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 沈春明
- 3字
- 2024-06-28 16:44:57
1 導 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自20世紀90年代起,人民幣國際化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持續性關注。目前,學術界主要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實施條件、風險應對,及實現路徑、方式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豐富,既有宏觀的路徑規劃,也有國際化路徑中各變量的動態變化、影響因素;既有頂層制度設計,又有實踐的風險防控手段;既有從結算、計價、投資到儲備的職能遞進方式,又有從周邊、區域到國際化的地域范圍擴張。更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大量研究較多從定性視角展開,而近期從定量視角考察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日益顯現。然而,在數字人民幣(DC/EP)出現的背景下,鮮有研究對人民幣國際化展開系統分析。
全球經濟、政治的格局變化,往往會引發不同種類貨幣國際地位的變化,特別是每次大的全球性危機所導致的經濟不平衡,都會在削弱某些貨幣國際地位的同時,增強另外一些貨幣國際化的地位。例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元全球外匯占比加速下降;2009年年底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引發歐元全球外匯占比持續下降至2016年前后才企穩(見圖3.3)。人民幣資產則在2008年后成為很多國家避險資產的選擇,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人民幣謀求加入SDR的配合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次提速,2016年10月1日被正式納入SDR籃子,而且權重達10.92%,高于日元的8.33%和英鎊的8.09%。2020年暴發的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的發展格局、金融貨幣體系,甚至各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力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并好轉,截至2020年9月底,中國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美國成為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經濟持續惡化,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呈現出下降態勢。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疫情的沖擊,主要國際貨幣歐元、英鎊、日元都深受疫情之災,其貨幣的國際地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受經貿規模的擴展、幣值持續走強、金融規模不斷擴大和金融開放水平不斷提升的貨幣國際化的核心因素的影響,加上軍事實力和國際政治影響力大幅提升的貨幣國際化支撐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國際化走強的內在驅動力不斷積聚,在具有多種優勢的法定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DC/EP)的助推下,人民幣國際化的勢能勢必得到釋放。
2020年5月,在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背景下,全球正在出現新的發展趨勢,“疫后經濟”使得央行數字貨幣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5月,蘇州相城區開始在其所屬的各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發放中,將交通補貼的50%以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形式發放,至此,主要經濟體央行數字貨幣的首個應用場景正式落地,中國也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使用法定數字貨幣的國家。需要指出的是,當中國逐步成為數字人民幣普及的國家后,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經濟均會與數字人民幣相關聯。數字貨幣的秒到賬、零成本、匿名性、大幅提升交易量等優勢,使得數字貨幣具有天然的國際化優勢。數字人民幣(DC/EP)不僅兼具數字貨幣的上述優勢,而且采用了雙離線(交易雙方都不需要通過網絡的離線狀態)交易模式,使得交易不受時間(7×24小時)和地點(不需要網絡和過多的工具)的限制,這使得數字人民幣具有了很強的國際化天然優勢。不難理解,在法定數字貨幣時期,首個使用法定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DC/EP)的中國,迎來了一個本國貨幣(人民幣)加速國際化進程的重大歷史機遇期,也使得人民幣成為主流國際貨幣的進程大大提速。在這一背景下,研究“數字人民幣(DC/EP)與人民幣國際化”是應時代之需。
本書將圍繞數字人民幣(DC/EP)出現后,在新的環境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因素(核心因素和支持因素)”和“路徑”兩個重要方面,運用理論、實證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布局,借鑒英鎊、美元、歐元和日元國際化的過程和實踐經驗等,探尋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作用。
1.1.2 研究意義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貨幣超越該國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兌換、交易和流通,最終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張津,2017)。貨幣國際化體現了一國的綜合國力,但當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我國經濟實力還存在嚴重的不匹配現象。一方面,在國際貨幣地位方面:①作為支付貨幣,美元占全球的38.4%,居全球第一位,而人民幣僅占2.2%(2021年2月數據);②作為儲備貨幣,在全球各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為55.2%,全球排名第一位,而人民幣僅占2.1%(2020年第四季度數據);③全球貿易融資中,美元高達87.1%,而人民幣僅占1.3%(2021年2月數據)。總體來看,人民幣的各維度指標的占比均未超過2.5%,與美元占比相差較大。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實力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的數據):①中國GDP排名全球第二位。盡管位列美國之后,但遠強于歐元區國家及英國和日本。②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13.1%。③中國成為全球金融大國。外匯儲備長期位居世界第一,銀行業總資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債券、股票、保險的市場規模也均列全球第二。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演變特征中不難發現,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市場份額仍處于較低水平,2018年12月為2.07%,2019年為2.15%。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底,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例高達61.82%,比國際支付市場的40.1%占比高,大部分國家依舊把美元作為“優質儲備資產”。而人民幣在全球各國外儲中占比約為1.95%(第五名),低于日元和英鎊(見圖1.1)。

圖1.1 2012年8月至2021年8月五大國際貨幣支付市場占比
資料來源:SWIFT。
數字人民幣(DC/EP)的技術決定了其很容易跨境流通,不僅比傳統跨境結算速度快很多,而且比傳統跨境結算安全,有利于在境外流通達到一定程度、在國際貿易結算中達到一定比重、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工具等,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數字人民幣(DC/EP)成為通過“人民幣國際化的諸多影響因素(本書主要研究四大核心因素和兩大支撐因素)”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工具或關鍵變量,影響到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定位、方向規劃和策略選擇。
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后,對美元信任度的下降,不僅催生了數字貨幣(比特幣),而且讓中國及全球諸多國家催生了國際貨幣多元化的思考。我國從全球的金融經濟體系、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緊抓數字人民幣試點契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逐步減少對美元依賴的同時,也能推動國內金融體系的升級,從頂層設計來看,數字人民幣的推行對我國具有長期戰略意義。一方面,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數字人民幣(DC/EP)有利于改善我國跨境支付條件,有望改造國際貨幣、金融和貿易結算體系,增強經濟和金融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保障貨幣主權。數字人民幣(DC/EP)有利于抵御加密資產和全球穩定幣侵蝕,防止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發行權被弱化,并確保貨幣發行始終服務于國家發展改革大局。法定數字貨幣具有天然的國際化優勢,在數字貨幣,尤其是法定數字貨幣的歷史浪潮即將到來之際,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尤其是我國的法定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DC/EP)的研究價值凸顯。
對于除美國之外的許多國家來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不僅是為了支付的便利性,還為了達到逐步“去美元化”的目的。在美元霸權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國的SWIFT和CHIPS系統主導了國際支付結算體系,許多國家想借著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重建一個支付體系。SWIFT和CHIPS跨境支付收費高、效率低,更為嚴重的是,SWIFT被美國作為管轄的工具,對我國金融(體系)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使用我國的(人民幣)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這些缺陷。如果使用數字人民幣(DC/EP)通過CIPS進行跨境轉賬支付,不僅費用低、速度快、效率高,而且能夠規避SWIFT和CHIPS對我國金融(體系)安全構成的極大威脅,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2018年3月26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投產試運行后,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加深,后疫情時代,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加快,數字人民幣于2020年5月正式推出,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首個數字貨幣,在中國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背景下,順勢而動、恰逢其時,此時的研究,理論上可以豐富“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的研究,實踐中可以進一步清晰數字人民幣(DC/EP)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目標和方向。
綜上所述,對于“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豐富法定數字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等理論),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踐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