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源流

由于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關于苗族紡紗織布的歷史源于何時,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在苗族先民生活過的多處古代遺址中,曾出土過紡輪、織機等遺物,以及麻布殘片和若干紡成的細麻繩,這證實了苗族很早就掌握了先進的紡織技術。

雖然苗族紡織的起源無法考證,但關于苗族紡織的描述在各類歷史文獻中有零星記載,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依稀可以勾畫出苗族紡織發展的脈絡。據有關史料考證,秦漢時期,苗族由采集狩獵進入農耕時代,其制作服飾的原料從獸皮及羽毛,逐漸轉向麻和棉。秦漢時,武陵郡、巴郡的“蠻夷”地區已經有了布匹,實行了交納布匹的貢賦制度??梢娺@些地區包括苗族在內的諸少數民族,除農業生產外,紡織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關于苗族紡織的文獻記錄最早見于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他們在轉述關于“盤瓠”的傳說時均曰“盤瓠”子孫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南朝宋范曄在其著作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苗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

唐宋時期,苗族紡織業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唐貞觀時期,東謝蠻(古族名)首領謝元深到朝廷進貢時,身穿綢緞衣服,說明唐朝時期今貴州省黔南、黔東南的絲綢紡織工藝已成熟。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開元年間,黔地以黃蠟、葛布、苧麻布、溪布、絹等為貢品獻給當時的皇室,可知苗族紡織業在唐代已被普遍采用,并在秦漢的基礎上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研究苗族文化、經濟、習俗的典籍日增,有關苗族紡織業的文獻也逐漸增多。明代沈瓚編撰的《五溪蠻圖志》中記載今湘黔邊苗族先民五溪蠻,“昔以楮木皮為衣,今皆用絲、麻染成五色,織花綢、花布裁制”。清代《苗蠻圖集》記載苗族婦女“善織”“勤織”“樂織”“好織”,以織布為主業。該圖集中的“女織”“養蠶織棉”,描繪了苗族婦女養蠶、紡紗、搖線、上機、織布、染布等生活畫面,給我們提供了苗族紡織工程和紡織技術研究的資料。《黔書》中對銅仁府紅苗這一支系的衣著曾有這樣的描述:“衣用斑絲織成,女工以此為務”,說明該地區的苗族婦女善于紡織。

道光《銅仁府志》載:“女苗習耕種、勤紡織、養家蠶、織板絲絹及花布錦,以為業?!钡拦狻端商覐d志》載松桃苗族“衣服,單、夾、棉三稱,率用棉布,村民自織。夏無輕羅,冬鮮重裘。盛暑時用夏葛等布,隆冬襲裘者大要黑白羊皮、猞猁狐狼”?!肚献R略》(卷二十)“松桃直隸同知”中載松桃“女苗司耕種,勤紡織,養家蠶,織板絲絹及花布錦為業”。從這些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紡織在過去苗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民間口頭文學為我們研究苗族紡織史提供了另一視角。如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的苗族古歌《開天辟地》中唱道:“在遠古時代,寶香抱尖來,尖只抱一抱,柱腳敲一槌,石柱穩又穩,天不落下來,天上已穩定,地下也穩定。這時凡間人,人人都高興,女人紡棉紗,男的做活路?!泵缱寮徏喛棽荚诠鸥柚斜灰暈槭情_天辟地的大事,其歷史當十分久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项城市| 朝阳市| 旬邑县| 农安县| 仪陇县| 罗平县| 平陆县| 潞城市| 辽阳市| 乌拉特后旗| 黄大仙区| 南通市| 凤阳县| 莲花县| 双辽市| 道真| 潼关县| 连云港市| 石城县| 桦南县| 盱眙县| 涡阳县| 涡阳县| 长海县| 墨竹工卡县| 南雄市| 缙云县| 绥德县| 德庆县| 慈溪市| 合水县| 若尔盖县| 博爱县| 土默特右旗| 渭南市| 盐池县| 勃利县| 邹城市| 礼泉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