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變觀念: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走出泥潭的小鱷魚
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陸上,一群饑餓渴乏的鱷魚陷身在水源快要斷絕的池塘中,較強壯的鱷魚已經開始強食同類了,眼看物競天擇、強者生存的理論正在上演。
這時,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鱷魚卻起身離開了快要干涸的水塘,邁向未知的大地。
干旱持續著,池塘中的水愈來愈混濁、稀少,最強壯的鱷魚已經吃掉了不少同類,剩下的鱷魚看來是難逃被吞食的命運;卻不見有鱷魚離開,也許棲身在渾水中,等待遲早被吃掉的命運,似乎總比離開、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處還安全些。
池塘終于完全干涸了,剩下的惟一大鱷魚也不耐饑渴地死去,到死還守著它殘暴的“王國”。
可是,那只勇敢離開的小鱷魚呢?在經過多天的跋涉,幸運的它竟然沒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原來,物競天擇,未必強者生存。小鱷魚有運氣,它懂得選擇離開,證明了改變觀念便能改變命運的適者生存哲學。
頭頂同樣的藍天,腳踏同樣的大地,一樣的政策,一樣的條件,為什么有人月賺萬元乃至數十萬元,有人卻長期徘徊在溫飽線上?
這個答案就是,不同的觀念最終導致了不同的人生!
人類支配行為的主觀意識就是觀念。觀念的產生與所處的客觀環境關系密切,正確的觀念就是人的大腦對客觀環境的正確反映。人類的行為都是受觀念支配的,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
臺灣有句俗語說:人兩腳,錢四“腳”(角)。用錢追錢,比人追錢要快得多,而且省力得多。當今社會,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支配自己的行為,不打破常規,就會越走越艱難。能否賺錢,并不在于你投資多少,有多少好的產品,而是你敢不敢把握社會發展的先機,開發你的天賦與潛能以智招財,而不是以“苦”換財。
富有與貧窮,有時只不過是一念之差。所以我們務必謹記:在這個競爭激烈而又千變萬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有新的觀念、新的方法、新的發明、新的創造、新的賺錢之道、新的理財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有人對一個來之不易的良好機會總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去問別人,問10個人肯定有9個人說不能做,因為他們沒有仔細去了解,還自以為聰明便會妄下斷言。于是這個人也就隨波逐流,機會就放棄了。其實,他不知道,機遇恰恰來自于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為90%以上的人還不知道,還未認識,等90%的人知道了就不再是新生事物了。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學業能成功,事業能成功,做人能成功,什么都成功。但是想成功,這就要先建立一個好的觀念,沒有好的思想和觀念,成功道路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富就富在不知足,貴就貴在能脫俗,貧就貧在少見識,賤就賤在沒骨氣。給人金錢是下策,給人能力是中策,給人好的觀念才是上策,空空的口袋不能阻礙你的將來,空空的腦袋你將永遠貧窮。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網絡世界的嶄新時代。因特網、各種局域網、銀行電子結算網絡、肯德基、麥當勞連鎖店等等網絡形式,無一不在我們眼前頻頻展現,并與日俱增。可以說,網絡世界是永遠挖掘不盡的寶藏,網絡事業使人由平凡而璀璨,由約束而自由,由卑微而顯貴。
開放的觀念,就是要求人們以開放的思維方式來認識客觀事物,克服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封閉的觀念。這種開放的觀念主要是:
——突破既有經驗、所處環境、已有資源的局限性;
——從更高的起點和更廣闊的視野來考慮問題,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開創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2.上班族生活不是惟一選擇
當今社會,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支配自己的行為,不打破常規,那就會越走越艱難。
請抬頭看看,看看你身邊的大多數人,他們都是怎樣生活的。他們是不是都靠打工拿工資,用自己的汗水成就老板的事業,用自己的辛勤烘托領導的輝煌。工作二三十年,月工資還不過幾千元。省吃儉用幾十年,買套樓房還要借錢。
何以如此?
原因就在于這些人有一種觀念:總認為只要有班上就可以一家大小保平安了。他們的觀念也決定了他們的生活。
有好多企業的職工,明明知道工廠不景氣,早晚要倒閉,還在那兒耗,結果回家了,給他二百元補貼,他還不動,他說不行,不能動,動起來二百誰給?。克f服不了自己,他說我不知道能干什么?沒能力,我不行。
為什么不行???因為你就是那只青蛙,已經被逐漸各項溫的水把能量都耗光了。
你是一個上班族,你的舞臺就是別人給你的,別人隨時可以抽走;一位馳騁戰場的將軍,不能再指揮部隊勇敢殺敵,怎能談英勇?一旦你的人生舞臺不在,頓時就會失去生活的依靠,你還怎么再談論理想、抱負?
一個人貧窮,不是口袋貧窮,而是腦袋貧窮。要先有富有的想法,你才能過上富有的生活。人生就是一出戲,你就是導演,你導的一出戲是悲劇,那是你的事,不是別人的事,沒有人限制你,是你的觀念決定了你的貧富,思路決定了出路。
今后的市場經濟,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是觀念的更新、頭腦的競賽。一個人今天對新生事物反應的遲鈍或敏捷,也將與明天的財富階層相對應。
除非有的人家大業大,含著金湯匙出生,不需任何努力,只要等著繼承父業就可成為現成的老板;或一心只想擔任家庭主婦就心滿意足了。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要踏入社會,進入職場競爭,進而成家立業,或更上一層樓而功成名就。
在管理界普遍都有這樣一種觀念,說是一個企業管理者如果正處在快速變化的世局中,那么他要總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總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茍安保守心態,其結果也必將像沉迷舒適安逸環境中的青蛙一樣,難逃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其實,企業是如此,個人亦然。一個人如果沒有具備適應世界急劇變化的能力,必將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
如果你是一位上班族,無論你工作了多久,無論你的工作是否非常平順、安逸,過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生活,或是每天過著上班被老板罵,下班回家罵老板,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或是騎驢找馬,一天到晚想換工作,你都應該給自己一次跳脫這種消人志氣的生活的機會,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突破,因為你的想法、觀念,會決定你的一生。只要你愿意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你就可能從此脫離一成不變的生活圈子,享受海闊天空任翱翔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為自己找回人生的理想、夢想。
上班族的生活不是你惟一的選擇,外面還有一個更大更寬廣、更多姿多彩的世界。靠打工拿工資,只會讓你變成“三等人”——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逐漸使自己士氣消沉,失去奮斗的志氣,失去人生的理想、夢想。
“失業”是21世紀的時髦名詞,這是一股無法阻擋的時代洪流,每一位在職場討生活、過日子的人,都應有此認知與心理準備,以適應大時代變局的到來。
3.什么都比不上學會自立
命運如同掌紋,彎彎曲曲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不失去自信、自強、自立的支點,在困難艱險的條件下我們同樣可以寫就一個大大的“人”字。
依賴,是一個可怕的詞匯,它會使一個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獨立自主性。依賴別人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做事的勇氣,其肯定性也較差,會陷入猶豫疑不決的困境,總是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這就是很明顯的不能自主、自決,一個人如果不能做應由自己決策的事情,那他還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脖子上的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視子為掌上明珠,百般憐愛,養成了獨生寶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什么事也不沾邊,十幾歲時連自己的衣服也不會穿。老夫婦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于是讓兒子外出去學點本事。臨走時,老婦給他烙了一串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以便他能“就近取食”。哪曉得,這個寶貝兒子吃完了脖子前面的餅,竟不知轉一轉。結果,脖子后面還掛著餅,卻已餓得兩眼昏花,一命嗚呼了,哀哉。
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荒誕不經,但卻能千古流傳,經久不衰,這就絕非偶然了。它告訴我們,依賴往往會使人喪失自謀生計的能力,一旦離開了過去所依賴的“靠山”,人生的支柱就會倒塌。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借凌霄來諷刺那些依賴他人、不能自立的人:“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托根附樹身,開花寄枝梢,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一旦樹摧倒,獨立暫飄飄,疾風從東起,吹折不終朝。朝為拂云花,暮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
心理學家認為,無論物質上的依賴,還是精神上的依賴,如果這種依賴過分強烈,或僅僅停留在某幼小年齡段的依賴內容上,這種依賴關系就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成熟,妨礙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從古至今,絕大多數的富翁對于財富的處理,一般是全部留給子孫。但是在美國的富翁中,近年來卻有一種新的風尚在流行,就是不要留太多的財產給子孫后代,以免他們樂不思蜀,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這種風尚的實踐者有大名鼎鼎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也有投資家沃倫·巴菲特。
現代富翁之所以有這樣的觀念,很有可能就是緣自羅斯·柴德留下的教訓。羅斯·柴德是巴比特老一輩的富翁,他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了兒子拉斐爾。但拉斐爾在繼承遺產兩年后被人發現死于紐約一處人行道上,死因是吸食海洛因過度,年僅23歲。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就曾做過一項調查,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20%的人放棄了工作,整天沉溺于吃喝玩樂,直至傾家蕩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
的確,人生于天地之間,自立自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一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有一首詩寫得好:“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漢。”人生最可依賴的是什么?是知識、是智慧、是汗水。人常說:“靠人種地滿地草,靠人盛飯一碗湯?!备改付疾豢赡芤揽恳簧皇?,何況他人?因此,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易卜生先生也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堅強的人就是獨立的人?!笔堑?,因為自立的個人才會有所作為,自立的國家才會不受欺辱,實現繁榮富強?,F實社會中,有許多事情都是要自己解決、自己面對的。我們不可能事事都依賴于他人,不懂得自立就很有可能被社會所淘汰。
有一個故事里講,有兩個小和尚同住在一條河兩邊的深山里,每天清晨都要去河邊挑水。誰知過了一段時間,一連幾天對面山上的小和尚都沒有去挑水,另一個小和尚就去看他,只見他正在打太極拳。原來,他在每天挑完水后,就在挖井,終于挖了一口屬于自己的井。
其實,我們做好本職工作后,也應該學習那個小和尚,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只有學會了自立才可能很好的生存。依靠別人來獲取幸福是不現實不長遠的,那最終只能使自己的前途一片暗淡;路再遠,再荊棘載途,只要自己勇敢地去走,勇敢地去披荊斬棘,就一定能到達目的地。
擺脫一份依賴,多了一份自主,你就向自由的生活邁進了一步。人生之路,只有靠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才能追求到成功。凡事依賴他人者,永遠稱不上自立的人,其結果不是“侏儒”,便是附庸。
4.改變別人不如先改造自己
改變別人是事倍功半,改變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要求他人倒不如更多的反躬自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尊重自己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你用心珍惜,他自然會有所感受。當我們不再將眼睛盯著別人,而是回到自己的心靈世界,將塵埃打掃干凈,你會發現自己會快樂,別人也會跟著愉快。
請試著改變自己吧
在日本壽險業被尊為“推銷之神”的原一平,從小個性頑劣,曾殺傷老師,窮得露宿街頭,親戚、朋友都認為他是“廢人”,后來,卻因遇到一位老和尚,就此改變一生。
有一次,他來到寺院向老和尚推銷保險生意,老和尚聽完他的壽險經,就告訴他說:“你所說的內容,一點都引不起我對保險的興趣?!?
老和尚接著說:“人不管從事任何工作或與人交談,一定要具備強烈吸引對方的魅力,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將來也就沒有任何前途可言。”
“年輕人!試試改造自己吧!一個人必須清清楚楚認識自己,你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嗎?在你考慮為別人做保險之前,一定要先徹底地注視自己,反省自己,然后才能認識自己?!崩虾蜕械囊幌?,像是當頭棒喝,使他從此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而成為圓熟的人。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敗等不如意的事情時,許多人習慣抱怨社會不公、命運不佳,認為是社會有問題、同事有問題、單位領導有問題,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同學、朋友、老師等外在因素。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假如我有錢……假如我從小就……假如我早一點……假如我現在是30歲……假如……生活的失敗者總習慣于從他人或社會身上找原因。結果呢?在他的周圍,每時每刻都在誕生成功的人、快樂的人,他對此卻視而不見。
其實,人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造自己。一個人能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很重要,因為,這是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也是能否獲得“機遇”的關鍵。亞都麗致飯店總裁嚴長壽就曾建議年輕人:“在想下一階段要什么時,首要之務就是先認識自己,尤其要有勇氣去面對自己,在認識自己之后,接下來再認識職場,因為隨時都有面臨失業的一天,所以,每個人在職位上最大的保障就是要隨時接受考驗、挑戰,保持進步。”
一個人能認識自己、反省自己,舍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改造自己,擴大自己的格局,就能給自己一個不同的未來;能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透過自我改造產生正向的變化,如此,便能得到幸??鞓罚簿湍艹蔀?1世紀的贏家。
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在改造自己的過程中尋找成功的方法。下崗女工王兆蘭的故事,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原理。
抱怨社會不如改造自己
王兆蘭原是北京一家工廠的擋車工,她從工廠下崗后,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實實在在地去做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北京貴賓樓飯店洗手間的保潔員。她為找到這份工作而高興,覺得自己能勝任的工作就是保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