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的溫度:真實世界里的資本人物風云錄
- 王炳榮
- 7507字
- 2024-06-28 19:05:00
國有專營政策的“捍衛者”:桑弘羊
他是漢武帝的“錢袋子”,為漢武帝征討匈奴提供了經濟條件。他制定了鹽鐵專營的經濟政策,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是桑弘羊,一個備受爭議的大漢政治家和經濟學家。
公元前81年農歷二月,西漢國都長安,大漢朝的議事大殿上,發生了一場關于國家經濟政策的大辯論。
這場大辯論的主題是:鹽鐵等行業應該任其自由競爭,還是繼續國有壟斷經營?
這一年是漢昭帝始元六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已去世六年。
辯論的一方是一群儒生[1]。這群青年才俊是大將軍霍光召集到京師的“賢良文學”,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桑弘羊的經濟政策進行挑刺和發難,以達到廢黜鹽、鐵、酒等國家專營政策的目的。
辯論的另一方是漢武帝時期的大司農(類似現在的財政部長)、大漢經濟政策的制定者桑弘羊和他的下屬。
這是一場火藥味十足的辯論會,與其說是辯論,不如說是政治角力。因此,雙方都鉚足了勁兒,試圖一擊即中,直擊對方軟肋。咄咄逼人的儒生一上來就對“財政部長”桑弘羊采取了凌厲的攻勢,慷慨激昂地陳述了鹽、鐵、酒國營造成的三大惡果:
首先,國營制度會造成絕對的壟斷,價格容易被操縱,也容易出現強買強賣的情況。道理很簡單,如果商品的供給方只有一個,那么消費者只能被動地作為價格的接受者而存在。這樣一來,該商品的價格就會被抬高,直到高到消費者買不起為止。
其次,政府強行收購糧食和物資建立儲備,這是典型的“與民爭利”之舉,會導致經濟蕭條和民眾凄苦。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市場供給和需求基本平衡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均衡價格。如果政府或需求方強行壓低價格(導致交易價格低于均衡價格),就會導致部分供給方主動退出市場,而供給方的退出又會加劇商品的供給不足。如果供給方無法主動退出,他們也會因為收益無法覆蓋成本而破產,最終的結果也是商品供給不足。如果這是生活必需品,那么普通民眾就有可能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最后,國營制度豢養了權貴階層,形成了一批“以國營為名,實則攫取私利”的特權集團。
正所謂,絕對的權力,會導致絕對的腐敗。
待儒生陳述完畢,對面的桑弘羊緊閉雙眼,半天沒有發聲,仿佛是尊石像。驕狂的儒生咳嗽了兩聲,算是提醒桑弘羊應戰。桑弘羊就像平時上朝時的狀態一樣,鎮定自若,沒有絲毫慌亂。只見他輕輕地捋了捋胡須,然后不緊不慢地向儒生發出“三連問”:
帝國財政開支巨大,光靠農業稅遠遠不夠,如果不搞國有專營,錢從何處來?
戰爭和災荒都需花費巨資,而我們的國庫卻空空如也,怎么辦?
如果財源旁落他人,不掌握在國家手里,一旦地方犯上作亂,該如何?
這“三連問”,其實后兩個問題都是對第一個問題的擴展和延伸。核心的問題只有一個:缺錢的國家如果不搞國有專營,政府如果不對經濟進行干預,難道還有別的辦法嗎?
對儒生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回答。因為我們從儒生提出的問題中,能看出他們對市場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不知何故,他們竟然目瞪口呆、啞口無言。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儒生還是有些懼怕桑弘羊。盡管他們背后有大將軍霍光撐腰,但桑弘羊畢竟是“財政部長”,位高權重,也算是國之重臣。萬一他在與大將軍的政治角力中勝出,儒生是要為自己的“犯上作亂”付出代價的。他們不能沒有顧忌。
其次,儒生們原以為,自己的批判有理有據,很全面、很充分,但沒想到“桑部長”那么冷靜,還“反客為主”地拋出“三連問”,那氣場實在是太強大了。因此,在老辣的“桑部長”面前,儒生們敗下陣來。
后人將桑弘羊的“三連問”稱為“桑弘羊之問”。它就像“李約瑟之問[2]”一樣,難倒了中國歷代的知識精英。它又像統治階級壓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借口和遮羞布。所以,“桑弘羊之問”能成為歷朝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最愛,不是沒有原因的。
如果說,管仲的“官山海[3]”是開了國有專營的先河,那么,桑弘羊無疑是將國有專營推向高潮的那一個人。
一
漢武帝時期,人杰地靈,名人眾多。
就名氣而言,“主內”的桑弘羊遠不如長期在外征戰的衛青、霍去病這類同時代的名將。雖說,他在政壇平步青云,官至御史大夫,位同副相,又是漢武帝臨終時的托孤大臣之一,但是史書對桑弘羊的記載,寥寥數筆,幾近闕如。而論其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則要遠遠超過衛青、霍去病等名將。
約公元前155年,桑弘羊出生于洛陽的一戶富商家庭。
洛陽是西漢時期很重要的一個商業都會,有悠久的商業傳統。從歷史經驗看,一個地方的商業傳統顯然會對當地的民俗產生巨大影響。此外,洛陽還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有蘇秦刺股、佩六國相印等傳說。
這樣的社會環境對桑弘羊的思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少年時期的桑弘羊就能幫助家庭進行一些理財活動;另一方面,出將入相、封土拜爵的出仕立功思想牢牢占據著桑弘羊的頭腦。
漢景帝末年,年僅十三歲的桑弘羊以“精于心算”名震洛陽。漢廷一紙詔書,命桑弘羊入宮,擔任侍中職位。桑弘羊由此踏上了仕途。所謂侍中,就是侍從皇帝左右,即皇帝身邊之人。雖說“伴君如伴虎”,但長期在皇帝身邊也是有好處的,因為人都是感情動物。
侍中這個職務,讓桑弘羊與漢武帝之間形成了親密的君臣關系,年輕的桑弘羊也逐漸成為漢武帝的得力助手。
二
西漢文景時期,國庫充盈,國力強盛。皇帝們奉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治國理念,民間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司馬遷在《史記》中高度評價了“文景之治”,他在書中寫道: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是:
整個大漢自開國以來七十多年,沒有發生什么不安定事件,只要不碰上旱澇,老百姓的日子就過得很舒心。糧食堆得到處都是且多到變質,府庫中的銅錢多到串錢的繩子都朽爛了。
國祚傳至漢武時期,情況有些變化。
要說漢武帝這個人,還真可謂一個“矛盾綜合體”。電視劇里的漢武大帝雄才大略、光芒萬丈。但是,他的光芒,并不能掩蓋他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一面。
漢武帝即位后,由于常年發動征討匈奴的戰爭,加上朝廷上下的奢靡,文景兩朝積累下的充沛國庫竟被消耗殆盡,國家財政出現了“用度不足”的危急狀況。
按歷代統治階級的邏輯,當國家財政空虛時,向民間加稅是簡單粗暴、見效最快的方式。但是,連年征戰引發屢次征稅后,即便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若繼續向貧民征稅,沸騰的民怨必將對統治階級不利。
于是,有大臣向漢武帝進言,建議大力發展國有企業。發展國有企業最大的好處,就是政府既可以掌握財源,真正做到“藏富于國”,又不像向民間征稅那樣對老百姓的“掠奪感”那么直接,即“拔最多的鵝毛,卻讓鵝叫得最少[4]”。
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并在之后不久,就付諸實施了。
首先,他將兩個“商界大佬”東郭咸陽和孔僅進行收編。東郭咸陽是山東的大鹽商,而孔僅是河南的大冶鐵商。他們都是當時聞名全國的企業家。漢武帝授予他們二位大農丞的行政級別,一方面是向商界發出“速速歸順朝廷”的信號;另一方面是想利用他們經商的成功經驗,負責管理鹽鐵事務。
當然,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將鹽鐵收為國營,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其次,制定鹽鐵國營規劃。剛過而立之年的桑弘羊,因為懂經濟、會理財,漢武帝就讓他幫助東郭咸陽和孔僅一起研究和制定鹽鐵國營的規劃。很顯然,桑弘羊的商人天賦和多年熏陶的政治經驗,在這個時候都發揮了作用。這個規劃經過一年的起草才完成,其核心內容和中心思想就一條:從今往后,鹽鐵的生產和經營,統一由國家來做,私人部門不得染指。
漢武帝爽快地批準了這個規劃,并讓東郭咸陽和孔僅到全國產鹽鐵之地設立鹽鐵官營機構,把原來的商人收編,并安排行政級別。
鹽鐵國營專賣進展順利,漢武帝和桑弘羊自然也會想到,如果其他行業也搞專賣,把國營專賣的范圍擴大,國家財政的收入就更可觀了。不過,這個想法的可操作性一般。首先,市場的行業太過于龐雜,如果所有的行業都收為國營,國家機關的編制將大幅擴充,人浮于事的現象將重新出現;其次,將面臨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
他們思來想去,終于打定主意:除鹽鐵之外,將市場空間足夠大、盈利能力足夠強、現金流足夠好的釀酒行業也收為國營。于是,政府規定,民間釀酒所需的糧食和酒曲等原料由政府統一供給,釀造工藝必須符合政府制定的釀造要求。更關鍵的是,私人釀造的酒只能按政府規定的價格賣給國家,私人部門不得出售。最終,釀酒跟鹽鐵和均輸[5]一起,并稱為國家主要財政來源的“三業”。
三
雖然漢武帝仍然保留了相當比例的民營經濟,但是,跟鹽、鐵、酒等國家專營的好生意相比,民間私人經營的生意,其商業模式都比較差,競爭力也比較弱。
可即便如此,仍然沒有影響漢武帝與民爭利的決心。
為了繼續充實國庫,當時有人提出用“算緡”的方式征收財產稅的方案。所謂“算緡”,就是所有的工商業者,都要如實向政府呈報自己的財產數。漢武帝很贊賞這個方案,但因為該方案遭到了很多官員的抵制,最終不了了之。
但是,桑弘羊上任大農丞之后,該方案就被雷厲風行地貫徹執行了。
這位大農丞還制定了具體的征稅標準:二緡抽取一算的稅(一緡為1000錢,一算為120錢),即稅率6%;小工商業者可以減半抽稅。凡是乘坐馬車的(官員和軍人除外),一乘抽稅一算,運貨的馬車抽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抽一算。
為了杜絕隱瞞財產的問題,提高征稅的效率,政府還使出“告緡”的撒手锏:鼓勵大家檢舉揭發惡性隱瞞財產的情況,一經查實,被告發人戍邊一年,其財產將被全部沒收,告發人將得到被沒收財產一半的獎賞。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靠著這種殘酷的手段,國家財政得到了補充,國庫變得充盈,但民間經濟紛紛宣告破產。更要命的是,與民爭利導致民不聊生,大大激發了國內矛盾。漢武帝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發布《輪臺罪己詔》,宣布以后要與民休息。所謂《輪臺罪己詔》,又稱“輪臺詔令”,是漢武帝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的一道詔書。漢武帝在詔書中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輪臺地區屯田的提案,并對派遣李廣利遠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
從那時起,桑弘羊就開始失寵了。
到了漢武帝駕崩、霍光輔政之時,桑弘羊雖然貴為顧命大臣并加封御史大夫,但他早就大勢已去。大將軍霍光一直視桑弘羊為眼中釘、肉中刺,為了打壓他的氣焰,就召集一些“賢良文學”(儒生)和他進行政策辯論。
于是,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出現了。
以大將軍霍光為代表的得勢勢力,力圖改變漢武帝時期的財政政策,試圖收縮國有專營,激活民間經濟。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政府的開支和預算也急劇上升。一旦收縮國有專營,短期可能面臨政府開支和預算的減少,進而可能激發朝廷內部的矛盾。
因此,盡管國有專營政策略有調整,但漢武帝時期的財政政策基本上得到了保留。盡管桑弘羊贏得了這次辯論,但他失去了輿論的支持。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同一陣營的上官桀等籌劃政變,霍光在政變發動之前,先發制人,將主謀政變的大臣統統逮捕,桑弘羊亦牽連被滅族。
四
有意思的是,距這場歷史大辯論近2000年之久的20世紀30年代,一場類似的經濟政策辯論在凱恩斯和哈耶克之間發生了。不過,與桑弘羊和霍光緊張的敵對關系不同的是,凱恩斯和哈耶克是一對好友,他們惺惺相惜。
德國轟炸倫敦時,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書的哈耶克隨學校一起搬遷到了凱恩斯所在的學校——劍橋大學。凱恩斯在國王學院為哈耶克安排了房間做研究。
據說,兩位競爭對手甚至曾在學院教堂的屋頂上共度了一晚。
1944年,凱恩斯提名哈耶克為英國科學院院士,而不是他的弟子瓊·羅賓遜。瓊·羅賓遜可不簡單。她是世界級經濟學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女性經濟學家,被經濟學界學者認為是應該獲得而未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少數幾個經濟學家之一。
羅賓遜是將“不完全競爭”引入經濟學的先驅。這一概念使經濟學領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她的第一本書《不完全競爭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于1933年出版,并為她贏得了國際聲譽。
可以說,這本書改變了經濟學家思考價格和工資決定因素的方式。
羅賓遜分析了在壟斷條件下的價格決定機制。在她看來,如果市場存在壟斷力量,就不能形成完全競爭。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在某些不完全競爭的行業或領域,員工或工人的工資會低于其勞動力的市場價值。
羅賓遜還寫過一本關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書,這使她遭到了部分經濟學家的排斥。她對中國和朝鮮的支持也讓她在西方主流媒體中不太受歡迎。羅賓遜從不隱藏自己的信仰,據說,她甚至穿著越南農民的服裝去給學生授課。
讓我們把話題繼續轉向凱恩斯和哈耶克。
1946年,凱恩斯去世后,哈耶克寫信給他的遺孀:凱恩斯是“我所認識的唯一真正偉大的人,我對他無比欽佩”。但是,友情歸友情,學術歸學術。吾愛吾友,吾更愛真理。無論是凱恩斯還是哈耶克,他們都是拎得清的。
五
哈耶克于1899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母親來自一個擁有土地的富裕家庭。
1931年,哈耶克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開辦講座,也就從那時候起,他掀起了一場和凱恩斯有關的“政府與市場”的大辯論。很顯然,“挑事者”是哈耶克,“接招者”是凱恩斯。哈耶克對凱恩斯的經濟主張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被激怒的凱恩斯只好被動應戰。哈耶克為什么將矛頭指向凱恩斯?他批判的經濟主張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需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做個補充。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這場經濟危機持續了整整三年,遠遠超過了大家的預期。經濟危機造成幾千家銀行倒閉,幾萬家企業破產,也導致美國民眾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危機爆發后,凱恩斯對美國政府的舉措密切關注。
羅斯福上臺后,凱恩斯一直向羅斯福政府灌輸自己的“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發生后,政府應該主動干預,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市場自行調節和恢復,因為政府的干預可以大大縮短危機的持續時間。
可以說,“羅斯福新政”其實就是凱恩斯思想在政策上的實現。所以,凱恩斯的經濟主張,說直白一點,就是政府強干預經濟的主張。
在哈耶克看來,政府的作用不是指導經濟,而是制定并執行財產法和與貿易相關的法律,使個人以互利的方式相互交易。自由是法律至上的反映,而不是法律的缺失。自發秩序是哈耶克思想的核心。
而凱恩斯對古典經濟學觀點(被動地等待復蘇)持批評態度。在他看來,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所說的“長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這是他的名言。凱恩斯的貢獻,就是將人們的關注點從長期目標轉向了短期目標。短期內市場調整乏力,因此需要政府在其中發揮作用。
凱恩斯是一個十足的表演家,不但機智而且善于表達。相比較而言,哈耶克缺乏領袖魅力和溝通能力。他說話帶著濃重的奧地利口音,有人說他是一個差勁的老師。據說,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生要求他改用德語授課,因為這樣還能多聽懂一些東西。
這場辯論,從結果來看,顯然是風度翩翩的凱恩斯大獲全勝。
桑弘羊和儒生的辯論,讓國有專營制度持續發揚光大。凱恩斯和哈耶克的辯論,讓世界開啟了“凱恩斯時代”。蘇聯借助“凱恩斯主義”,開了計劃經濟的先河。德國借助“凱恩斯主義”,大力加強政府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但也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壓力,并導致了戰爭狂人希特勒的上臺。
二戰后,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的憲章》《致命的自負》等書籍。其中,《通往奴役之路》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著作[6]”。他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邏輯向世界證明:
任何人都不可能窮盡經濟規律,知識的碎片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大腦中。
鑒于技術和生產過程的復雜性,這當中需要的知識不是任何個人或委員會可以掌握的。
當規則和法律允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意志運用知識和能力,社會就會更有效率。
只有自由市場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識,使社會保持運轉。
凱恩斯雖然贏得了辯論,但從結果來看,蘇聯的解體,英美拋棄凱恩斯之后對自由市場的擁抱所帶來的強盛,似乎證明,哈耶克的經濟思想和主張,才是永葆經濟繁榮昌盛的密鑰。換句話說,與桑弘羊對壘的那一幫儒生沒有想到,他們回答不了的問題,有一個叫哈耶克的經濟學家,站出來替他們回答了。
1974年,哈耶克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推動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在歐美的復興。
1992年,哈耶克去世,享年93歲。
◇ 投資人視角
桑弘羊作為皇帝身邊的得力助手,吃的是“皇糧”,又是漢武帝的“錢袋子”。他的經濟主張是為帝國的強盛服務的。因此,無論是立場,還是出發點,似乎都沒有什么問題。
只不過,他沒想到的是,他的經濟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強干預)會對民間經濟(私人經濟)造成如此大的負面影響。他更沒想到,他的經濟政策會被后世的統治階級不斷強化和加以利用。
哈耶克的自由市場經濟主張從人性的底層邏輯出發,更系統、更全面地解讀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只不過,在特定階段,這種“無所作為”的經濟主張并不受歡迎。
理由也簡單。
在經濟危機中,國民財富的損失和政府的干預,是“看得見的”;但過度干預經濟造成的后果以及自由市場帶來的好處,是暫時“看不見的”。沒有哪個政府愿意給人以“無所作為”的感覺和印象。
是政府干預多一些,還是市場自身調節多一些,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答案應該會有所不同,政府和市場之間配置資源的效率是不一樣的。
就像幼兒需要父母的照顧一樣,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早期萌芽狀態,它需要政府的強干預來開疆拓土、保駕護航。哪怕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第一桶金”的積累方式——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奴隸販賣,背后也是政府的力量在主導。也就是說,政府干預和自由市場之間,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更不是對立的關系。
就像小平同志當年所說的那樣: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但是,當國家的經濟運轉進入良性循環之時,應該讓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個時候,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私人物品應該由私人部門去提供。
對投資人而言,我們很在意政策的穩定性、透明性和一致性。一個穩定、透明和一致的政策制度,有助于提升經濟活動的信用程度,也可以為國內外的投資者提供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
主要參考資料:
[1]吳曉波.浩蕩兩千年[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2]琳達·岳.偉大的經濟學家[M].趙亞男,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0.
[1]儒生:遵從儒家學說的讀書人。
[2]由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核心問題是: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3]《管子·海王》:“唯官山海為可耳。”
[4]這句話出自英國經濟學家哥爾柏(Kolebe)之口。
[5]均輸:漢武帝實行的一項經濟措施,在大司農屬下置均輸令、丞,統一征收、買賣和運輸貨物。
[6]書名來自法國作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曾經用過的一個短語:奴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