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雜議
- 李江渝編著
- 433字
- 2024-06-20 14:00:36
11.“濫/觴”
有人為了使行文造句顯得古雅,喜歡在文章中用點文言典故,本來這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好事,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褒揚。但是,如果沒弄清文言典故的本意,糊里糊涂地錯用、誤用,那就顯得有點弄巧成拙了。
比如“濫觴”(làn shāng),明顯是個文言詞語,如果不明其本義,就不宜濫用。據《漢語大詞典》,“濫觴”一詞大致有四個意思:一是謂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二是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三是對事物的影響、涉及;四是猶“泛濫”:過分。
考究“濫觴”一詞的實際運用情況,一般來說,主要是前三個義項存活于實際生活運用中。第四個義項,早已被“泛濫”一詞取而代之。
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大抵濫觴于殷代”“中國古詩由《詩經》濫觴”。但不能說:“互聯網時代,信息濫觴帶來的弊端難以細數。”這里的“濫觴”實際就是“泛濫”。
在具體區別上,“泛”就是“濫”,“濫”就是“泛”,二者之間可相互轉注。但“觴”則不然,“觴”不是水,而是酒杯。酒杯之涓涓細流僅可發端,黃河之奔涌狂瀾方可“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