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帛書版·全本全譯全析(果麥經典)
- (春秋)老子著 秦復觀注解
- 1578字
- 2024-06-25 14:47:59
04
-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事物呈現出“反”的形態,是道在運作發動;事物呈現出“弱”的形態,是道在發揮功用。天下萬物生于有形有質,有形有質生于無形無質。
注
反:相反、對立,這里作動詞用,指反轉,使達到相反的狀態。一說“反”同“返”,回返、回歸之義。
動:發動,發作。
弱:柔弱,這里作動詞用,使達到柔弱的狀態。
用:發揮功能,產生作用。
天下之物:天下的事物。通行本作“天下萬物”。
有:具有實質的事物,一般指物質性的存在,無論是有形(看得見),有質(觸得著),還是有聲的事物(聽得到),均屬于“有”。
無:沒有實質的事物,一般指精神性的存在,既無形,又無質,又無聲的事物,均屬于“無”。
解
本章指出了與“道”相關的三個重要概念——反、弱、無。
和我們通俗中的概念不同,在老子的思想體系里,這三者完全都是正向的。比如反,代表著突破(而非循環、起伏),從無到有的突破,從有限到無限的突破,和我們概念中的“物極必反”也并不相同;弱則代表著生機,萬事萬物初始的狀態;無,則是宇宙的母體,創造了“有”。
一、通過“反”打破自身局限
當我們聽聞與自己認知完全相反的言論時,不要忙于否定排斥,因為這很有可能是打破自身局限的契機。小的方面,有“聞過則喜”,通過別人指出過錯,從而完善自身。大的方面,有“反思則悟”,通過主動轉換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從而提升自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對群臣道:“現在朕想聽聽自己有何過失,你們要暢所欲言,專談我的缺點。”長孫無忌等大臣都說:“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過失?”侍中劉洎卻說:“陛下圣德,確如長孫無忌所言,但近來有人上書,陛下覺得不稱心,當面詰難,使上書者慚愧退下,這不是褒獎進言之路。”太宗聽后,高興地表示:“你說得對,我一定改正。”這便是“聞過則喜”,因為又找到了進步提升的空間。
《說苑》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春秋時有一個叫高繚的人,在齊國的宰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官,從未出什么差錯,卻被晏子辭退。隨從勸諫晏子說:“高繚跟隨您三年,您不但沒給他職位,還要辭退他,似乎不合道義。”晏子解釋說:“我是一個才識淺薄的人,要靠眾人監督提醒才能立足。高繚跟隨了我三年,卻從未指出過我的缺點錯誤,所以我將他辭去。”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不同,因為具備不同的世界觀。當我們的認知發生重大改變時,眼中的世界也會隨之而變,就像世間萬物遵從的規則發生了突變。規則發生變化的時候,“道”的運作才會被我們所把握,否則我們只能“日用而不知”。
人也是一樣,當自身得到突破之后,就會到達另一種全新的狀態,在狀態的改變之中,就能直觀感受到道的運作。所謂修行,便是不斷在這個過程中,捉摸到道。人為何往往在經歷人生巨變后才能大徹大悟,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突破主觀自見的限制,多了解不同的視角,有助于捕捉道的端倪。而了解其他視角必備的一個前提,便是愿意放下自己的立場,削弱自己的主觀,即持守“柔弱”,老子所謂“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無心”,方能與人和同,進而取人為用。
二、有生于無
“有心”與“有心”之間,永遠都存在隔閡而不能相融。唯有“無心”,可接納“有心”,可制服“有心”。
《莊子》講了一個著名的“空船理論”,說:“乘船渡河,突然有條空船碰撞過來,即使心地最狹隘、性子最暴躁的人也不會發怒;倘若有人在那條船上,就會人人大呼:‘撐開,后退!’呼喊一次沒有回應,呼喊第二次也沒有回應,喊第三次必定會罵聲不絕。剛才不發脾氣而現在發怒,是因為剛才船是空的而今卻有人在船上。”
“有心”只有遇到“無心”,才能被其容納,才愿意歸順于他,故而可以駕馭萬千“有心”的,只能是“無心”。“無”生“有”,“有”生萬物,萬物統歸攝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