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帛書版·全本全譯全析(果麥經典)
- (春秋)老子著 秦復觀注解
- 2467字
- 2024-06-25 14:47:59
05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道生渾然不可分之無形,無形生有形,有形與無形相合而生萬物。萬物皆背離幽暗之陰,而向于昭明之陽,清虛守中以致元氣淳和。
天下之所惡(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jiào),亦議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來自稱。萬物損己致虛,反而能得益;益己強橫,反而會受損。故而人們得到教導,也會選擇適宜的去教導別人。所以,強橫的人不能得到善終,將是從我這里傳下來的一個道理。
注
一:渾然為一而不可分割為二的狀態,一般指精神性的無形的存在。因為無形,故而不可分,故而無偶,故而無匹合獨立為“一”。一說為太極。
二:有形有質可分割為二的狀態,指物質性有形的存在。一說為陰、陽。
三:一與二相結合的狀態,一般指空間與實質結合而構建出形體的存在。一說為陰陽和合。
負陰而抱陽:背陰向陽。負,背負,以背向之,引申為背棄、遠離。陰,本義指山北水南,日照少而顯得幽暗的地方。抱,懷抱,以心向之,引申為向往、持守。陽,本義指山南水北,日照多而顯得明亮的地方。
中氣:清虛無之精神內守于中。氣,本指云氣,云氣無定形而縹緲,形容運行不休而無實體的狀態,在此指代精神。中,內里、中心。通行本作“沖”。
和:平順,和諧。有道才能“和”,用清虛的精神內守于中,才能與道相接。如河上公所說“中有空虛與氣通”,植物是內莖空虛,人是內心清虛。
天下之所惡:其他版本皆作“人之所惡”。
損之而益:通過減損而得到增益。通過減損可以達到虛的狀態,虛就能往道靠攏,是謂增益。通行本在“益之而損”前有“或”字。
亦議而教人:亦,原文作“夕”,同“亦”。議,本義為發表言論、議論,這里指計議出適宜的、符合正理的意見,乙本作“□義而□□”。北大本作“亦我而教人”,通行本作“我亦教之”。
強梁:指強橫兇暴,不屈服。梁,原文作“良”,北大本作“粱”,皆同“梁”。
不得死:不能得到應有的終結,沒有好結果。死,終結、完成。有道,才可善始善終;無道,即使有始,也不能善終。通行本作“不得其死”。
學父:指理論的創始者。學,泛指知識、理論,某種學說,傳世本多作“教”。父,創始者。老子此處的大意是說,“強梁者不得死”,我將是最先領悟到這個道理的人。與上文“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相應,即我最先得到了這個道理(所教),就把它總結出來(議),再從我這里傳給其他人(教人)。
解
接上章“有生于無”,本章著重闡述道與萬物的關系,也就是萬物的初始狀態,是以“無”為基礎,也可以說是“無”產生了萬物,這是“無”最大的功用,同時萬物都背陰而向陽,通過清虛守中來保持常態。
第二段則引申出侯王“無”狀態的應用,不應一味地追求強橫,并告誡我們,做強悍霸道者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一、道生萬物
萬物從“無”到“有”的過程,老子描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便于理解,我們把“無”和“有”降格到“無心”和“有心”,把“道”降格到“人”。那么“無心”和“有心”這兩種狀態,都歸屬于人,而“有心”又是來源于“無心”。所以人體的運行,產生了“無心”的狀態,由“無心”的空明狀態,又造就了“有心”的思考狀態,然后我們腦海中萬象紛呈,就像萬物蓬勃興起。所以道,就是那個最本源的獨立存在,它是萬事萬物運作所依賴的最底層架構;“一”,是這個架構運作所產生的一種“無”的狀態,好比我們“什么也不想”的時候。就像電腦開機,但還沒有應用程序在運作,只是基礎的操作系統在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空空如也的界面。為何把這種狀態稱作“一”?是因為它具備一個最顯著的特性:“不二”,即不可二分。我們不能把“無”分成兩塊大小不一的“無”,它始終就只能是渾然如一。
“二”,就好比我們開始動腦筋在思考的狀態,比如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將要形成,有一些言語構建的邏輯將要呈現。就像在電腦上打開了一個應用程序,開始按照程序的邏輯在運行了。此種狀態叫作“二”,因為它具備一個最顯著的特性:“有限”,即它是有邊界有限制的,只要是有限,就可以二分。
“三”,就好比落實我們的想法,在腦中呈現具體形象的狀態,就像電腦上的應用程序開始接受輸入輸出,開始遵守指令作出反饋。這種狀態叫作“三”,因為它代表的是前面的“一”與“二”相加所得,即為“三”。有限是一定要運作在無限中的,“二”是一定要存在于“一”中的,所以萬事萬物,無不是“無”與“有”的結合。這便是“三生萬物”。
二、以“無”容納“有”
以“無”為陰(象征黑、昏默、愚、無界、渾同),以“有”為陽(象征白、明察、智、界限分明),“有生于無”的方式,是通過反“無”而具備形體成“有”,“有”又被“無”所容納,由于“無”本身就有的“與物反”的力量,令“有”存在復歸于“無”的趨勢,這相反的兩種力量(“有”趨向于成形具象,“無”趨向于泯滅界限)互相作用之下,萬物即生。因此天地萬物,無不是“有”與“無”組合而成,其中又以“無”為本,故萬物皆守中虛。
把這個道理運用于國家,那么百姓就在“有”的層面,而整個國家相當于“無”,容納萬“有”,滋生萬“有”。侯王作為一國之主,天然所處就是“無”的層面,所以侯王之德與百姓是呈“反”的。百姓喜高,而侯王處下;百姓喜貴,而侯王居賤;百姓喜昭昭,而侯王守昏默。所以侯王以“孤”“寡人”“不谷”等卑賤的稱呼為自稱,不如此,不足以聚用百姓。
把這個道理運用于個人,那么“心”就相當于侯王,主宰著整個身體;四肢百骸就相當于百姓,承擔各種事務。而如果讓自己的內心變得驕橫,欲望變得強盛,必然會摧折肢體筋骨,從而損害整個身體,這就叫“益之而損”。如果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清靜,欲望變得寡淡,那么肢體筋骨都將得以自然,身體就會變得強健,這就叫“損之而益”。
所以減損自己而能得益,老子由此便有了一個樸素的愿望:大家自身如果得了教導,有了好的感悟,也要把它分享出去惠及后人,對自身來說是減損,但是對人類群體來說是得益。強橫的人不得善終,就是從老子這里傳給后人的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