發現了心獨立而自主的活動,乃是人的道德主體之所在,這才能作為建立性善說的根據?!?span id="yhs4qom" class="super">[104]唐君毅也說:“孟子言性,乃即心言性善,及此心即性情心、德性心之義。所謂即心言性善,乃就心之直接感應,以指證此心之性之善。”[105]在孟子看來,人性之所以是善的,就在于人具有“四心”。

孟子指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仁就是人的本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即憐憫、體恤別人的心。《孟子·公孫丑上》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比市木褪且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是為政者推行仁政的根本,所以儒家講仁愛之本乃是人之為人的仁愛之心,有仁愛之心才能夠愛別人。

二 孝悌仁本

儒家認為“仁”始于親情,是一種親情之愛,這就是孝悌之道。郭店楚簡載:“愛,仁也?!?span id="gqb44ca" class="super">[106]“不親不愛,不愛不仁?!?span id="vpi5ma9" class="super">[107]“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108]“仁為可親也,義為可尊也,忠為可信也,學為可益也,教為可類也。”[109]據說子思所作《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比适侨酥疄槿说谋举|,所以親愛自己的親人就是最大的仁。《孟子·告子下》云:“親親,仁也。”《孟子·離婁上》云:“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禮記·大學》云:“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边@些都充分說明儒家的仁愛始于親情,仁的實踐是沿著血緣關系而具體展開的。而在人的親情之愛中更為重要的是對父母之愛——即孝和對兄弟之愛——即悌,所以《論語·泰伯》載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p>

《論語·學而》提出了孝悌為仁之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何晏的《論語集解》曰:“言孝弟之人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薄氨荆??;⒍罂纱蟪伞!薄跋饶苁赂感?,然后仁道可大成?!比寮业娜蕫劬袷菑膶Ω改傅男㈤_始,延伸到對兄弟的悌、對朋友的信、對天下人廣泛的愛,乃至對萬物的珍愛。孝悌究竟是“仁之本”還是“為仁之本”?如果解“為”字為“是”字,即當作系詞使用,則孝悌是仁的根本;如果解“為”字為“做”字、“行”字,即當作動詞使用,則孝悌是“行仁”的根本,而不是仁的根本。

在先秦,人們把孝悌視為仁之本的思想很普遍。郭店楚簡以“孝”釋“仁”,以“孝”作為“仁”的根本特征和最高表現?!短朴葜馈氛f:“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愛天下之人。禪之重,世無隱德。孝,(仁)之冕也;禪,義之至也。六帝興于古,皆由此也。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遺親,義而未仁也。”這一說法顯然是關于《論語》中“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說的推論。《管子·戒篇》云:“孝弟者,仁之祖也?!?span id="rj9elcd" class="super">[110]《呂氏春秋·孝行覽》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曾子還說:“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仁與孝悌是統一的,仁始于愛親人,孝悌為仁之本。

宋明理學家把注重仁與孝的問題納入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中,把“仁”向形而上學層次發展,展開了“仁”與“孝悌”關系討論的新維度。據《二程遺書》卷一八載有學生問程頤:“‘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個仁、義、禮、智四者,幾曾有孝弟來?仁主于愛,愛莫大于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11]程頤否定了“由孝弟可以至仁”,而認為行仁是從孝悌開始的,但這只是實行仁道的一件事而已,說孝悌是實行仁的根本是可以的,可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就不行了。朱熹的《論語集注》“其為人也孝弟”章引程子曰:“孝弟,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愛及于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112]這就在文本基礎上對仁與孝悌的關系進行了仔細分析,作了新的擴展,提出了“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的仁孝關系說。

朱熹的《論語集注·學而》注釋“其為人也孝弟”章說:“言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113]朱熹所謂的“根本”是指仁道,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是一種先驗的道德理性,是萬善之源;所謂“仁道自此而生”,就是說“仁道”要由孝悌開始,并不是以孝悌為“仁性”之根本。《朱子語類》卷二十載有人問:“孝弟為仁之本?”朱熹曰:“論仁,則仁是孝悌之本;行仁,則當自孝悌始?!?span id="kahretv" class="super">[114]所謂“論仁,則仁是孝弟之本”,是說仁是人的內在本性,孝悌只是人本性的外現。他說:“仁便是本了,上面更無本。如水之流,必過第一池,然后過第二池、第三池。未有不先過第一池,而能及第二第三者。仁便是水之原,而孝弟便是第一池。”[115]“孝根原是從仁來。仁者,愛也。愛莫大于愛親,于是乎有孝之名?!?span id="kl99t3f" class="super">[116]朱子認為:“仁”是終極的“本”,在此“仁”本之上“更無本”了?!靶⒌堋笔菑摹叭省崩锩姘l出來的,有“仁”始有“孝弟”,無“仁”則無“孝弟”。也就是說,心性才是根本,孝悌只是枝葉。人具有孝悌之心,則自能行孝悌之道。所謂“行仁,則當自孝悌始”,即行仁應當從孝悌開始,也就是說孝悌是行仁的根本。他說:“愛親愛兄是行仁之本?!?span id="yg2r9h9" class="super">[117]“人若不孝弟,便是這個道理中間跌斷了,下面生不去,承接不來了,所以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span id="npa7t2w" class="super">[118]“孝弟為仁之本”是指孝悌是實行仁道的開端,故為“本”。

三 泛愛親仁

儒家還提出了“泛愛眾”的博愛思想??鬃咏逃茏印胺簮郾姸H仁”(《論語·學而》),這是說“仁”不僅要愛親,而且要“泛愛眾”?!胺簮郾姟奔磸V泛的愛眾人,包括愛親人、友人、鄰人、國人,甚至可以愛敵人。這樣,以“愛親”為根基的“仁”就有了更高層次的道德規定,這是“仁”由“愛親”而推及“泛愛眾”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升華,顯示了儒家思想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對于其中“泛愛”的“泛”,宋代邢昺注釋為“寬博之語”,“泛愛眾”是講“君子尊賢而容眾,或博愛眾人也”。希望人尊賢容眾,博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論語·雍也》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邢昺認為孔子之言是:“言君能博施濟眾,何止事于仁,謂不啻于仁,必也為圣人乎!”“博施濟眾”是儒家內圣“仁”發于外王事業的極致,孔子認為就是古代圣王如堯、舜可能也做不到圓滿,如果能夠把事業做到博施濟眾就是圣人的境界了。他還把親情之愛推到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身上,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對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如果能夠以對親兄弟那樣的態度與情感相待的話,那就是“泛愛眾”的體現。孔子提倡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對人要溫、良、恭、儉、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通過“忠恕之道”落實仁愛??鬃右髧肮澯枚鴲廴耍姑褚詴r”(《論語·學而》),要求國君節約用度,惠愛百姓,不要無窮盡地使用民力,要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是說:敬愛自己的父母,也要敬愛別人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也要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人不要把自己的愛局限在狹隘的空間里,不要太自私?!兜茏右帯钒堰@一寶貴思想發揮為“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就是說,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

孔孟的泛愛眾思想被后儒進一步闡發為儒家式的“博愛”,即在血緣親情基礎上把愛加以擴展的廣博之愛。《孝經》宣揚以博愛教化民眾的理念:“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毕却ネ跻娊袒梢曰癯伤?,所以他先以身作則,倡導博愛,使民眾效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所以沒有遺棄自己親人的人?!缎⒔洝诽岢龊完U發的“博愛”觀顯然是對孔子“泛愛眾”的引申和發展??装矅摹豆盼男⒔浛资蟼鳌酚凇笆枪氏戎圆邸毕伦⒃疲骸安郏簮郾娨?。先垂博愛之教以示親親也,故民化之而無有遺忘其親者也?!卑选安邸贬尀榉簮郾姡瑥娬{博愛首先要愛親人,進一步教化民眾各愛其親。

漢初賈誼的《新書》有“德莫高于博愛人”之語,認為最高的德行就是能夠博愛大眾,與孔子的“泛愛眾”顯然一致。

董仲舒說:“仁者,所以愛人類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け厝是抑恰罚把V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此圣人之善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ど畈烀枴罚胺簮廴荷?,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春秋繁露·離合根》)這些都是由仁愛推衍的泛愛(博愛)之意。

徐幹的《中論·智行》云:“夫君子仁以博愛,義以除惡,信以立情,禮以自節,聰以自察,明以觀色,謀以行權,智以辨物,豈可無一哉?”把“仁”解釋為博愛,為君子修養之首。

孔穎達等人撰《五經正義》多次提到“博愛”,并將“仁”與“博愛”聯系起來,如《禮記·表記》載:“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笨资柙疲骸按艘唤浬昝魍Ξ惽橹拢咧?,其功俱是泛施博愛,其事一種是未可知也?!边@里以“泛施博愛”釋“仁”,是對仁的博愛內涵的進一步深化。

唐代韓愈在《原道》中提出“博愛之謂仁”,是來自孔子的“泛愛眾”,直接以“博愛”釋“仁”。

宋歐陽修的《乞出表》之二云:“臣聞愚誠雖微而茍至,可以動天;大仁博愛而無私,未嘗違物?!边@是強調通過“仁”的擴大以實現博愛無私的境界。

孫中山受西方基督教的影響,對仁的博愛精神進行了現代闡發,極為贊賞韓愈對“博愛之謂仁”的解釋,認為“博愛云者,為公愛而非私愛,即如‘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與夫愛父母妻子者有別。以其所愛在大,非婦人之仁可比,故謂之博愛。能博愛,即可謂之仁”。[119]如此則“普遍普及,地盡五洲,時歷萬世,蒸蒸蕓蕓,莫不被其澤惠”。[120]孫中山提倡博愛,是要喚醒人們的仁愛良知,使之博愛人民,乃至博愛人類。

四 愛物惜命

儒家把“仁”推到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形成了“愛物惜命”的思想。孔子雖然沒有把“仁愛”推及物的明確論述,但對自然界的生命充滿了憐憫之情?!墩撜Z·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币馑际钦f:孔子釣魚用竿而不用系滿釣鉤的大繩捕,射鳥但不射巢中的鳥,這就充分體現了孔子愛物及取物有節的思想?!抖Y記·祭義》引孔子的話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笨鬃影讶蕫弁茝V到生物,認為不以其時伐樹或不按規定打獵是不孝的行為。

《論語·鄉黨》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边@是常見的句讀。按照這種句讀,何晏的《論語集解》引鄭玄注:“重人賤畜?!毙蠒m的《論語注疏》曰:“此明孔子重人賤畜也?!敝祆涞摹墩撜Z集注》曰:“不問馬,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蓖ǔ⒋私鉃檎渲厝硕p賤畜生。也有人這樣句讀:“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否)。’問馬。”馬廄著火了,孔子首先詢問飼馬的下人有沒有事,得知人沒有問題后才問馬。可見孔子先關心人的傷亡,后關心馬的傷亡,重視生命的價值,只是在人和牲口之間優先強調人。這樣理解似乎更好。據《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載,孔子之守狗死,孔子謂子貢曰:“路馬死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吾聞弊帷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焉?!惫适率沁@樣的:孔子家的一條看門狗死了,孔子讓他的學生子貢去幫他埋葬,并叮囑道:“按照一般的做法,馬死了是用舊的帷幕把它包起來埋葬的,狗死了是用舊的車蓋把它覆蓋著埋葬掉。為什么人家不把舊的帷幕扔掉,也不把舊的車蓋扔掉呢?是因為他們要給這些動物預備著。現在我貧困不堪,連個舊的車蓋也沒有。你一定要弄一張舊席子,把它好好裹起來,不要讓它的頭被泥土弄臟了?!笨鬃訛槭裁匆@樣近乎莊重地安排學生埋一條死去的看家狗,而不像人們通常所做的那樣,食其肉,寢其皮,或將其隨便棄之荒野,任野獸撕食?原因是孔子一生推行仁德,其所思、所行無不以“仁”為出發點和歸宿。如此葬狗,正顯示了孔子對動物的憫愛之情是出于踐行“仁愛”的自覺。

孟子主張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他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即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連鎖”。從“仁”的角度看,“親親”是仁的自然基礎,“仁民”是仁的核心和重點,“愛物”則是仁的最終完成。對萬物的愛心實際上是仁需要完善化的內在邏輯要求。孟子還說:“恩足以及禽獸。”“君子遠庖廚?!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行摒B的人要把愛心推及動物,不親自宰殺動物,以保持仁愛之心。

漢代董仲舒進一步將孔子的“仁者愛人”引申到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愛護,把仁愛的道德范疇從人擴展到鳥獸魚蟲,提倡博大的愛。他說:“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春秋繁露·仁義法》)人之為人,最關鍵的是仁愛人民;再往下以至于鳥、獸、昆蟲,沒有不愛的。如果沒有這樣廣大的愛,怎么稱得上仁呢?他還說:“泛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保ā洞呵锓甭丁るx合根》)在他看來,廣泛地愛護一切生物,才能表現出仁愛來。

北宋張載以仁愛之心體悟到人與人、人與萬物息息相通、血肉相連的內在聯系,提出了“民胞物與”的偉大思想。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篇》)這就是說:天底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天底下的萬物都是我的朋友。

北宋二程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這就是說:有仁德的人能夠把天地萬物與自己看成是息息相關的有生命力的一個整體,把天地萬物看成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故能愛人愛物,如同愛己。據《宋元學案·伊川學案上》載,程頤為經筵侍講時,“一日講罷未退,上(宋哲宗)折柳枝,先生(程頤)進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币驗橛腥寮覑畚锵乃枷肫鹱饔茫猿填U以師者的角色自覺地來規訓皇帝。又,《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譜》載:“(程頤)嘗聞上在宮中起行漱水,必避螻蟻。因請之曰:‘有是乎?’上曰:‘然,誠恐傷之爾。’先生曰:‘愿陛下推此心以及四海,則天下幸甚。’”程頤聽說趙煦皇帝在吐漱口水時避開螞蟻,以免傷生,便給予皇帝高度贊揚,并借機神色非常莊重地教誨皇帝把這樣的仁愛之心推及四海之內。

明代呂坤說:“滿腔子是惻隱之心,滿六合是運惻隱之心處。君子于六合飛潛動植、纖細毫末之物,見其得所,則油然而喜,與自家得所一般;見其所失,則閔然而戚,與自家失所一般。位育念頭,如何一刻放得下!”(《呻吟語·談道》)這段話的意思是:滿心胸都是惻隱之心,滿天下都是運用惻隱之心的地方。君子對天下的飛禽走獸、動植物、纖細毫末之物,看見它們得到了適宜的生活處所,就會油然而欣喜,和自己得到了一樣;看見他們失去了適宜的處所,就憫然而悲傷,與自己失去了一樣。希望萬物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的念頭,怎么能放下一刻呢!

明代東林學派著名學者高攀龍在《高子遺書·家訓》中認為:“少殺生命最可養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間何等苦惱,我卻以日用口腹,人事應酬,略不為彼思量,豈復有仁心乎?……省殺一命于吾心有無限安處,積此仁心慈念,自有無限妙處。此又為善中一大功課也?!彼胰舜蜁r少用肉肴,兼用素菜,以少殺生命,積仁心慈念。明代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說:“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蔽覀儗@些文字詮釋如下:什么叫“愛惜物命”?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人人都有惻隱之心。追求仁愛的人、積累德行的人要積累這份善心。賢明之人有“四不食”的禁忌:聽到宰殺聲音的不吃,看到宰殺場面的不吃,自己喂養的不吃,專門為我宰殺的不吃。人們無法斷絕吃肉,且先從這幾條來戒除。

鄭板橋在《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中對這個問題也作了很深刻的論述。他說:“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于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頑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折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缊而出,上帝赤心之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竟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托命乎!”最后又特別叮嚀:“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來。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他?!边@是鄭板橋寫給弟弟希望其幫忙教育孩子的信。他晚年得子,甚是喜愛,但是由于在外做官,不能在孩子身邊教導,于是寫信請弟弟幫忙管教,希望弟弟不要溺愛孩子,要教子孫學會體天地仁愛之心,不要玩虐小生命,“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由此引導孩子明白人無高低和貴賤之分,要把仁愛普及眾人??滴鯙樽訉O編寫的《庭訓格言》中說:“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弊鳛榈弁跎羞@樣認真教誨、嚴格訓飭子孫,希望他們能夠愛人、愛物,況且普天下的勞苦大眾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西贡区| 乐陵市| 察隅县| 临海市| 台州市| 阿勒泰市| 洛浦县| 大竹县| 中牟县| 兰西县| 曲沃县| 阿瓦提县| 彭泽县| 阿拉善左旗| 友谊县| 玉树县| 南漳县| 清流县| 收藏| 临高县| 板桥市| 乌兰浩特市| 石柱| 家居| 胶南市| 晋州市| 陵川县| 南陵县| 化州市| 临武县| 会同县| 夏津县| 贡觉县| 横峰县| 从江县| 金塔县| 克东县| 依安县| 龙州县|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