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自我認知心理學——正確地認識你自己(2)
- 心理學入門大全集(優秀青少年必讀)
- 方洲
- 4903字
- 2014-12-04 14:33:28
一個喜歡淘氣的男孩,他的父親有一個養雞場。有一天,他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里偷了一只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母雞來孵。小鷹就在一群小雞里出生、長大,它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么。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但是,當它逐漸長大的時候,它發現了與伙伴們的不同。它內心里有一種奇特不安的感覺,它想,“我一定不只是一只雞!”但是,它一直沒有采取行動。直到有一天,當小鷹看到一只老鷹翱翔在養雞場的上空,它突然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一股奇異的力量,感覺到胸膛里心正猛烈地跳著。它抬頭看著老鷹,一種想法出現在心中:“養雞場不是我呆的地方,我要像它一樣飛在藍天上。”它展開雙翅,雖然它從來沒有飛過,但它內心有著飛翔的力量和天性。終于,它先飛到一座矮山頂上,又飛到更高的山頂上,最后沖上藍天,到達了高山的頂峰。它終于證實,自己是一只鷹!
也許你會說:“我已經懂你的意思了。但是,它本來就是鷹,不是雞,它才能夠飛翔。而我,也許本來就是一只雞,是一個平凡的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來!這是事實,而且,這是問題嚴重的事實,那就是我們只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范圍以內。
愛迪生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自己大吃一驚。”每個人都有巨大無比的潛能,只是有的人的潛能已經蘇醒了,有的人的潛能卻還在沉睡。任何成功者都不會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只要你抱著積極的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你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任它沉睡,那你只有嘆息命運的不公了。
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或危機,只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的力量,并且因此產生有效的行動,直至引導你走向成功。
自我發掘的決心,自我依靠的習慣,可以讓你變得越來越強大。拐杖是為跛足者準備的,而不是為強壯的年輕人,無論是誰,如果企圖依靠精神上的拐杖走過人生,他一定不會走得很遠,他也絕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成功者。
成功殿堂的大門,不是任意通行的,每一個進入者都擁有自己精心打造的鑰匙。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必須由你自己親自來鍛造。鍛造的過程,就是釋放你的潛能、叫醒你的潛能的過程。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有類似的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了,你對事情過于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制了你的潛能的釋放。“壓抑個性”是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具有“壓抑個性”的個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因而顯得停滯、退縮、禁錮、束縛,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于內心深處,思維也幾乎陷于停頓。這樣潛能不但沒有釋放,反而消耗在終日疲憊不堪的狀態中。
世界上有且只有一個人能夠左右你的成敗,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支持你邁向成功之路。
了解你自己的長處
美國社會專家研究顯示,人的智商、天賦都是均衡的,或許你在某一方面有優勢,但不一定在別的方面能夠贏過人家。有優勢的同時就會存在劣勢。
其實,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種優勢,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事業。同時,人不是完人,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很突出,有的方面甚至缺陷十分明顯。不同的人,生理素質、心理特點、智能結構等千差萬別。有的多條理,善于分析;有的多靈氣,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計,能于謀略;有的富形相,善于表演。只要比較準確或大致對應地找到自己的目標或方向,你就或早或晚、或近或遠會有突出的表現。
有的人在未發現自己的才能和專長時,往往做事不得要領,學無成就,做無成果,總是感覺自己很卑微。這可能是因環境條件或形勢逼使而不能顯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坷不平。
客觀地認識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自己的路,這對于你的未來的發展,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你不擅長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達爾文《自傳》表明,正因為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質特點,揚長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謙遜又自信地談到:“熱愛科學,對任何問題都不倦思索、鍥而不舍,勤于觀察和收集事實材料,還有那么點兒健全的思想。”但又認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記憶范圍很廣,但是比較模糊。”“我在想象上并不出眾,也談不上機智。因此,我是蹩腳的評論家。”他還對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思想深感不滿:“我很難明晰而又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使我對自己的見解和假說的原始表述不是錯誤,就是不通暢。”偉大的馬克思有許多天賦,但他在寫給燕妮許多詩后,發現自己并不具備杰出的詩才,并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純粹是從腦子里虛構出來的。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完全對立,修辭上的斟酌代替了詩的意境。”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過自己缺乏小說才能的短處,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于戲劇,我更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認識過程不僅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候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之,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后,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后來著成《廣韻聲匯》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志向,終生于祖國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姜亮夫也有類似經歷。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范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于文藝創作。姜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歷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從別人眼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征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管人們對于月亮是什么樣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或需求,未必是因為月亮才這樣想的。至于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是一樣不滿,對我們當然也不會例外;有人過于主觀,常是以偏概全,認識我們沒有三分鐘,就已經對我們抱有成見了;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怎樣表現都好,也怎樣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于在乎這些人的想法,只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們的父母、長輩或是朋友,他們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我們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心情,但是對于他們所做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過我們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
這倒不是說,那些不是為我們著想的人,我們就不必在乎他們的想法了,只是說我們得清楚地知道別用情緒來回應別人個性、習慣上的不圓滿,才能平心靜氣去接受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建議。至于對那些關心我們的人,彼此的關系應該是分享與聆聽,并不是遵從對方的期待而改變。對于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無法達成的期待,還是得要適時地拒絕才行,否則就容易成為關系中造成決裂的隱藏炸彈。也有些時候,我們的理想與那些關愛我們的人相抵觸,或許自己非常清楚為什么要作這樣的選擇,清楚地知道將來的發展,但是別人并不知道,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得要盡力溝通清楚才好。
總而言之,與他人的互動中,別人對于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我們聆聽別人意見時,先要了解他們對我們的心情是什么,然后再仔細考量他們的建議是否適合。我們總是應該要聽聽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或建議是什么,但是永遠要記住的是,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終的目的,是透過別人像是照著鏡子一樣地看清楚自己,然后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別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學會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一個人接納另一個人很難,但一個人接納自己更難。我們時常對自己不滿,為自己的缺點懊惱與煩悶,千方百計想掩飾。自己面對自己時,我們常常會陷入懼怕與悔恨中不能自拔。
但是,自己又不像別的物件,不喜歡了就可以隨時扔掉;也不和別人一樣,合得來便相處,合不來便分手,用不著去委曲求全。我們自己不可能把自己扔掉,除非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自己隨時都在糾纏著自己,無論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罷,滿意時,它和你在一起,不滿意時它同樣不會離開你。生命的無奈也在于此。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無法接受自己。
誰都想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想生活在完美的世界中。我們總期望著自己更漂亮些,更動人些,因為美麗不僅帶給我們感官的愉悅,還會讓我們本能地自信。
盡管我們知道,相貌、性格和生命一樣,都是我們所不能自由選擇的,然而,對于自己的不滿意,卻時刻折磨著我們。丑陋使我們不敢大聲講話,不敢仰起頭走路,不敢面對他人的注視,在美麗的人面前,我們更本能地感到自卑。總希望有一天,魔鏡會突然出現,告訴你是天下第一美人。
性情也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雖然我們并不對自己的容貌與性情負完全的責任,但我們卻不得不每日面對它。蘇格拉底能夠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才宣稱自己自知其無知。我們雖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知自己無知,但接受自己是無知的,卻是可以做到。
接受自己,有多種方式,因為,世界上有照臉的鏡子,但沒有照心的鏡子,也因為,這都是自己的私事,別人可干涉不上。
比較世俗的一種是若隱若現。對自己的優點,我們不去自己挑明,而千方百計誘導別人說出,雖然只是說的人不同,可這其中的奧妙就很深了。自己說的,那叫自我吹噓,叫逞能;別人說的,是“客觀”,是“實事求是”。聰明的人最善用這一招,臨了還會讓對方說一句,你真謙虛。
對于自己的缺點,我們難以接受,更不愿意被別人指出,尤其是當眾指出。領導每次作完報告都要說“歡迎批評指正”之類的話,你可千萬不要當真。這意見不能“指”,更不能“正”,只能當作沒有,最好本來就沒有。不然,你肯定會免費獲得許多“小鞋”穿。
比較聰明的一種是: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己知道了,自己覺察出問題,神不知鬼不覺地改掉,這才是上上之策。
明智的做法就是,三緘其口。不要那樣不厭其煩地告訴別人“我還有點自知之明”,那其實是在自欺欺人,一味地想要改變自己,求全求多。內向的人,希望自己能開朗些,外向的人希望自己深沉些,直率的人希望自己圓滑世故些,圓滑世故的人希望自己簡單快樂些,都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