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中朝文化交流(4)

公元16世紀后半葉,李朝封建社會日趨沒落,而性理學的空論又無濟于匡正(ku~dng zhbng,糾正,改正)時弊,于是李朝出現了實學家。實學就是切實的學問,即所謂對國計民生切實有益的學問,它與中國學術也有淵源。

實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柳馨遠(公元1622~1673年)、李瀷(yi,公元1681~1763年)、樸趾源(公元1737~1805年)。丁若鏞(公元1762~1836年)等。柳馨遠批判李朝的腐敗,反對嫡(di,此處指王親國戚、高官顯貴)庶(shu,此處指平民百姓)差別及歧視工商,主張實行以均分土地為內容的科田制。李溟曾將蓄婢、兩班(朝鮮官僚地主階級的稱謂。他們擁有土地,一般免納賦稅,享有各種特權,靠剝削勞動人民為生)、科舉、僧侶、浪費、怠惰(daiduo)斥之為“六蠹”(蠹:du蠹蟲,比喻危害社會的壞人),認為他們是導致農業凋敝(diaobi,衰敗)、國家貧困的主要原因。樸趾源不光是哲學家,也是文學家。1780年,他曾隨使臣到過中國。他痛恨李朝政治腐敗,反對“空理空談”和“浮文虛禮”,主張解放奴婢,廢除宗教,改革社會,振興封建國家。丁若鏞也是文學家,是實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同情農民疾苦,反對門閥(舊時在社會上有權有勢的家庭、家族)和世襲制度,提倡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勞動日數進行分配的“閭田制”。

清代乾?。ㄇ甯咦?,名愛新覺羅·弘歷,公元1735。1796年在位)、嘉慶(清仁宗,名愛新覺羅·甬琰yongyan,公元1796~1820年在位)年間,有不少朝鮮文人隨使團來到中國。中國社會的繁榮昌盛給了他們啟示和鼓舞,他們一致主張吸收中國的生產技術,擴大同中國的貿易往來并藉此加人到世界貿易行列。前后三次到過北京的樸齊家(公元1750~1805年)曾撰有《北學議》一書,力主向中國學習。由于北京位子李朝王都漢城之北,因此主張從北京引進生產技術、效法中國以促進朝鮮工商業發展的意見,被稱為“北學”。樸趾源、洪大容(公元173l一1783年)、李德懋(公元1741.1793年)等思想家也持有大體類似的主張,因此被稱為“北學派”?!氨睂W派”是李朝實學家中的一個重要派別,可惜他們的主張也同其他實學家的主張一樣,沒有受到當權者的重視和采納,李朝封建社會因此進一步走向全面崩潰。

在清代中朝文化交流中起了很好作用的,有一位名叫柳得恭(公元1749~?年)的文人官吏。李朝后期,朝廷設置了一種名為奎章閣的機構,負責保管歷代國王的詩文書畫并編纂刊印圖書,柳得恭便是奎章閣的檢書官。設檢書官一職,給平民出身卻富有才華的人開辟了一條做官的途徑。其官階為五品,其職責主要是協助閣臣校訂圖書。檢書官有時也作為朝鮮使團的隨行人員,利用出使中國之便,在北京采購圖書,并與中國文人往來交游。由于他們多是學識淵博的學者,因此往往受到中國文人的尊重和敬仰。柳得恭、樸齊家、李德懋等都是當時聞名中國的朝鮮檢書官。朝鮮檢書官在北京采購圖書,琉璃廠是他們的必去之處。在那里,他們有機會結識、結交了不少中國文人,彼此間,既有朋友式的交往,又有學術上的交流。

語言文字和版本學家陳鱧(zhan)就是柳得恭1801年出使北京時在琉璃廠的書店里結識的中國學者之一。二人曾用筆談的形式討論學術問題,柳的獨到見解,曾受到陳的稱贊。二人還曾連日約會于琉璃廠的“五柳居”書店,柳對陳說:“公喜從遠人游,恐惹人怪?!标惔笮φf:“其實無妨,爾我皆東夷也。”(陳系浙江海寧人)陳還穿戴上柳的朝鮮笠帽、氅衣,關上門,來回踱步說:“樂哉,樂哉!”

清朝畫家羅聘,號兩峰,所畫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自成風格。曾作《鬼趣圖》,借以諷刺時世。為“揚州八怪”(清乾隆年間在江蘇揚州賣畫的八個代表畫家的總稱。其筆墨技法對近代中國寫意花卉產生過很大影響)之一。1790年,柳得恭出使北京時,在琉璃廠得與羅聘結識。當時,羅聘帶著兒子允纘(zuan)住在琉璃廠的觀音閣,柳得恭曾多次去拜訪他。其間,柳因故數日未去,羅就畫了一幅柳的肖像,并在旁邊畫了折枝梅,且題詩其上,詩日:

驛路梅花影倒垂,離情別緒系相思。

故人近日全疏我,折一枝兒贈與誰?

送別柳得恭時,羅聘曾有小詩相贈,柳亦曾有小詩作答。贈詩中有“才逢欲別意遲遲,后會他生或有期”句,答詩中有“榆關黃葉若為情?秋雨秋風信馬行”句,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

柳得恭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因此,當他1790年、1801年出使北京時,詞林(指文人之群)宗匠(在學術或藝術上有重大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四庫全書》館總纂官紀曉嵐(公元1724~1805年)曾以上賓之禮相待。1790年,柳得恭曾到紀府拜訪紀曉嵐,受到熱情接待。紀曉嵐告訴柳得恭:“貴國徐敬德《花潭集》已錄入《四庫全書》別集類中。外國詩集人《四庫》者,千載一人而已。”《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基本上包容了從先秦至清初中國重要的文獻典籍,內容極為廣泛。徐敬德《花潭集》能收人《四庫全書》別集,自然有其獨特之處,更有著一層特殊的意義。

李朝時期的繪畫,仍然承襲宋代畫風。前期繼承的,基本上是中國北宗畫的畫法;后期則宗承明末清初形式化了的南宗畫,畫題也開始脫離中國傳統,朝鮮畫壇傾向因此為之一變。后期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以朝鮮事物為主題的“朝鮮繪畫”開始顯現于世。

朝鮮的文人畫家,一直受到中國畫論“詩畫一律”的影響。雖然他們沒有做到像中國文人畫家那樣,在風格上與一般畫家有著鮮明的區別,但中國新畫風對他們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文人畫家與一般畫家相比,有著更為執著的追求,因而在當時的朝鮮畫壇上,起了先導的作用。

與高麗王朝時期一樣,李朝時期,從王宮到士大夫階層,都熱衷于收藏中國的書畫作品。高麗朝時期所收藏的大量中國畫,對李朝時期繪畫的發展,無疑起了決定性作用。李朝時期最重要的中國畫收藏家,當推安平大君。據申叔舟1445年所撰《畫記》記載,至1445年,安平大君共收藏書畫222軸,其中除朝鮮畫家安堅的30幅、日本畫僧鐵關的4幅外,其余的全是中國書畫。李朝畫家安堅所以能有大成就,除了他本身的素質之外,反復鑒賞安平大君所收藏的中國名畫,對其才華的發揮,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朝士大夫畫家的代表人物姜希顏(公元1417~1464年),是到過北京的著名文士。從他的繪畫作品《高士觀水圖》和《高士渡橋圖》中,可以看到他與中國明代院體畫及浙派(明代中國畫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戴進,浙江杭州人,山水、人物取法南宋院體)畫的淵源?!陡呤坑^水圖》的技法與收于《芥子園畫傳》(通稱《芥子國畫譜》,中國畫技法圖譜。清王概等編繪。因刻于文學家李漁南京之別墅芥子園,故名)中的《高云共片心》有相通之處,作品筆致活潑,文氣濃郁,遠非一般畫家可與比擬。

中國南宗畫的文人畫風,曾廣泛影響到十八世紀的朝鮮畫壇,不管是文人畫家還是一般畫家,紛紛追逐這一潮流。文人畫家中的代表人物有李麟祥(公元1710~1760年)、姜世晃(公元1713~1791年)、申緯(公元1769~1847年)等。朝鮮國王正祖(公元1777~1800年)對中國南宗畫亦有領悟,曾作為一幅《芭蕉圖》,畫面上沒有任何背景,僅一株芭蕉,一塊怪石,構圖極為簡潔,但卻散發出無盡的文人氣。

李朝時期,中國與朝鮮之間在農醫方面也有交流。中國農書《四時纂要》和《農桑輯要》受到李朝朝廷重視?!端臅r纂要》為唐末或五代初韓鄂所撰,書中逐月列舉應做農事及具體的技術措施,很像是一本農家歷。其中農業技術部分主要引自后魏時代賈思勰所著農書《齊民要術》,只是文字上有所改動。書中記有種木棉法,是中國古書中有關植棉的最早記載。《農桑輯要》為元代司農司編撰,成書于1273年。其內容大多輯自古代至元初的農書,不少今天已散失的農書中的寶貴資料因而得以保存。書中分別論述了各種作物的栽培及家畜、家禽、魚、蠶、蜂的飼養,相當完整。李朝朝廷向各道監司所傳旨意表明,歷史上,朝鮮曾參照中國農書進行農業生產,對朝鮮農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東醫寶鑒》是李朝王室御醫許浚(jun)奉王命寫成的一部漢方醫書。在參考中國和朝鮮醫書的基礎上,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許浚終于在1610年完成了這部巨著。這本書十八世紀時曾廣泛流傳于中國和日本,受到中日醫學界的重視,為中朝日三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稏|醫寶鑒》的編撰與流傳,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碩果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庄浪县| 博客| 格尔木市| 永福县| 襄城县| 广东省| 屏山县| 昌平区| 南漳县| 葵青区| 新乡市| 道真| 公主岭市| 南和县| 库尔勒市| 万荣县| 景宁| 耒阳市| 明溪县| 铁岭县| 宁明县| 怀远县| 凤山市| 荆门市| 桃园县| 兴山县| 临西县| 琼海市| 濮阳县| 浏阳市| 墨竹工卡县| 拉萨市| 天全县| 安阳市| 资中县| 洛宁县| 曲沃县| 瑞昌市| 巴南区|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