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伙子說的“這只烏龜昨天晚上剛好活了一萬歲”是毫無根據的,是虛假的,違反了充足理由原則,只要令其拿出理由,其謊言便可立即揭穿。
在辯論的過程中,辯論者陳述的理由不但應該是真的,而且還應該是足夠的。
充足理由原則首先要求辯論中所使用的理由必須完全真實、可靠。如果理由虛假是無法達到論證目的的。
二、理由必須真實無疑
下面是關于“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的辯論中的一節辯詞:
反方:根據數字顯示,自從1945年以來,每天有12場戰爭在進行,這包括大大小小的國際戰爭及內戰。請問大家,這是一個和平的狀態嗎?
臺灣大學隊(反方)為了論證自己的“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這一觀點,列舉了“1945年以來每天有12場戰爭在進行”這一數據作為論據,這一論據顯然是不可靠的,這就難免遭到南京大學隊(正方)的反駁:
正方:對方同學所說的1945年到現在,每天爆發12場戰爭,這個數據引用是不正確的。事實上,60年代總共爆發了30次戰爭,而到80年代總共爆發不到10次,這不正說明一種緩和的趨勢嗎?對方認為當今世界每天有12場戰爭,我不知道這個數據從何而來,對方同學是不是把戰爭的外延無限擴大了?是不是連夫妻打架、兒童打架也算影響了人類和平共處呢?
由于南京大學隊針鋒相對的揭露與反駁,反方臺灣大學隊的所謂每天有12場戰爭這一危言聳聽的說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也就是說,理由必須是經過實踐檢驗并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理由真實是辯論具有說服力的最起碼條件,但是,在實際的辯論中,有的辯論者在辯論中無中生有,根據自己的辯論需要“想當然”地隨意編造所謂的事實,這樣的理由肯定是不具說服力的,也是與充足理由原則背道而馳的。
三、觀點和論據(理由)之間必須存在必然的邏輯聯系
某人民法院曾受理一樁行兇打人并惡意用糞便潑澆鄰人的刑事案件。被告特委托了大名鼎鼎的律師作為辯護人。氣氛肅然的法庭上,辯護律師發表辯護詞:
“……本律師認為,縱然被告動手打人,但系事出有因。因為被告發現原告在爭吵時也虎著臉,氣勢洶洶,大有企圖打人的預兆,故為了防止出現自己被打的局面,被告果斷地先發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先突然襲擊,掌握住這場毆斗的主動權,這完全是一種臨危不懼、攻其不備的針鋒相對的舉動,雖然不能算做法律上的‘正當防衛’,但鑒于情有可原,姑且稱做‘準正當防衛’也未嘗不可……”
這里,辯護律師的議論自然是荒謬的,因為原告虎著臉并不能必然得出被告可以行兇打人的結論。由其論據的真實性并不能必然得出其論題的真實性,辯護律師違反了充足理由原則。
充足理由原則還要求辯論中論據與論點之間要存在必然的邏輯聯系,由論據能必然地推出論點。否則,辯論也就不會有說服力。有的人在辯論中提供了大量真實的理由,說得娓娓動聽,但是理由與觀點之間缺乏必然的邏輯聯系。這樣的辯論自然也是難以令人心服口服的。
其個人要想自己的辯論充分有力,就必須提供充足的理由,必須遵守充足理由原則。
早在1937年,愛因斯坦就已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了,當時,他提出“引力波是不可能存在”的理論之后,有人寫文章批駁了他的這一觀點。經過反復驗證,愛因斯坦認為別人的批評是正確的,于是,他就堅決放棄了自己的錯誤觀點,充分肯定了別人的正確見解,并且,后來在做關于引力波的報告時,還多次談到他自己的這段曲折經歷。愛因斯坦這種敢于堅持真理、修正謬誤的態度和做法,不僅沒有損害他的形象,反而進一步贏得了人們的敬重。
辯論的實事求是原則,要求人們在辯論中必須承認人類已經取得的真理性認識,當對方引用真理性的認識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我們應該承認。可是有的辯論者則以“辯論不是辯真理而是辯口才”為擋箭牌,一見對方引用的論據對自己不利時,便不問是非曲直,一概予以否認,與這種人是很難展開正常辯論的。這種做法也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實事求是原則,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觀點被證明為謬誤時,就應該自覺地放棄。那種“死活不認錯、無理也要爭三分”的做法是與實事求是原則相背離的,是不可取的,也是一個高尚的辯論者所不齒的。
實事求是原則在辯論賽這種旨在訓練技巧的特殊的辯論場合也是適用的。因為雙方或多方就某個辯題之所以能展開辯論,是在于雙方或多方都擁有部分真理和部分謬誤,辯論取勝的訣竅就在于捍衛自己真理性的一面,同時攻擊對方謬誤性的一面,而決不能捍衛自己的謬誤并攻擊對方的真理。所以說,實事求是原則是辯論的重要原則。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呢?
一、尊重規律
在辯論中,擺事實總是為了講道理的。在分析事實、闡釋道理時,必須尊重規律。規律,是指在客觀事物中,能夠反映其內在本質的共同聯系,并對事物發展變化起支配作用,決定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性的法則。在辯論中分析事實闡述道理時,應該分析出事實的本質,以及它與其他事實之間的普遍聯系,從而揭示出事實發展變化的必然聯系。這里既包含客觀存在的必然性,也包含主觀認識的必然性。
二、尊重事實
人們平時常說,事實勝于雄辯。辯論總是要擺事實、講道理。無論是證明己方論點,還是反駁對立方論點,都離不開使用事實材料。是尊重事實,按照事實的本來面貌,如實地運用事實材料;還是歪曲事實,故意夸大或縮小,或片面截取或變形虛構地運用事實材料;還是否定事實,在事實面前堵上耳朵,閉起眼睛,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故意不承認,這就是對事實應該抱什么態度的問題。我們所堅持的尊重事實的態度是:
①辯論中使用的材料,不能夸大,不能縮小,也不能故意變形或抹煞,一定要反映事實的本來面貌,尊重事實的真實。
②尊重事實的存在。無論是為己方論點辯護,還是與對立方論點展開辯駁,所使用的事實,必須確實存在;要持之有據,言之成理,不論對己方是有利還是不利,只要事實確鑿,就不能閉目塞聽,而應予以承認。
③辯論中不能只顧自己的需要,而對事實材料斷章取義,要尊重事實的完整性。
三、尊重真理
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辯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探尋真理。為此,正當的辯論就不能只是斤斤計較于微觀上的某一次辯論行為的勝敗得失,而應該努力在已有的真理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正當的辯論去獲取擴大了的和加深了的新的真理性認識。辯者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真理,就應當做到:
①尊重真理,就要勇于承認和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在真理面前,敢于認錯,這也是一種正直和勇敢。那種無理也要狡辯、死不認錯的做法,是會被正直、高尚的辯者及受眾所不取且嗤之以鼻的。通過辯論,在確鑿的事實和嚴密的科學邏輯推理面前,已經證明自己的觀點或理論是錯誤的,就要勇于認錯,服從真理。
②尊重已有的真理性認識。如果對已有的真理性認識產生懷疑或加以否定,那就失去了正常辯論的基礎。沒有辯論的起點,就無法去分辨是非、優劣、真偽。
③尊重新獲取的、擴大了的和加深了的新的真理性認識。通過辯論所獲取的新認識,只要它能正確地反映自然或社會的本質與規律,并能經受住實踐的檢驗,這便是真理性的認識。對此,不論其是否符合己方論點,是否對己方有利,都必須尊重、認可,不能拒之門外,采取不承認主義。
§§§第3節辯論的種類
針對某一學科中有爭議的問題,各方闡述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觀點的一種辯論形式,就是學術辯論。這是辯論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形式。這種學術上不同觀點、不同思想辯論的百家爭鳴局面,對于促進科學發展、文化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術辯論中所爭論的問題,往往是未知領域中的問題,而各方辯論的過程就是對客觀世界未知領域不斷探索的過程。在辯論的過程中,各方都希望真理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各自都要竭盡全力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千方百計地尋找對方論證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雙方都可以從對方的論證中受到啟發,從對方的觀點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使自己的論據更充分、論證更有力、觀點更有說服力。正是通過這種相互辯駁、相互激勵、相互啟發的爭鳴過程,從而達到認識客觀世界本質及其規律、形成科學理論的目的。
進行學術辯論時有幾個方面應該注意:
一、嚴肅認真
這主要是指在學術辯論中的態度而言的。學術辯論的目的,不是為了在經濟上得到什么好處,而是為了辯明真理。因此,在學術辯論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只要相信真理在我們手中,就要當仁不讓,無論對方是誰,都不能講情面,一定要以服從真理為最高準則。當然,這并非指我們總是固執己見,學術辯論應該是言之有據,以理服人,萬不可惟我獨尊、意氣用事,更不可為了門戶之爭搞人身攻擊。
二、不崇拜、迷信權威
在科學領域,每個學科都會有權威,這是十分正常的。因為相對于常人而言,這些權威可以對其本學科領域里的問題得出真理性的認識,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任何人也不可能窮盡本領域中的所有真理。因此,對權威的觀點,我們一定要進行具體分析,不能盲目崇拜,不能迷信權威。在任何一個科學領域中,必然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理論體系。它們展開爭鳴辯論,就能更好地明辨是非、優劣。這就可以使人們在各個學科中的正確認識不斷地發揚光大,逐漸地去認識和掌握各種學科領域中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建立、鞏固、發展各種正確的觀點和理論體系。學術無禁區,凡是學術的問題都可以辯論,這樣才有利于科學的發展。哪怕只是一孔之見,但對于科學的發展,都只會有好處而不會有壞處。
三、科學性
學術辯論的目的,在于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探求客觀真理,這就要求在辯論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科學性。首先,論據要真實、典型和充分,無論是從典型試驗得來的或者從實地調查來的事實,還是從文獻中摘錄的材料,都必須真實可靠,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有力地支持論點,決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憑空捏造。其次,邏輯論證要嚴密,遵守邏輯論證的規則,語言表述要準確、清楚。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學術爭鳴的辯論背景中,每一個辯者,不論其社會地位的高低、文化素質的優劣,均應本著下面一些準則去實施自己的行為,扮演自己的辯論角色。
1.爭鳴無禁區
任何科學問題,都可以辯論爭鳴。任何人都不應該制造人為的障礙,或爭取行政的以及其他的手段進行干預,來禁止某些學術爭鳴。因為這樣只會造成這些學科的停滯,阻礙科學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從而使社會難以進步。
2.科學發展無盡頭
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的,科學的新發現、新創造也是無限的,任何人企圖給某一學科的發展進行“封頂”的做法,都是可笑的,徒勞的。所以任何一個辯論角色,倘若自命為某一學科的頂點,都是不明智的,這已是被科學發展史所充分證實了的真理。因此,學術爭鳴所需要的是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
3.學術爭鳴無偶像
在每一學科領域,都有一些學術權威,這些學術權威在本學科領域中具有廣博高深的專業知識,可能對本學科的某些問題具有獨創性的見解,并且對本學科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他們在學術爭鳴中理應受到尊重。但是,任何權威都會在某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誰也不可能窮盡本學科的所有真理,所以我們不應該把權威當成偶像,盲目崇拜。在學術爭鳴中,不能惟權威是從,不能以權威為衡量正確與錯誤、優秀與低劣的標準,更不能以權威的某些言論作為爭鳴的結論。參加辯論的權威人士宜謙虛謹慎,虛心聽取大家(尤其是對立方)的意見;大家也要在尊重權威的基礎上,對權威的觀點、見解作具體的分析,正確的要服從,錯誤的也要敢于辯駁,部分正確而部分錯誤的,也應實事求是地肯定正確的部分,否定錯誤的部分。這樣做才有利于順利地開展學術爭鳴,有利于通過辯論去認識和掌握真理。
4.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學術爭鳴,是對科學領域的真理進行探索和發現。各種觀點和理論,可能會僵持不下,但孰是孰非,既不能采用行政命令手段來下結論,也不能靠“少數服從多數”來投票表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觀點和理論要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去檢驗,去篩選;真正的科學理論,會經受住實踐的考驗,經過時間的過濾,不僅能保持下來,還會更加發揚光大。歷史上那些能夠真正體現人類智慧的科學理論,不論經過多少曲折磨難,不是已被實踐檢驗證實是真理了嗎!因此,參加學術爭鳴的辯者,對辯論的命題,不必急于下結論,應該善于等待,并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去檢驗、證實真理。
5.責任自負,以理服人
學術爭鳴,是對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和理論體系進行辯論。辯論者論述自己所持的觀點,支持或反駁某人的見解,引用某人的言論或某些事實,都要交代清楚,表述明白,不能轉彎抹角,閃爍其辭,以便使辯論的對立方、受眾(讀者、聽眾、觀眾)對此了解得一清二楚。辯者一定要對自己的觀點、見解責任自負,方能使辯論正常進行。這樣,一旦在辯論中發生不夠正常的情況,也能分清誰該負什么責任。
再者,學術爭鳴的目的,在于探尋真理。正確地認識和掌握主觀自我及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并不是爭什么名利,賭什么輸贏。因此,辯者一方面態度要嚴肅認真,既勇于堅持真理,也應該勇于在真理面前低頭;另一方面,也要待人和善,爭辯時平心靜氣,不逞強,不鬧意氣,必須以理服人。這樣才能進行健康正常的學術爭鳴,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決策就是人們對行動目標與手段的探索、判斷和抉擇。參與決策的主要對象是領導集團的決策系統和參謀系統(智囊團)的人員。在關于各種目標和手段的判斷、選擇的過程中,人們之間肯定存在著不同思想觀點的交鋒。這種交鋒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決策辯論的過程。
決策辯論,一般包括目標的選擇和方案的選擇兩大部分。在西方,隨著資本主義議會制度的建立,圍繞內政外交政策的出臺,常常發生各執一詞的“口舌”交鋒。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上,圍繞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粉碎“四人幫”以后,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重大工程的動工等,也都曾在內部展開過不同程度的辯論。
一般來說,決策辯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