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仁愛的現代傳承與普遍價值
一 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
儒家以仁為人之為人的本質,進一步將仁推演為人道為本,其實質是以仁道為本。儒家經典《中庸》、《孟子·盡心下》、《禮記·表記》、《孔子家語·哀公問政》都引用據說是孔子說的“仁者,人也”,這是說“仁”與“人”在基本內涵上是相通的,強調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鬃影讶藦囊笾芴烀駥W中解放出來,以“仁”作為他的思想的核心,在中國思想史上首次系統地建成了一套人學思想體系,為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礎。郭沫若把孔子的“仁學”稱為“人的發現”。[121]張豈之認為:“《論語》中多處為‘仁’規定界說,其特點是:‘仁’不是以祖先神的崇拜為出發點,而是以人的理性為基點;不是以氏族群體為出發點,而是以個人修身為基點;不是以維護一方而犧牲另一方為出發點,而是力求照顧到人際雙方的利益為基點??鬃訉ⅰ省忉尀椤異廴恕惋@示了這樣一些特點?!?span id="u2wlsix" class="super">[122]張立文認為:“孔子的仁學,核心是講人,是人的哲學升華?!?span id="wqlgmki" class="super">[123]
孔子以后的儒家思想家大都強調以“仁”為核心的人道思想?!睹献印けM心下》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薄睹献幼⑹琛芬徽f孫奭疏曰:“孟子言為仁者,所以盡人道也,此仁者所以為人也。蓋人非仁不立,仁非人不行。合仁與人而言之,則人道盡矣?!敝祆涞摹睹献蛹ⅰ氛f:“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謂道者也。”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二者合起來就體現了完整的人道。換句話說,人之為人的根本道理就在于人具有“仁”這一德性,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和特征,也就是說,具有了仁才能成其為人。張載說:“仁者人也,當辨其人之所謂人?!保ā稄堊诱Z錄·語錄中》)宋儒真德秀說:“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是仁也,有是仁而后命之曰人,不然則非人矣?!保ā?span id="tjtxvdi" class="color1">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這些說法從正反兩方面詮釋了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和特征。
儒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仁道原則,確認人有行仁的能力,人不僅是被愛的對象,還是施人以愛的道德主體;人作為道德主體,其為仁的意愿及行為就是主體自身力量的體現。《論語·顏淵》中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論語·述而》中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痹谯`行仁這點說,人是具有充分的意志自由和主觀能動性的。為仁是作為人主體的道德選擇,人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也應當作自己的主宰。正如成中英所說:“孔子引用一個傳統的德性觀念,來展現一個人格實現的理想,來顯示一個社會價值的目標。這個觀念就是仁。仁,人也;人,仁也。他把人、仁作為一體兩面,即理想與現實、本體與方法的互用和整合。他用仁整合人,用人發揮仁。仁既是一整體,也可以是一方法;人既是一方法,也是一整體本體。人、仁互為體用,互為本體與方法。所以,人與仁有互相作用、相互完成。仁,從字形看,是二人在一起,表示一個整體內涵的互通性。仁是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溝通。仁既可以用來擴大人的存在范圍,也可以用來解決生活秩序問題,實現人的價值目標。這就是孔子的人生哲學,也是孔子的社會哲學,還有一個潛在的本體哲學,即人的本體哲學。”[124]這樣,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形象地說“仁”就是人生命的核心。
當今社會產生的一些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有的人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本質,即仁。仁的缺失導致他們不懂孝悌之道,不能親愛親人。有的人對別人不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能以忠恕之道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人際關系惡化。仁的缺失進一步造成有的人不能泛愛大眾、親近仁德,而是玩世不恭或者悲觀厭世。仁的缺失造成有的人為官卻不能正己正人、道德齊禮。仁德之缺失也導致有的人暴殄天物,為一己之享樂或為賺黑心錢而殘忍地殺害動物、特別是珍稀動物,貪婪地盜取自然資源,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惡化。仁的缺失也導致有的人缺乏信仰,沒有敬畏之心。所以,我們要發揚光大儒家優秀的傳統仁學思想,立仁之大本,本立而道生,使人人走上正道,鑄就多層次的道德人格,造就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
二 仁愛的現代傳承
孔子的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時,孔子回答說:“愛人?!保ā墩撜Z·顏淵》)可見“仁”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那么,我們現在要怎么傳承仁愛思想呢?
(一)要有仁愛之心。儒家認為:心為人的主宰,一個人是否具有仁愛之心,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心腸好不好、心善不善。心地是否善良是評價一個人、考察一個人、認識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我們經常說:人心向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這就告訴我們要有愛心,行善事。我們看這個“愛”字的繁體字——“愛”:“一飄三點雨,寶蓋來頂起,朋友躲下面,愛字記心里?!庇^察繁體的“愛”字結構,“心”是放在正中間的,意味著心中要有愛,對他人的愛要發自內心。
(二)要自愛。儒家強調仁愛要從自愛開始,以自愛為起點。我們經常說要愛別人、幫助別人、理解別人,其實學會自愛才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漢代揚雄說:“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保ā斗ㄑ浴ぞ印罚┻@段話強調了人要自尊自愛。自尊自愛是關愛他人的必要前提。喪失了自信心和責任感的人,容易做出致使別人受到損害的行為。自愛不是自戀,而是自律、自尊、自強。一方面,按照推己及人的原則,一個人如果不知自愛,沒有愛自己的情感體驗,如何能夠愛人呢?自愛與愛人是相通的。另一方面,自愛不僅是自己的事情,還需要在“人—我”關系中實現,即有被他人尊重的要求。一個人如不自愛,那怎么能讓他人來愛自己呢?在學會自愛的基礎上,一個人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理解別人、愛護別人。有的人沉溺于黃、賭、毒,主要是不知自愛,傷害了身體,敗壞了德性,觸犯了法律,滑向了自我毀滅的道路。《孝經·開宗明義》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有的人不講孝道,不知從父母的角度珍愛生命、重視生命的價值,輕則沉溺于吃喝玩樂,過得昏天黑地;重則因一朝之忿出手傷人。不知自愛,最終會害人、害己、害社會。還有自殺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三)要愛親人,即血緣親情之愛。關于愛親人,主要體現在孝悌之道方面。儒家非常重視孝悌之道,主張處理一切人倫關系都要從孝悌做起,孝悌是實現“仁”的根本。《論語·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愛人”要從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開始?!缎⒔洝なブ握隆酚衷疲骸安粣燮溆H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边@種說法是符合道德邏輯的。一個人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肯親愛,還能指望他對別人有仁愛之心嗎?仁愛思想是從家庭血緣親情引申出來的,一個人只有首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去愛他人。離開了親情之愛,仁者之愛就成為無根之萍、無本之末。這幾年很多地方開展了國學和傳統文化教育,在民間講《弟子規》、《孝經》,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和積極的社會效應,基本上形成了全社會的共識,我們還需要在具體細節方面更扎實地落實,以達到更持久的效果。
(四)要“泛愛眾”,即愛一切人。孔子又將親情之愛推廣開來,提倡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心中有仁,就能愛戴別人;能愛戴別人,別人也能愛戴你。心中有禮,能尊敬別人,別人也能尊敬你。愛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這就教導人們要對他人友愛、尊敬,要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孟子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磹圩约旱母改?,也要敬愛別人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也要愛護別人的孩子。人不要把自己的愛局限在狹隘的天地,不要太自私。如果我們心中有仁愛,便會把周圍的一切人、物、事放在心上,關愛自己身邊一切需要關愛的人,善待他人,扶貧濟困,伸出自己的手,力所能及地去關心、幫助他們,哪怕是和自己有過仇怨的人。
(五)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還把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成為一體的境界。天地生人及萬物,所以人與天地萬物應該和諧相處,這對于今天的環境保護工作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儒家“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要求人把自己與天地萬物看成一個生命體。既然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生命體,人就要認識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愛就是對自然的敬畏、關心和尊重。愛護自然環境也要“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每個人以生活中的小事來強化愛萬物的觀念,如少用一次性筷子、不吃野生動物、上街買菜自帶籃子、短途出行騎自行車、不踐踏草地、做好垃圾分類以及節約用水、用電等等。
三 仁愛的普遍價值
“仁”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具有普遍價值,可以統攝和包含其他諸多德目,由百姓日用通于天地萬物,誠所謂儒家“以求仁為宗,以渾然天地萬物一體為仁,充周于未發,條理于發見,體如是,用如是,真可謂表里無間而始終一貫者矣”。[125]仁在儒家思想中體用兼該,表里無間,始終一貫。從道德修養來說,人的一切道德行為都與仁有關?!皽亓颊?,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保ā抖Y記·儒行》)所以,仁統攝諸多德行。王國維曾論仁與其他諸德的關系說:“孔子之仁,為包容其他一切諸德之普遍之德,即對己之德,與對家族及社會國家等之德,皆存于此中。但先以家族間之德為根本,然后漸推及社會國家。故以孝弟為本,而綜合忠信義禮智等諸德,即普遍之仁。故仁為德之全稱,其他不過其一部分而已?!?span id="uauzubi" class="super">[126]仁為德之全稱,仁包眾德就是仁的普遍性的體現。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以血緣親情之愛為價值源泉的。以血緣親情為紐帶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是人類社會早期文化的共同特點,但是其他文化后來都經歷了斷裂和轉移,淡化了血緣親情,只有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文化一直以此作為基礎,并將此一脈相傳發展到今天。
儒家的仁愛形成了同心圓的層遞擴展特征,這是符合共同的人性和心理邏輯次序的。當然,在中國古代,由于立足于血緣親情而形成的宗法家族制度的局限,這種擴展在社會上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
儒家仁愛思想可以以擬血緣親情之愛的方式得到擴展,如《論語·顏淵》載孔子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誦《論語》中的五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薄八暮V畠?,皆兄弟也?!薄凹核挥?,勿施于人?!薄暗虏还?,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其中“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就是強調以血緣親情之愛來對待普天下的人,盡管這些人與自己并沒有血緣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師徒如父子、桃園三結義都是這種思想的典型表現。
“感通”是這種方式得以實現的基本途徑。儒家仁愛思想以“感通”為本性,認為:人不僅能自我覺醒,以內心真誠的感情認識自己、悅納自己,還能覺察他人的感受與需求,體察他人的內心,產生相應的尊重與關愛之情,與他人感通。有感必有應,感、應是相互的。人與人有感應,人與萬物也有感應,這是一種愛的信息的交流。無害人害物之心,而有愛人愛物之心,被愛之人和物必然會感而應之。
杜維明認為: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仁、義、禮、智、信與西方一些觀念一樣,具有普遍價值,可以互相參照學習,而其中“‘仁’的價值應該是所有其他價值的基礎,乃至其他價值的前提,這是儒家思想的一貫之道”。[127]仁的最基本含義是愛人。《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直接提出“仁者愛人”。唐君毅曾說:“仁之表現只是此心境之直下流露。其主要者即在愛人。人之能愛,乃依于人我無間之心境。唯其人與我無間,然后能愛人如己。愛人如己,即是打破人我之隔閡,使人我之情相通,而表現此人我無間之心境于外。”[128]杜維明認為:“仁愛的仁是人作為人的體現,也就是最像人的人,最符合人的各種要求,能夠代表基本的理念和價值?!?span id="vbu9qx7" class="super">[129]“一個仁愛之人必定是懷有信任意識和值得信任的。出于同情和憐憫,一個仁愛之人可以在人際和文化之間鋪陳一張不斷擴展的關系網絡?!薄盁o論東方還是西方,學習仁愛之道都是所有古典教育的內容。當我們走過人類歷史上或許是最野蠻的一個世紀后,學習仁愛之道就成為當代世界中富有深刻意義的挑戰。我們承認個人尊嚴是一種不可回避的價值,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學習如何以仁愛的方式來對待人,無論是一個貧窮老弱的白人、一個中國商人、一個猶太教的長者、一個穆斯林的阿訇、一個年輕富有的黑人婦女,還是其他什么人。這就要求我們具備一種能力,即不僅將那差異視為威脅,還將它視為一個人性的機遇?!?span id="xk69ttr" class="super">[130]因此,學習仁愛之道、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是儒家修身做人的基礎。推而廣之,這在當今世界也具有普遍價值。
儒家仁愛思想的理想目標是實現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大同世界?!犊鬃蛹艺Z·禮運》中寫道:“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边@充分顯示了古圣先賢的博大胸襟和精神境界。
[1]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載《文物》1979年第1期。
[2]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59頁;白奚:《“仁”字古文考辨》,載《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3期。
[3]霍彥儒、辛怡華主編:《商周金文編——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頁。
[4]阮元:《揅經室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76頁。
[5]康有為:《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08頁。
[6]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頁。
[7]譚嗣同:《仁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7、73頁。
[8]劉文英:《“仁”之觀念的歷史探源》,載《天府新論》1990年第6期。
[9]張立文:《略論郭店楚簡的“仁義”思想》,載《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10]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200頁。
[11]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5頁。
[12]郭沫若:《金文叢考》第2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16頁。
[13]龐樸:《“仁”字臆斷——從出土文獻看仁字古文和仁愛思想》,載《尋根》2001年第1期。
[14]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57—159頁。
[15]王楷:《仁者自愛:儒家傳統的道德生命觀及其哲學基礎》,載《孔子研究》2012年第5期。
[16]韓星:《仁愛與和諧》,載《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17]梁濤:《郭店竹簡“”字與孔子仁學》,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5期。
[18]白奚:《“仁”字古文考辯》,載《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3期。
[19]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5頁。
[20]武樹臣:《“仁”的起源、本質特征及其對中華法系的影響》,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
[21]王獻唐:《山東古國考》,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19頁。
[22]屈萬里:《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載《民主評論》1954年第5卷第23期。
[23]梁濤:《郭店竹簡“”字與孔子仁學》,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5期。
[24]趙在翰輯:《七緯》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15頁。
[25]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918頁。
[26]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26頁。
[27]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250、256—269頁。
[28]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250、256—269頁。
[29]李澤厚:《談“惻隱之心”》,載http://www.aisixiang.com/data/15615.html。
[30][日]佐藤將之:《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以中日學者之嘗試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載《“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007年。
[31]吳光:《從孔孟仁學到民主仁學——儒學的回顧與展望》,載《杭州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32]《全唐文》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998頁。
[33]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版,第9—10頁。
[34]桂思卓:《從編年史到經典——董仲舒的春秋詮釋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頁。
[35]《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頁。
[36]《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0、27、8、194、123、129頁。
[37]《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0、27、8、194、123、129頁。
[38]《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0、27、8、194、123、129頁。
[39]《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0、27、8、194、123、129頁。
[40]《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0、27、8、194、123、129頁。
[41]《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0、27、8、194、123、129頁。
[42]《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0、27、8、194、123、129頁。
[43]《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120—121頁。
[44]《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120—121頁。
[45]《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頁。
[46]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壹,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30頁。
[47]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壹,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30頁。
[48]《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62頁。
[49]《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5、39頁。
[50]《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342、266、113、13頁。
[51]鄭萬耕:《橫渠易學的天人觀》,載《周易研究》1997年第1期。
[52]《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342、266、113、13頁。
[53]《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342、266、113、13頁。
[54]《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342、266、113、13頁。
[55]《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24、4、120、154、16—17頁。
[56]《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24、4、120、154、16—17頁。
[57]蒙培元:《理學范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8頁。
[58]《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24、4、120、154、16—17頁。
[59]《二程集》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95、697頁。
[60]《二程集》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95、697頁。
[61]《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24、4、120、154、16—17頁。
[62]《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24、4、120、154、16—17頁。
[63]《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64]《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65]《二程集》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136、1174頁。
[66]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壹,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42頁。
[67]《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68]《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69]《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70]《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71]《二程集》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136、1174頁。
[72]《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73]《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4、391、29、33、120、184、60、59頁。
[74]《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4、274、33、16、15、366—367、74頁。
[75]《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4、274、33、16、15、366—367、74頁。
[76]《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4、274、33、16、15、366—367、74頁。
[77]《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4、274、33、16、15、366—367、74頁。
[78]《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4、274、33、16、15、366—367、74頁。
[79]《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4、274、33、16、15、366—367、74頁。
[80]《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4、274、33、16、15、366—367、74頁。
[81]《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5、105、285、439、153、153頁。
[82]《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5、105、285、439、153、153頁。
[83]《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5、105、285、439、153、153頁。
[84]《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5、105、285、439、153、153頁。
[85]《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5、105、285、439、153、153頁。
[86]《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5、105、285、439、153、153頁。
[87]陳來:《仁學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267頁。
[8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91頁。
[8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7、107、109、111—112頁。
[9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7、107、109、111—112頁。
[9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7、107、109、111—112頁。
[92]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7、107、109、111—112頁。
[9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729頁。
[9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60頁。
[95]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4—465、467頁。
[9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4—465、467頁。
[9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7頁。
[9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7頁。
[99]錢穆:《朱子新學案》第1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77頁。
[10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280頁。
[10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5—467頁。
[102]蒙培元:《理學范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6頁。
[103]劉大鈞主編:《儒學釋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344、349頁。
[104]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48—151頁。
[105]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頁。
[10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79、80、80頁。
[107]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79、80、80頁。
[108]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79、80、80頁。
[109]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79、80、80頁。
[110]楊伯峻認為《管子》此句與有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歟)”是同樣的意思。(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頁。)
[111]《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83頁。
[1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8頁。
[11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8頁。
[11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3、463、472、463、461頁。
[115]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3、463、472、463、461頁。
[11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3、463、472、463、461頁。
[11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3、463、472、463、461頁。
[118]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3、463、472、463、461頁。
[119]《孫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2頁。
[120]《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10頁。
[121]《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1頁。
[122]張豈之:《儒學·理學·實學·新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頁。
[123]張立文:《略論郭店楚簡的“仁義”思想》,載《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124]《成中英文集》一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頁。
[125]《潘子求仁錄輯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序》第3頁。
[126]《王國維文集》第3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頁。
[127]杜維明:《否極泰來:新軸心時代的儒家資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09頁。
[128]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頁。
[129]杜維明:《“仁”既是體驗的,又是超驗的》,載中國孔子網:http://www.chinakongzi.org/zt/ruxuedahui/guandian/201709/t20170914_143904.htm。
[130]杜維明:《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5、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