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 沈春明
- 4039字
- 2024-06-28 16:44:57
前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演化成因和經濟效應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目前,學術界主要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因素、(先決)條件,到路徑選擇、風險應對等多個方面展開多層次研究。其中,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豐富,既有宏觀的路徑規劃,也有國際化路徑中各變量的動態變化、影響因素;既有頂層制度設計,又有實踐的風險防控手段;既有從結算、計價、投資到儲備的職能遞進方式,又有從周邊、區域到國際化的地域范圍擴張。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前期研究較多基于定性視角展開分析,盡管現有研究嘗試從定量視角予以探索,但在數字人民幣(Digital Currency and Electronic Payment,DC/EP,數字貨幣及電子支付)快速發展的現實背景下,鮮有研究系統考察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伴隨著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快速變化,不同種類貨幣的國際地位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全球性的危機在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某些貨幣的國際地位,并給另外某些貨幣帶來提升貨幣國際化地位的機遇。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期間及2009年的歐洲債務危機期間,人民幣資產成為很多國家避險資產的選擇,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2016年10月1日被正式納入SDR籃子(權重達10.92%,高于日元的8.33%和英鎊的8.09%)之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是呈現出快速演化態勢。然而有一點需要提及,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我國經濟實力還存在嚴重的不匹配現象。一方面,在國際貨幣地位方面:①作為支付貨幣,美元占全球的38.4%,居全球第一位,而人民幣僅占2.2%(2021年2月數據)。②作為儲備貨幣,在全球各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為55.2%,全球排名第一位,而人民幣僅占2.1%(2020年第四季度數據)。③全球貿易融資中,美元高達87.1%,而人民幣僅占1.3%(2021年2月數據)。總體來說,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人民幣的發展,其占比均未超過2.5%,與美元占比相差較大。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實力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的數據):①中國GDP排名全球第二位。盡管位列美國之后,但遠強于歐元區國家及英國和日本。②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13.1%。③中國成為全球金融大國。外匯儲備長期位居世界第一;銀行業總資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債券、股票、保險的市場規模也均列全球第二。
由于數字貨幣可以實施穿透式監管,同時數字貨幣又是將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融為一體的載體,在數字貨幣流動時,即可對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數據進行準確的獲取、監管,有利于監管當局對資金流向(如跨境資金流動、反洗錢、反恐融資、反逃稅等非法交易等)進行監管,從而有利于貨幣當局制定和實施更精準、更科學合理的貨幣政策,同時也有利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其他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從而減少全社會運行的摩擦成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隨著央行數字貨幣研發、試點取得良好成果,發行本國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的國家開始采取積極舉措以快速助推央行數字貨幣進程。其中,美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在我國數字人民幣(DC/EP)于2020年5月(在蘇州)試點后不久,美國就于2020年5月28日發布其“數字美元項目”(Digital Dollar Project)白皮書。
然而,2020年暴發的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的發展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的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并好轉,截至2020年9月底,中國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美國成為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此時,數字人民幣(DC/EP)迎來了非常難得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性機遇。在疫情全球蔓延、各國疲于抗疫之際,2020年5月我國正式啟動數字人民幣(DC/EP)的試點,蘇州相城區從2020年5月開始,在其所屬的各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發放中,50%的交通補貼以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形式發放,至此,主要經濟體央行數字貨幣的首個應用場景正式落地,中國也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使用法定數字貨幣的國家。之前雖有相關國家發行過央行數字貨幣,但均為小國,例如,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厄瓜多爾發行厄瓜多爾幣(EDC);2017年11月,烏拉圭發行數字比索(E-Peso);2017年12月,委內瑞拉發行石油幣(PTR);2020年2月,瑞典發行電子克朗(E-Krona)等。
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天然的國際貨幣優勢:央行數字貨幣的秒到賬、零成本、匿名性、安全性高等優勢,使其能很好地解決跨境支付的費用高、速度慢、結算周期長、匯差損失風險大等長期以來的痛點,從而能大幅提升(國際)貿易的交易量、促進全球經濟貿易發展、加快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這些使得法定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天然的國際貨幣優勢。數字人民幣(DC/EP)不僅兼具央行數字貨幣的上述優勢,而且采用了雙離線(交易雙方都不需要通過網絡的離線狀態)交易模式,使得交易不受時間(7×24小時)和地點(不需要網絡和過多的機具支持)的限制,從而使得數字人民幣具有了更強的國際化天然優勢。特別是數字人民幣(DC/EP)能否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關系到我國金融體系能否進一步高質量、健康、快速發展,同時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
本書緊緊圍繞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的內在邏輯,以“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應用研究”三位一體的研究范式為主體,以其他章節為主體的重要支撐,主次分明、主輔聯動、渾然一體,構成“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的強內在邏輯。
(一)理論研究部分
理論研究部分,從三個層面展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具體如下:
首先,研究數字人民幣(DC/EP)的產生與發展。從私人數字貨幣到法定數字貨幣,再到我國的法定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DC/EP),詳細研究了數字貨幣每一階段的產生與發展。
其次,研究當前背景下人民幣的國際化。包括數字人民幣(我國的法定數字貨幣或央行數字貨幣)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當前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路徑、必要性和影響因素等。
最后,研究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從數字人民幣的優勢、條件展開,研究了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的外部環境,即全球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以基本囊括全球主要法定數字貨幣的11個典型國家為代表)。
(二)實證研究部分
為準確刻畫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本書基于兩個視角進行了實證研究:
1.基于跨境資本流動視角
基于小波分析法和動態溢出分析法分別實證估計了我國國際資本流動和數字人民幣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①我國數字人民幣與國際資本流動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且二者之間的聯動性在不同時期和不同頻率下具有顯著的異質性。②美國利率和中美股價收益率之差作為系統性風險的源頭,對數字人民幣等系統內其他變量的波動溢出效應在樣本區間內始終為正。③國際資本流動和數字人民幣作為系統內風險的承受者,對其他變量的波動溢出效應始終為正;人民幣匯率預期和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同時作為美國利率和中美股價收益率之差的波動溢出承受方,以及對國際資本流動與人民幣匯率預期的波動輸出者,在系統中更多地作為將波動從美國利率和中美股價收益率之差傳導至國際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預期的橋梁和渠道。④數字人民幣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溢出效應始終為正,且在2014—2016年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峰值。
2.基于非線性和時變性視角
本書首先采用能夠捕捉結構突變點和平滑漸變點的非線性單位根方法,對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及其經濟基本面相關變量的動態演化特征進行準確刻畫。進一步地,為揭示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本書相繼采用自回歸分布滯后邊限協整模型(ARDLECM Bound test)、平滑轉換自回歸模型(STAR)以及包含隨機波動的時變向量自回歸模型(TVP-SV-BVAR)實證分析了數字貨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非線性影響。所得出的實證結果和研究結論為:整體而言,數字人民幣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但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的經濟基本面環境下,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呈現出潛在的區制轉換和非對稱性特征。特別地,在貨幣政策(息差)、經濟增長(產出缺口差)、通貨膨脹(通脹差)以及匯率(匯率預期)等作為轉換變量的經濟環境下,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會依托于上述不同的經濟環境而呈現出明顯的區制轉換和非對稱性特征。
(三)應用研究部分
從實際應用上闡述數字人民幣(DC/EP)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的內在邏輯。首先,分析了數字人民幣大幅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競爭力的應用設計特點,包括采用中心化管理的雙層運營模式、“一幣兩庫三中心”運營技術架構、定位于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多樣化的錢包等;其次,剖析了數字人民幣在境內及跨境支付中的試點應用情況,其中境內試點以雄安新區為例;最后,鳥瞰了數字人民幣應用的國際競爭環境。
此外,數字人民幣(DC/EP)尚處于發展和推進之中,其研究框架尚未成熟,且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因而本書的理論研究可以彌補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方面研究的不足,實踐中可以為實務從業者提供參考。然而,在這一研究中還存在較多的難度和挑戰:一方面,由于本書寫作內容涉及的領域較廣,數字人民幣(DC/EP)不僅涉及計算機、新一代信息技術(ABCDE/IoT/5G、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和5G技術等)、金融科技、法律、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密碼學、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僅涉及政府、產業、學界、研究機構(含高校),更涉及金融(監管與市場參與主體)、服務業(科技服務)、科技成果應用等;不僅涉及國內利益相關方,還與全球緊密相連,包括跨境支付、國際貨幣(支付)體系、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國際金融體系等。另一方面,由于數字人民幣(DC/EP)尚處于起步階段,且試點地區相對較少,數據(尤其是時間序列數據)非常難以獲得。在本書的研究中,特別調研訪談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央行科技司、央行征信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河北分行、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部門、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移動等單位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們,以及從事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究的清華大學的老師們,場景落地的實業界的同人、朋友們,從他們那里得到了很多寶貴建議,尤其是數據方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