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猶太家庭的美德教育課(3)

做飯時讓孩子在廚房幫忙。

參加拯救瀕危動物組織。

幫助鄰居打掃衛生。

給老年人讀報。

給小孩當家庭教師。

和生病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當然,這些活動最好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參加,優先選擇那些能引起孩子興趣的,對家人和孩子有意義的活動。

品格高尚者永遠生活在白天

凡品格高尚者,會永遠生活在白天,事業上很少有絆腳石。反之,品質惡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養者,永遠行走在黑暗中。

有一次,一位極有名望的高官前去看望猶太大哲學家斯賓諾莎。這位高官見他穿著一身皺皺巴巴的睡袍,不禁大驚小怪,并提出要送他一身新睡袍。斯賓諾莎平靜地說,一個人并不會因為有了一件好睡袍而變得更有價值,同樣,“給一錢不值的東西加個昂貴的包裝是極不合理的”。

斯賓諾莎的話雖然不符合目前商業社會的潮流,卻道出品格的意義。《舊約圣經》是猶太人永恒的圣書,《塔木德》則是猶太人實際生活的指南,而《塔木德》最提倡的就是倫理道德,這—切構成了一個人主要品格的底線。

謙虛給人們帶來力量。

《塔木德》告誡人們說:“盡量隱藏自己的優點和功績,就像是隱藏你自己所做的壞事一樣。”同時又說:“爬上知識之路,即達謙虛之頂。”

在猶太人的歷史中,那些賢人拉比不管遇到什么人,都認為有優于自己的地方。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年長,他們就認為他比自己更優越,因為他積善行施的機會比自己多;

假如遇到的人比自己年輕,他就認為他所犯的罪比自己少;

假如別人所過的生活比自己富裕,拉比就認為他比自己做過更多的努力;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貧窮,就會認為他嘗過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痛苦,所以比自已有修養;

假如他遇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就對他的智慧表示敬意;

假如所遇到的人沒有自己聰明,拉比就認為他所犯的錯誤比自己少。

對于猶太人來說,一個人如果是為了求得別人的贊賞而夸耀自己的謙虛,這是非常卑鄙的行為。在他們的眼中,真正的謙虛絕非有意的做作,而是自然的流露。

正因如此,猶太人有這樣兩句諺語:

愈是果實累累的葡萄,愈會垂下頭來;愈是偉大的人,愈平易近人。

水是由高處流向低處的,不流動的水是死水,容易堆積臟的東西;由高處向低處流的水,則是非常清澈透明的。

一位猶太父親對兒子說:凡品格高尚者,會永遠生活在白天,事業上很少有絆腳石。反之,品質惡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養者,永遠行走在黑暗中。

不可袖手旁觀鄰居流血

要想讓孩子體貼他人、有思想、富有責任心,有一件事是必須做到的,那就是提高對孩子的期望。

在猶太人的國度中,家長和孩子經常參加組織的社區服務,定期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不僅培養了孩子關心他人的品質,也教會了孩子許多技能。在孩子年幼時,猶太父母經常讓他們去做這樣一些事情:

(1)參加拯救瀕危物種組織;

(2)幫助鄰居打掃衛生;

(3)給老年人閱讀報紙;

(4)給比他更小的孩子當家庭教師;

(5)給生病的小孩子做玩具;

(6)給報紙寫有建議性的文章;

(7)為社區或公共場所提出有見地的觀察文章;

(8)去動物收容所,領養無家可歸的小動物;

(9)愛心捐助,參加公益活動。

猶太父母認為,父母在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時,要盡量與孩子一起參加,并注意選擇對自己和孩子都有意義的事。當然,父母如果常常表現出自己的同情心,對孩子也是最好的潛移默化的教育。

在家庭中,猶太父母還讓孩子觀看一些情感方面的影片。在看這些影片時,如果發現孩子對弱勢群體表現出麻木不仁,甚至是幸災樂禍,及時對孩子的這種表現進行教育。

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對朋友、同學或其他人表現出漠不關心,讓孩子設身想一想:

要是別人這樣對待自己,自己該怎么想呢?

沒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會明白事理,就不會同情并理解父母的難處,輕則對父母冷漠,重則遺棄父母。沒有同情心的人,不可能真正愛他們的父母。

《圣經》中說:

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救另一個人而沒有去救,那么,他就違反了這條戒律:“你不可袖手旁觀鄰居流血。”

盡管沒有人有義務為別人犧牲自己的生命,但每一個人都有義務盡一切努力搭救生命處于危險之中的人。

只能拿走付過足夠金錢的東西

真正的清白和真正的誠實,是可以從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上看出來的。只有在金錢問題上可靠的人,才可以被看作是清白、誠實的。

拉比西蒙·本·舍塔靠砍柴為生,每天都要把柴火從山里背到城里去賣。他為了有時間研究猶太法典《塔木德》,決定買一頭驢子代步。

拉比來到集市上,從一位竇瑪利人那里買了頭驢子騎了回來。拉比的學生們見驢子的累樣,就把它牽到河里去洗澡。半路上,驢脖子上掉下來一顆足足有10克拉重的鉆石。

學生們歡呼雀躍,認為拉比從此可以擺脫貧窮,專心致志地研讀《塔木德》了,同學們也能更好地聆聽這部圣典了。

出乎學生們意料的是,當學生們把鉆石交到拉比手上并說明來歷之后,拉比連到河邊牽驢都來不及,立即捧著鉆石向集市跑去。

找到那位賣驢子的人,拉比把鉆石交還到了他的手上。

看著賣驢人大惑不解的樣子,拉比說:“我買的是驢子,而沒有買鉆石。我只擁有那頭驢子的所有權,驢脖子上的這顆鉆石必須還給你。”

賣驢人恍然大悟,繼而又露出驚奇的神色,恭恭敬敬地問道:“你買了那頭驢子,鉆石是在驢子身上的,你不拿來還,我也不知道,你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

拉比平靜地回答說:“這是我們猶太人的傳統。我們的神訓示過我們,我們的手是潔凈的,只能拿走付過足夠金錢的東西,所以鉆石必須還給你。”

《塔木德》中寫道:

“真正的清白和真正的誠實,是可以從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上看出來的。只有在金錢問題上可靠的人,才可以被看作是清白、誠實的。”

只有行動才能體現美德

你要盡心、盡力,既愛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自己。

公元前,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師擔負著宣講教義,訓誡百姓的職責。久而久之,一些律法師借著至高無上的教義,使這些律法師本身仿佛也成了公理與道義的化身。但他們自己往往就不照教義上所說的去做。

一位拉比非常厭惡這些人的行徑,常常當眾揭露他們的虛偽,這使那些律法師們很不痛快。一天,一個地位很高的律法師存心跟這位拉比過不去,上門來找麻煩:“我該怎么做,才能獲得你所說的永生呢?”

“你是律法師,”拉比說,“律法上寫的你還記得嗎?”

“我當然記得。”律法師不假思索地說,“《塔木德》上記載著,‘你要盡心、盡力,既愛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自己’,這些,我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

拉比淡淡一笑,說:“你只要照你說的去做,你就能獲得永生了。”

律法師知道自己做不到這些,所以故意跟拉比糾纏:“可是,我的鄰居又是誰呢?”

拉比并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講了下面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半路上遇到了強盜。強盜搶走了他的錢財,并把他打得遍體鱗傷,扔在路邊。一個祭司從旁邊走過,四下看看沒有人,就匆匆繞過倒在血泊中的遇難者,自顧自走了。

過了一會兒,一個商人又從遇難者身邊走過,他只是更當心自己的錢袋,逃離了這塊危險的地方。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經過這里時,救下了遇難者,把他送到附近的客棧里養傷,并為他交付所有的費用。”

拉比講完故事,問律法師:

“這3個人中,哪一個是那遇難者的鄰居呢?”

律法師臉紅了,只得回答說:“當然是那個撒瑪利亞人。”

拉比接著說:“一點兒也不錯,你就照著他的樣子去做吧!”

一位猶太教育家說——

只有行動才能體現美德。

猶太父母經常給孩子講這個故事,教育孩子不要像那個律法師一樣,自以為具備高尚的品德,什么道理都懂,卻從來不用行動去體現它們。

私下能約束自己才算神圣

在眾人面前受到社會的壓力,遵守規范是比較容易的。而單居獨處之時,外界壓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內心的良知抵御著蠢蠢欲動的惡念,唯有此時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

猶太人有這樣一個觀念——人類居于動物與天使之間,越靠近天使,就越接近神圣。

“那么,神圣到底是什么呢?”一位拉比問學生。

學生紛紛答道,為神犧牲生命是神圣;經常禱告是神圣;守安息日是神圣等等。各種回答不一而足。

可是拉比卻說:

“正確的答案是:神圣就是選擇吃的東西,和你怎樣去做愛。”

學生一聽此言,頓時嘩然:

“什么?難道不吃豬肉啦,什么時候不可以做愛啦,就是神圣之事嗎?”

拉比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實在:守安息日的狀態,大家都會知道;為了神而犧牲生命的事,別人一看也可以知道。然而,你在自己家里吃什么,別人并不知道。在大庭廣眾之下,吃的都是猶太律法規定可以吃的東西;但回到家里卻吃了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樣的情形完全可能發生。性行為也一樣。沒人看得見你做愛時的情況,是否遵守律法的規定,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就是說,在家里飲食時和發生性行為時,人類可以任意站在動物與天使之間的任何一個位置上。唯有這個時候,能夠提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神圣。

通常,在眾人面前受到社會的壓力,遵守規范是比較容易的。而單居獨處之時,外界壓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內心的良知抵御著蠢蠢欲動的惡念,唯有此時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

在任何場合都保持良好道德

在任何場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這是一個人獲得社會接納的重要條件。

猶太人不僅注意自己的品行,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毫不含糊。

下面的故事就生動地說明了他們的做法。

比爾當時11歲,一有機會就到湖中小島上他家那小木屋旁釣魚。

一天,他跟父親在薄暮時去垂釣,他在魚鉤上掛上魚餌,用卷軸釣魚竿放釣。

魚餌劃破水面,在夕陽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隨著月亮在湖面升起,漣漪化作銀光粼粼。

魚竿彎折成弧形時,他知道一定是有大家伙上鉤了。他父親投以贊賞的目光,看著兒子戲弄那條魚。

終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條精疲力竭的魚拖出水面。那是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

趁著月色,父子倆望著那條煞是神氣漂亮的大魚。它的腮不斷張合。父親看看手表,是晚上10點——離釣鱸魚季節的時間還有兩小時。

“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他說。

“為什么?”兒子很不情愿地大嚷起來。

“還會有別的魚的。”父親說。

“但不會有這么大。”兒子又嚷道。

他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沒有漁舟,也沒有釣客。他再望望父親。

雖然沒有人見到他們,也不可能有人知道這條魚是什么時候釣到的。但兒子從父親斬釘截鐵的口氣中知道,這個決定絲毫沒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慢吞吞地從大鱸魚的唇上取出魚鉤,把魚放進水中。

那魚擺動著強勁有力的身子沒入水里。小男孩心想:我這輩子休想再見到這么大的魚了。

那是34年前的事。今天,比爾先生已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筑師。他父親依然在湖心小島的小木屋生活,而他帶著自己的兒女仍在那個地方垂釣。

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后,他再也沒釣到過像他幾十年前那個晚上釣到的那么棒的大魚了。可是,這條大魚一再在他的眼前閃現,每當他遇到道德課題的時候,就看見這條魚了。

猶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場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這是一個人獲得社會接納的重要條件。

孝敬父母,兄友弟恭

維系家庭,就是維系民族。

猶太人對家庭關系極為重視,對協調家庭關系不遺余力。在他們看來,維系家庭,就是維系民族。

從《塔木德》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推崇人倫親情的動人事例與故事。

有個猶太人住在古代以色列的一個叫戴馬的鎮上,他擁有一塊價值6000個金幣的鉆石,有個拉比想用這顆鉆石來裝飾圣殿的正殿,便帶了6000個金幣來到他家,向他買這塊鉆石。

可是湊巧放鉆石的金庫的鑰匙放在父親的枕頭下方,而父親又剛好睡得正香。這個人便對拉比說:“因為我不能吵醒父親,所以,不能把鉆石賣給你。”

拉比認為,這個人為了不吵醒父親而寧肯放棄賺錢的機會,是個孝順兒子,值得褒獎。

而一次拉比自己所行的孝道,更令人驚嘆。他同母親一起外出,走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地方時,母親每走出一步,拉比便把自己的手伸出來,墊在母親的腳下。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故而每一個猶太人從小就很懂尊老愛幼。此外,《塔木德》還特別強調“兄友弟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雷山县| 铜鼓县| 正镶白旗| 阜平县| 铁力市| 北辰区| 卢龙县| 濉溪县| 廉江市| 东乡| 汉阴县| 旬邑县| 和政县| 竹北市| 咸阳市| 巨野县| 高密市| 肥西县| 饶河县| 林甸县| 博野县| 雷波县| 进贤县| 康平县| 图木舒克市| 三穗县| 永春县| 辉南县| 社旗县| 武汉市| 长乐市| 抚顺县| 泌阳县| 巫溪县| 巴林右旗| 贵阳市| 凤城市| 定远县| 尼勒克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