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嫉惡如仇,法律嚴明,最后卻因后怕而去。
制定嚴法
劉伯溫的性情剛烈,嫉惡如仇,尤其痛恨非法之事,只要被他抓住了,無論是誰都決不放過,因此經常與他人發生沖突,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劉伯溫認為宋元幾朝的最終崩潰,其原因都在于法制廢弛,刑獄過寬,世人沒有畏懼之心,以致最終釀成天下大亂的局面。所以,他建議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就應該建立起嚴密的法律制度,并且要嚴格執行,這樣才能使朝政振作,官民一心,都不敢為非作亂,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談到對百姓施行仁政的問題。他的說法很接近法家的學說,主張以嚴刑治國,使臣民畏懼聽從。這在建國之初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的時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有百姓迅速安定下來,才有可能談到休養生息或是國家建設的問題。從歷史的發展表明,他的這個意見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贊同,他命劉伯溫等文人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并多次親自厘定,在以后數十年的皇帝生活中也是毫不猶豫的身體力行著。
嚴格執法
在具體的執法問題上,劉伯溫總是保持著一種剛正嚴肅的作風,也要求他手下的官員都要如此做,作為國家耳目的御史,糾察百官時必須要鐵面無私,無所畏懼,只以朝廷綱紀為準繩,只以事實根據為憑證。遇到有官吏犯了法,他就馬上收捕,加以無情的懲治。正因為他的鐵面無私,執法時的六親不認,當時朝中的官員、侍衛、內官無不懼怕他的威嚴,力求行事正經,就怕被劉伯溫抓到了錯處。
當時中書省有個官員叫李彬,他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違反了國家的法紀,按照律令應該被處以重刑。但是這個李彬很受宰相李善長的信任和喜愛,李善長知道他犯了法被人揭發,很怕劉伯溫對他不利,就親自去找劉伯溫求情,希望劉伯溫放過李彬這一次。但是劉伯溫一向嫉惡如仇,又怎么肯徇私情而放了他呢?他不假思索地拒絕了李善長的請求,還馬上派人去向此時正在外地巡視的朱元璋報告,要求盡快處理李彬這個案子。朱元璋也和劉伯溫一樣憎恨貪官污吏,見到報告,立刻就批準了劉伯溫的請求。
當時正值金陵一帶大旱,因為皇帝不在城中,所以就由李善長主持搭建了一個高臺作為祈雨之用。朱元璋的文書到后,他知道李彬就要被處決,想以祈雨之時不能殺生作為借口,盡量拖延李彬被處死的時間,再另尋解救他的辦法。劉伯溫卻是毫不動搖,堅持要立刻處決李彬,并且說正是因為有了李彬這樣為非作歹的人在,老天爺因此很憤怒,才以干旱作為懲罰人們的手段,所以只有立刻就殺了李彬,才能消解上天的不滿,才能祈得降雨。
如此一說,使李善長再也沒有什么話可以回答。劉伯溫見他不再出言反對,就立刻命令手下把李彬推到祈雨的高臺之上,當著眾多圍觀的百姓宣布了李彬的罪狀,并且命人將他就地斬首,這一下,臺下的百姓都拍手稱快,紛紛叫好。
后怕而去
李善長因為這件事,對劉伯溫恨之入骨。本來劉伯溫所顯示出的聰明才智已經讓他非常忌憚,朱元璋很信任劉伯溫,常常與劉伯溫單獨在密室里長談,談話的內容從沒有人知道,所以他總是擔心有一天劉伯溫會搶了自己手中握著的大權。通過李彬這件事,他更覺得非盡快除掉劉伯溫不可。朱元璋一回到京城,他就馬上去告狀,說劉伯溫在祭神之日殺人,是對上天的不敬,觸怒了神靈,因此到現在還沒有下雨。其他一些吃過劉伯溫虧而嫉恨他的人也紛紛趁機落井下石,在朱元璋的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
朱元璋一聽果然不太高興,就找來劉伯溫詢問此事。劉伯溫也知道皇帝現在正寵信李善長,必定會對自己產生不滿,他對這件事的解釋是因為那個地方有數萬士兵家屬居住,因此陰氣匯集造成不下雨,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有降雨的。朱元璋采納了他的意見,不知是否真是劉伯溫的神機妙算,還是因為他精通天文,早已算出會有降雨,不久果真大降大雨,朱元璋才轉怒為喜。
雖然過了這一關,劉伯溫明白只要自己在朝中,還是會有許多奸詐小人設法陷害,這次雖然平安過關,但是難免早晚會觸怒皇帝而招來殺身之禍。正巧這時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就以自己哀傷過度、精力衰竭為借口,請求辭官回鄉養老。
朱元璋親自頒布一道詔書,表彰他的功績,并賞賜了他很多東西,允許他辭官回鄉,并派專人護送他離去。劉伯溫謝絕了皇帝的一切封賞,孑然一身的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