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中朝文化交流(3)

義天號大覺國師,本是高麗朝王子,俗名王煦(xu)。他11歲出家,13歲時即成為僧統。成年后,他上表請求允許人宋求法,但因航海有風險,再加上有人反對,結果未能成行。義天不得已,于1085年初夏,率弟子壽介等二人微服乘宋商船離開高麗,先到達中國山東密州板橋鎮,然后人汴(bian)京(宋朝都城,即今開封)。得到哲宗皇帝詔敕,義天開始在中國游方,向各地著名高僧問法。1086年,義天回到高麗,擔任興王寺住持。其間,他培養弟子,并在寺內設教藏都監,刊印從宋、遼和日本購進的佛教經典中有關佛經的章疏,以及在國內搜集到的各種佛經古籍,計有4740余卷。

義天自宋回國后,仍與杭州的慧因教院保持著聯系。義天曾“以青紙金書晉譯《華嚴經》三百部”和籌建經閣的資金,托商船帶給慧因教院。因此,慧因教院又稱“高麗院”。1089年,慧因教院行者顏顯到高麗,訃告晉水法師人寂,井帶去法師的真影及舍利。義天特派其弟子壽介等前往杭州祭奠,并攜帶黃金寶塔二座,借以祈愿宋朝皇帝及太皇太后康寧。遺憾的是,由于排佛論在中國抬頭,此舉遭到阻撓,黃金寶塔被退回高麗,義天派來的弟子被驅逐出宋境。

(第四節)明清之際:中國與李朝

明初,中國便與高麗建立了友好關系并開展了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到高麗,頒布科舉程式。詔書說:“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試,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選取。”(語見《恭愍王世《家》)1372年,高麗朝上表,請允準派遣子弟赴明留學。次年,明太祖下旨,表示凡愿來華留學的,只要父母同意,均可來華學習。

1392年,高麗王朝滅亡,李氏朝鮮王朝取而代之。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廣泛深人地向前發展。李朝(公元1392~1910年)是朝鮮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史家為與古朝鮮相區別,稱李成桂所建的朝鮮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今天,在韓國,人們多稱之為“朝鮮王朝”。

在李成桂奪得王位的過程中,曾得力于居留朝鮮的中國文士、畏吾兒族人楔長壽(楔:xie)的參與謀劃,因此楔長壽得賜“中興功臣”鐵券(鐵制的憑證),后又受賜“定亂功臣”稱號,官至判三司事。長壽所撰著的《直解小學》(小學,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因解說得當受到中國儒者的稱贊。

中國河問(府名,在今河北省一帶)人李敏道,也是李朝開國功臣之一。元朝末年,販鹽出身的割據稱雄者張士誠占據東南,曾與高麗朝有過交往。乘高麗使節自張士誠處返國之機,敏道請與使節同行。在高麗,敏道以其醫術見稱。李成桂登上王位之前,敏道多次表示擁戴他的意思,并向他陳說歷代興替的道理。李成桂登基,敏道被視為功臣,賜號“推忠協贊開國功臣”,官至商議中樞院事。

15世紀,李朝在文化方面的一項重大成就,是創造了“諺文”拼音文字)。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召用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均為李朝王室學術研究機構集賢殿學士)等制定諺文。他們研究朝鮮語音,參考中國韻書,制成包括母音和子音的28個字母,于1443年公布,定名為《訓民正音》,沿用至今。這種拼音文字的優點,主要在于它能完滿地表記所有的朝鮮語固有詞匯和所有的漢字詞匯。

朝鮮自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時期起,逐步形成了利用漢字的音或意來表達意思的“吏讀”文字。人們曾用它創作、記錄過一些詩歌,并用以夾注于漢文字句之間,表示朝語的語法關系。但“吏讀”文字標記法并不完善,只可作為輔助文字加以利用。從古代至李朝末年,朝(Chao)野正式通用的文字一直是漢文。

《訓民正音》制定后,文人們曾用它記錄過《龍飛御天歌》等詩歌,翻譯過儒家經典、佛經、韻書等。但由于朝野保守勢力強大,(訓民正音》并未得到全面推廣。不容置疑的是:《訓民正音》的制定,在朝鮮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特別是在文學方面,由于有了這種拼音文字,才有了從形式到內容都名符其實的朝鮮文學作品。

為制定出優異的朝鮮語拼音文字,成三問、申叔舟等集賢殿學士曾奉命13次來到中國遼東,訪問滴居(zheju,被貶謫后住在某個地方)其地的明朝翰林(唐以后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明清兩代從進士中選拔)學士黃瓚(zan),同他討論音韻和發音表記法。所以可以說,《訓民正音》的制定,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結晶之一。

明朝與李朝之間,同前朝相比,有著更為頻繁的書籍交流。1426年,明朝贈給朝鮮四書、五經以及《性理大全》(哲學文獻匯編。明代胡廣等奉敕編。性理,指理學。所采宋儒之說共120家)和《通鑒綱目》(即《資治通鑒綱目》。綱目體通史,南宋朱熹撰)各一部。國王世宗曾為此歡宴百官。1454年,明朝又贈朝鮮《宋史》(紀傳體史書,元代脫脫等撰)。此前,世宗曾多次令赴明使節尋購此書,始終未得,于是才向明廷求贈。除在中國采購或向中國朝廷求贈外,李朝有時也自行刊印圖書。1421年,世宗曾詔令刊印《資治通鑒綱目》,并命集賢殿正其謬誤。國王世宗認為,文章正宗是《楚辭》(總集名。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辭賦17篇,以屈原作品為主),學者不可不讀,1428年,他下令鑄字排印。1438年,世宗又命集賢殿撰寫《韓柳文注釋》(韓即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即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二人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世以韓、柳并稱),書成后,還命人為該書作跋。“跋”中寫道:“唐韓柳氏所著文章,雄偉雅健,杰立宇宙,實萬世作者之軌范也。”

《東文選》是李朝成宗、中宗在位時期15世紀中后期至16世紀中期)先后由學者徐居正、申用溉編選的朝鮮詩文集,內中詩文都是用漢文寫作的。該書分正續兩篇,正篇由徐居正編選,包括新羅朝至成宗時的詩文;續篇由申用溉編選,包括正篇之后約40年問的詩文。此書后來也流傳于中國,不少藏書機構都有收藏。

一直以詞章和訓詁為主的學風,在程朱理學傳入之后轉變為以經史為主。這一轉變開始于高麗朝末年,進入李朝時期后則更趨明顯。理學傳人之前,佛教已在朝鮮盛行多年,理學傳入后,佛教逐漸受到排斥。從攻擊佛教的世俗權開始,進而發展到把佛教視為異端邪說,完全地予以否定。這一轉變也是開始于高麗朝末年,進人李朝以后則日見激烈。李朝時期,程朱理學的發展構成了中朝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側面。

16世紀前期,李朝哲學家徐敬德(公元1489~1546年)對朱熹的理氣二元論提出了具有創見性的批判論點,即“氣一元論”,主張“氣外無理”,并用陰陽的相互作用來說明“氣”的作用,成為朝鮮主氣論者的先驅。哲學上,徐敬德持唯物主義的觀點,首創“氣不滅”之說;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都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氣”是世界的起源,一切事物,包括人和精神在內,都不過是“氣”的不同的凝聚狀態……他的主張和學說,對朝鮮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哲學家李彥迪(公元1491—1553年)做過官,后遭權臣嫉恨被流放。政治上,李彥迪提出“中和”的理論,哲學上則主張“太極”乃“道之本體”、“萬化之領要”;他立足于朱熹的理氣二元論,認為“理”與“氣”雖不可分,但“有理而后有氣”,精神先于物質。他是朝鮮主理論者的先驅。

詩人、哲學家、朱子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混混(公元1501~1570年),既反對徐敬德為代表的唯物主義,也反對主觀唯心主義,他尊崇的是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他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但“理在事先”、“理為氣之帥,氣為理之卒”。他還認為人有兩重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由于氣質不同,人才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除詩歌散文外,李混還著有《朱子書節要》、《朱子書節要記疑》等,成為朝鮮主理論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譽為“朝鮮的朱子”。

哲學家李珥(公元1536~1584年)也是詩人。哲學上,他持“理氣兼發”之說,認為世界乃由“氣”和“理”所構成。他同時主張“有血氣之身,然后有知覺之心”,強調感覺器官在認識事物中的作用。李混、李珥的出現,說明朝鮮的性理學(或稱“性理之學”,指程朱派理學,本于程頤“性即理也”一語,別于陸九淵、守仁“心即理也”之說)迎來了它的全盛期,在理學理論上已有新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资中县| 永顺县| 武陟县| 拉萨市| 张掖市| 玉山县| 公安县| 枞阳县| 德州市| 册亨县| 工布江达县| 阿拉善右旗| 新河县| 潜江市| 响水县| 云南省| 芦山县| 大竹县| 武义县| 亚东县| 临武县| 抚远县| 龙海市| 牙克石市| 中山市| 汤阴县| 化州市| 岳西县| 拜城县| 南江县| 绥江县| 无极县| 山西省| 乡宁县| 鄂尔多斯市| 重庆市| 将乐县| 大兴区| 保康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