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于睡眠環境有嚴格的要求,如習慣在固定的房間或者臥室中入睡,更換環境或環境有變化就會睡不著。特別是適應能力較差的老人和小孩。
另外,對于有失眠傾向的人而言,噪音、強光等一些不良條件都會影響他們的睡眠。
2經常熬夜
熬夜會產生慣性,在經常熬夜的人群當中,總是出現失眠者。因為如果一連熬夜幾個晚上,大腦神經在夜間就會出現持續興奮的狀態,即使想睡也難以睡著。
3用腦過度
很累就會很容易入睡嗎?實際上并非如此。對于青壯年人來說,一時的用腦過度,比如晚間伏案工作或者整天思考,就很容易造成失眠;而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體力過多消耗造成機體異常疲憊,反而不能安然入睡。
4鈣質缺失
一旦身體缺乏某些必需的營養元素(如鈣),也會導致晚上睡不著。研究發現,人體99%的鈣都存在于骨骼及牙齒當中,還有剩下的1%的鈣以結合或游離的狀態存在于人體各處的軟組織、血液和細胞外液中。專家指出,人體缺鈣就會影響大腦神經元正常的代謝功能,一旦代謝功能出現問題,大腦皮層就會處于持續興奮的狀態,從而導致失眠。
5其他原因
在中醫學當中,心肝火旺型的人也容易失眠,這樣的體質常是由于煩悶惱怒而生,這種癥狀常常出現在更年期女性人群當中。
失眠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所以偶爾出現睡眠障礙時,我們應當盡量放輕松,找出原因重拾健康睡眠。
賴床象征著失眠
對于很多平時睡不飽的上班族而言,到了節假日美美地睡上一次懶覺是件很愜意的事情,他們認為一周兩次的懶覺就能夠讓精力恢復充沛。
但實際上,睡懶覺并不是一種健康的補眠方式,從醫學上來說,并不是睡得越久就能提高精神狀態的。對于成年人而言,一般情況下優質睡眠8個小時左右就已經足夠了,超過8個小時的睡眠很容易因為長時間賴床而誘發失眠,如果賴床習慣養成,就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對于一些賴床形成習慣
的人來說,他們不知道這就是一種失眠癥的表現。例如,有些人習慣在節假日的清晨蒙頭大睡,如果是七天長假的話,這樣的懶覺一旦形成習慣,那么平時的起居習慣就會被打破,會導致此后的睡眠時間沒有規律,于是到了平時的睡眠時間根本無法入睡。
在國際醫學會公布的睡眠障礙國際通行的分類標準中,除了人們熟知的失眠病癥、打呼嚕之外,“賴床”也首次被納入了睡眠障礙的范疇中。
長期賴床很容易導致睡眠障礙的發生,睡眠障礙在現代人群中是一種常見病,它也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睡眠不足,包括失眠、入睡困難、早醒和繼睡困難;第二類,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賴床”,在臨床醫療上又被稱為發作性睡眠;第三類是指不正確的睡眠形式,如打呼嚕、呼吸暫停、夢驚、驚跳、夢游和莫名其妙的夜醒等。睡眠障礙不只是睡眠狀況不佳,還會影響消化、血壓、呼吸等五臟六腑的功能,而內臟器官的功能狀況又會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形成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長期賴床是一種對生活會產生很不好影響的生活習慣,不僅會誘發失眠,也會給身體機能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再缺覺,賴床也不可取。平時保持充足睡眠最重要,最好是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盡量早睡早起,這樣才是解決睡眠問題的根本法寶。
哪些因素會引起失眠變化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失眠與多種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概括地說,以不同的因素作為前提,失眠的程度將會因此有所減輕或加重。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引起失眠變化呢?大體上講可包括下面四種。
1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是指睡眠環境突然改變、周圍環境比較嘈雜、臥室溫度調節不當、倒時差、晝夜倒班等;或者生活及工作中出現了一些令人傷感或使人精神緊張的事件,如離異、喪偶、失業、失戀、臨近考試等。短時性失眠和一過性失眠(又稱臨時性失眠,是一種持續一段時間后可自行緩解的睡眠障礙)大多由于外界因素而引起。
2藥物因素
服用中樞興奮類藥物(如減肥藥苯丙胺等)將導致失眠。晚間飲用茶、咖啡、可樂,這些飲料可引起失眠,因為它們的成分中含有中樞神經興奮劑──咖啡堿。另外,酒精也會導致人的睡眠結構混亂,使睡眠變淺,一旦戒酒便會因所謂的“戒斷反應”而造成失眠。還有,長期服用安眠藥,若一下子停掉,也會出現噩夢頻繁和跟戒酒類似的戒斷反應。
3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決定人們能否熟睡的關鍵,如果身體有疾病,就很容易出現睡眠問題。例如,經常半夜醒來,可能是呼吸系統出現了問題,呼吸不順暢自然就容易被動醒來。有骨痛、背痛問題的人,如果睡臥時壓著患處,也會無法熟睡。當人們著涼、感冒的時候,睡覺時也會覺得一點都不安穩,其實那是因為疾病讓患者身體內的生物酶變得活躍,促使人們的整體神經興奮起來,大腦同樣處于亢奮狀態從而引起失眠。常見的身體疾病因素包括夜間肌陣攣綜合征、關節炎、心臟病、腎病、腸胃病、潰瘍病、哮喘、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都會使晚上睡眠的質量變差。
此外,氣血不足、身體虛弱、胃不舒服、五臟六腑不協調,這些都會造成失眠。
4心理因素
如焦慮、不安、煩躁或情緒低落、心情不愉快等,都會成為阻礙入眠的重要原因。生活中遭受到的打擊,工作與學習形成的壓力,未遂意愿帶來的失望等,也會令人體的神經系統出現功能異常,大腦產生功能障礙,從而難以擺脫失眠。
失眠需要看醫生嗎
失眠會給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的不利影響。經調查發現,有大約四成的患者在平時,特別是職業活動中感受到“失眠之苦”。盡管飽受失眠之苦,但絕大部分失眠患者并沒有因此去就醫,73%的失眠患者從未服用過藥物或通過其他緩解方法來改善睡眠。
是否需要借助醫生來治療失眠,首先可以進行失眠的自我評估,確定自己早上是否醒得過早?是否經常難以入睡?早上醒來是否總會覺得很疲勞?如果經常在夜間覺醒,醒后能否很快再次入睡?假如缺少睡眠,是否會影響你白天的工作(如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認知能力弱)和情緒(感覺緊張、煩躁、抑郁等)?假設上述回答中有多于或等于2個“是”的,而對第4個問題的回答為“不是”,就證明確實有看醫生的必要了。
其實,許多人幾乎都有過一過性失眠的體驗,比如因外出換了環境、得了急性病、倒班工作,或是服用了咖啡因等興奮神經的物質之后,對于這種情況人們可以不必太在意,也可以選擇按需使用某一種安眠藥。但假如偶然的緊張或情感刺激后造成的失眠持續超過3周,若不能獲得及時的治療,非常容易衍變為慢性失眠癥。此時,患者自己不能濫用治療失眠的藥物或保健品,務必要看醫生弄清病因。因為失眠的狀況會嚴重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如五臟六腑“出故障”,更嚴重的可能會引發抑郁癥等精神疾病。
此時,及時就醫并采取醫療措施,才是上上之策。有關神經內科專家也曾說過,在出現長時間的失眠后,一定要到醫院就診,這不但有助于改善睡眠狀況,也能防止由于長期失眠可能導致的各種病癥。
此外,如有條件還可以適當采取輔助措施幫助睡眠,如調整生物鐘,在睡前通過聽舒緩音樂等放松情緒,睡前熱水泡澡或泡腳能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幫助睡眠,又或者刻意采取一定的外力措施,如在臥室里放刺激睡眠的環境音樂——像雨聲、雨林里的蛙叫聲等讓人心平氣和的大自然的聲音,或者點薰衣草等幫助安撫情緒的精油來制造睡眠氛圍。而不要擅自采取服用安眠藥等激烈手段,這樣可能會使失眠狀態更加惡化。
失眠患者有哪些心理表現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些是習慣的問題。很多人在入睡之前會習慣性的想心事,然后就睡不著了。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失眠癥的表現,這種病癥的表現多為入睡困難,平時注意力難以集中,而睡前精神卻高度亢奮,導致這種癥狀出現的心理原因就是心理障礙,這種障礙的發生大部分為情緒上的變化所致。下面我們就詳細討論一下失眠患者在產生這種心理障礙時都有哪些心理表現。
1睡前焦慮
有些人在入睡之前就會開始擔心,害怕失眠,所以在入睡的時候就不敢放松心情,久而久之,這樣的焦慮慣性就會導致人體的大腦皮層內的高級神經長期處于一個興奮與抑制的反復過程當中。其實人在白天當中,腦細胞會一直處于興奮狀態,當忙碌一天之后腦細胞就會需要休整,進入自動抑制狀態而進入睡眠。當腦細胞休息一夜后,又會隨著人的清醒自然轉為清醒。人大腦皮層的興奮度與抑制度是相互協調的,會在人體內交替形成周而復始的睡眠節律。
這樣的人往往都有著“怕失眠,想入睡”的心理,但是本意越是想睡卻越會失眠,因為“怕失眠,想入睡”這種情緒本身就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因此,你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在這種心理暗示之下就更容易失眠。
2噩夢影響睡眠
很多失眠患者很擔心睡眠中會做噩夢,他們認為做夢就是睡眠不佳的表現,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是非常錯誤的。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每個人都會做夢,做夢不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潛意識運動的方式,而且還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在夢中,人有可能重演白天的經歷,也有可能將人的潛意識在夢中上演。夢本身對人體并無害處,恰恰有害的卻是人們認為“做夢有害”的想法,一旦做夢就會給自己添加心理壓力,產生心理負擔。
3不良情緒導致失眠
很多人在睡眠前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一般來說都是受到白天的不良情緒影響的。例如,情緒上的消極,會在睡前使人們出現焦躁、懊惱、沮喪等情緒,進而促使思想上反復波動,導致人們無法睡眠。
很多人失眠是因為睡前心理所致,所以,失眠癥患者很重要的事情是在睡前要穩定好心態,全身心的放松,唯有如此才能盡快進入睡眠狀態。
當然,如果心理障礙較為嚴重的話,建議咨詢專業的心理醫生,從根本上治療失眠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