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雜議
- 李江渝編著
- 667字
- 2024-06-20 14:00:33
2.“厲兵秣馬”
曾經,我南部戰(zhàn)區(qū)將刀郎在《山歌寥哉》“序曲”中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發(fā)布了中國空軍軍機繞臺的短視頻,畫面大氣、唯美、壯觀,令人振奮。猶記得,曾有一首叫《坐上動車去臺灣》的網絡歌曲,一時間亦火遍全網。聽這首歌,筆者的直接反應就是:怎么去?雖說國人歷史上從來都主張“和為貴”,但人家死活不跟你“和”,怎么辦?那就只有一個辦法了,這便是“厲兵秣馬”,隨時準備一戰(zhàn)。
說到這耳熟能詳?shù)某烧Z“厲兵秣馬”(lì bīng mò mǎ),也有寫作“秣馬厲兵”的,就得先問一問,何謂“厲”?何謂“秣”?“厲”是一個形聲字,“廠”(古音“hǎn”),指山崖,表義,“萬”表聲(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與今天的普通話在“聲/韻母”的發(fā)音及數(shù)量方面均有較大差異)。在造字之初,“厲”指粗磨刀石。后來,因為“厲”被主要用于表達“厲害/嚴厲”之義,古人又在“厲”的左邊再加上一個“石”表義,造出了“礪”字來表達“磨刀石”的意義。“厲”與“礪”,前者為古字,后者為今字。
我們今天又常將“礪”與另一個字“砥”(dǐ)細磨刀石連用,如“砥礪前行”,意思是在艱難曲折中奮勇前進。同時,在現(xiàn)代,“砥”與“礪”已無粗細磨刀石之區(qū)分。
“秣”也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形旁“禾”表示馬吃的飼料是禾谷一類的作物。
“厲兵秣馬”,就是磨好兵器,喂好戰(zhàn)馬,形容積極作好戰(zhàn)斗準備。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晉書·姚萇載記》:“愿布德行仁,招賢納士,厲兵秣馬,以候天機。”
顯然,對于祖國統(tǒng)一,我們現(xiàn)在早已“厲兵秣馬”,目前只不過是“候天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