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印度文明史作者名: (美)伯頓·斯坦著 (英)大衛·阿諾德修訂本章字數: 571字更新時間: 2024-06-20 14:02:54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本書中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側重的方面。意識形態包括被表達出的想法,而非被隱藏的動機,并涉及印度人相互之間如何解釋他們自己的世界的方式,從梵文贊美詩的結構開始,其中就包括《梨俱吠陀》,這是印度最早的宗教文本。雖然理解意識形態形式的方法通常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但幾個世紀以來,這些贊美詩都是以口頭形式流傳的,也通過其他口頭傳播的“文本”,如梵書(Brahmanas)和奧義書(Upanishads)來詳細闡述,它們的哲學貢獻激起了古代以及當代人的欽佩和高度贊賞,這種贊美隱含在“文明”這一標簽中。印度文明的宗教和哲學成就不僅是印度歷史早期階段的標志,而且延續到后來的古代和中世紀時期,得到了旨在涵蓋生活各個方面的適當或有利行為的“法律書籍”(law books)和法典的支持。
“文明”的內涵是文化高度發展,傳統上以文字的采用和巨大的城市環境的建設等屬性為標志,然而,關于這種標志在印度是何時以及以何種方式出現的仍然存在爭議。在印度河流域定居點發現的黏土制作的小印章上,發現了尚未破譯的數量有限的文字樣本,使人們對“印度河文明”這一術語是否合適產生了懷疑,并提倡使用“哈拉帕文化”這一更為溫和的說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間焦點轉移到笈多時代,有大量文獻向我們介紹笈多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卻發現那里很少有達到古印度河流域定居點規模的城市,而只有一些不比現代村莊大多少的定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