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在后來的人心目中他一直被認為是凡間的“神仙”。
朱元璋得到“活神仙”
劉伯溫自幼就聰明異常,他的老師曾對他的父親說:“這個孩子福德深厚,日后必成大器。”元朝末年,他考中了進士,當了一個小官,很為當地人民所愛戴。后來,因為正值亂世之秋,劉伯溫干脆棄官不做,歸隱回家了。在家中閑住期間,他更是博覽群書,通讀經史,尤其精于對文學的研究。這個本事使他日后在一般人的眼中簡直成了無所不知的活神仙。
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力量逐漸壯大起來后,聽說劉伯溫有本事,一心想請他到自己的軍中,多次不惜血本的邀請他出山。但是最初劉伯溫卻說什么也不答應。后來,朱元璋幾次三番地盛情邀請,頗有一股劉備三顧茅廬的勁,不請出劉伯溫誓不罷休。劉伯溫為他的誠心所感動,加之自己又有一展雄才的遠大抱負,所以就答應了。朱元璋喜出望外,連夜修建了一所禮賢館讓他居住,對他禮遇非常。劉伯溫到朱元璋身邊后,馬上就向朱元璋講述了自己對當前局勢變化的估計和預測,向朱元璋提出了當前急需著手進行的十八條政策。這讓朱元璋非常滿意,知道自己得到了極為罕見的濟世人才。
從此他對劉伯溫言聽計從,讓他為軍師,真好像是昔日的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重生了一般。
諸葛亮重生
劉伯溫對當時全國的形勢做了一番估計,他認為朱元璋必將后來居上,成為未來國家的領導者。
其實當時的朱元璋還只是紅巾軍中不太起眼的一支,朱元璋一直恭奉韓林兒為自己軍隊的領導者,并以韓林兒的小朝廷為正統,接受了韓林兒的冊封。
恐怕這時就是朱元璋自己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皇帝吧?劉伯溫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斷,所以他對朱元璋尊奉韓林兒十分不以為然,即使是去朝見韓林兒,他也從不肯跪拜,還時常對朱元璋說:“韓林兒不過是一個牧童罷了,尊奉他干什么呢?”他常勸朱元璋一有機會就應該自立為王,脫離韓林兒的控制。
朱元璋的勢力日漸壯大之后,也逐漸有了奪取天下之意。他向劉伯溫求教征伐的策略。劉伯溫就給他出主意說:“現在這幾支起義軍的力量,張士誠和方國珍都只顧據守一方,根本不足為懼。只有陳友諒一支隊伍,名不正、言不順,卻霸取長江水上力量,又始終抱著吞并我們的野心,他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只有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使張士誠和方國珍孤立難守,才能各個擊破,一舉即可平定南方,然后再揮師北上,這樣霸業可成。”朱元璋聽了十分高興,日后果真按照劉伯溫的策略一步步消滅了敵對力量,終于成就了一番霸業。
在與陳友諒的征戰中,朱元璋的隊伍面臨強大的威脅,許多人想逃跑或者投降,這時又是劉伯溫力排眾議,堅持抵抗到底,并以誘敵深入之計重挫陳友諒的大軍,挽救了朱元璋的危機。尤其奇妙的是,劉伯溫真的好像如有神助很能預測吉兇禍福。在鄱陽湖之戰中,他陪伴著朱元璋親自登船督戰,忽然之間一躍而起,急聲催促朱元璋轉到別的船上去。朱元璋莫名其妙地聽從他的安排,剛轉到別的小船上,還沒坐穩呢,就見他剛才乘坐的御船被敵人的炮火擊中,烈火瞬時熊熊燃燒起來。朱元璋不禁大驚失色,從此也就更加的信任劉伯溫。
獨善其身
在朱元璋征戰的歲月中,他始終與劉伯溫形影不離,即使偶爾分開,也時常寫信去向劉伯溫詢問事情。在輔佐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料事如神,所以有很多人都把他比喻為諸葛孔明重生。在朱元璋終于成為皇帝之后,劉伯溫卻推卻了朱元璋要他當宰相的美意,也謝絕了朱元璋的賞賜,辭官回鄉了。
劉伯溫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就是因為他在朱元璋身邊多年,深知朱元璋的脾氣秉性,知道功成之后必遭殺身之禍,所以才一意辭官回鄉,閉門隱居,不問世事。果然不出他所料,朱元璋皇帝當了沒幾天,就開始大殺功臣宿將,劉伯溫雖說已經隱退,卻仍然受到了懷疑。不過比起那些遭到殺身滅門之禍的功臣來說,他雖受懷疑,但仍可以壽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較好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