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涎”
“看到看到要過年”了。想想家家戶戶精心準備的過年美食,多少有點“垂涎欲滴”。今天就說“涎”(xián)吧。
“涎”是一個頗有意思的漢字。從造字學角度討論,這一個字數千年來,竟然先后相繼用了三種造字方法。
一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涎”字是一個象形字,像一個人張著大口,從中流出許多口水的樣子。
二是會意字。小篆的“涎”字由金文蛻變而來,“口”下的四個小點變成了“水”字,成為一個“從水,從欠”的會意字。“欠”是一個人流口水或打呵欠的樣子。“水”和“欠”合起來,表示人流口水,這便是“涎”了。
三是形聲字。楷書的“涎”字“從水,延聲”,變成了形聲字,乃是重起爐灶,后起的俗字字形。
“涎”的本義指“口水、唾液”。比如,“垂涎三尺”常用來比喻對他人食物或物品的欲求。“涎皮厚臉”一詞,則用來比喻厚著臉皮跟人糾纏,惹人厭煩的意思。二者都是“涎”字本義的使用。顯然,這個“涎”字雖貫穿數千載歲月,但其基本意思卻似乎恒久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