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第一部分):湘黔邊苗族服飾作者名: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湘黔邊苗族服飾研究課題組編著本章字數: 3777字更新時間: 2024-06-28 19:09:56
二、原料
武陵山區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勤勞智慧的苗族人民在幾千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種原生態的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作為紡織的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的樹皮及農作產品棉、麻、絲,滿足服飾制作所需。苗族種植棉、麻的歷史久遠。紡織時,既可以單獨使用一種材料進行純紡,也可將麻、棉、絲、毛、化纖等各種材料搭配起來進行混紡。
(一)樹皮纖維
在早期,苗族社會紡織技術較為落后,人們制作服裝的材料主要是樹皮纖維。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可推測,原始社會的苗族部落已從最初的以樹葉、獸皮遮身蔽體,逐漸開始運用樹皮、樹根等原生態材料,通過搓、績、編、織等手段制成粗陋的衣服。歷代文獻所載“盤瓠”子孫所謂“織績木皮”就是剝取樹皮纖維織成布料,而明代的《五溪蠻圖志》則明確記載,湘黔邊苗族先民五溪蠻“昔以楮木皮為布”,此楮木皮布大概與南宋詩人陸游《謝朱元晦寄紙被》中“白於狐腋軟於綿”紙被原材料相同,體現了居于山地的苗族先民就地取材滿足生活需要的智慧。由于苗族人民多居住于高山密林,因地制宜地利用樹皮纖維進行紡織,在苗族地區曾長期盛行。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湘黔邊苗族地區還保留著從野桐樹上剝取樹皮纖維用來編織繩子和織草鞋的生活習慣。
(二)竹、棕、稻草
斗笠、蓑衣、草鞋是松桃、鳳凰一帶的農民傳統勞作服飾三件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苗族人民耕作時不可或缺的勞動三寶。斗笠的編制材料主要是竹皮,里面夾著棕毛或油紙,既可遮雨又可防曬;蓑衣主要是用棕毛或草編制而成,既保暖又透氣;稻草是編織草鞋的主要材料,它具有一定韌性,且原料獲取容易。苗族人民用稻草編制的草涼鞋、敞口草鞋、高筒草鞋等,防滑保暖,穿脫方便,經濟實用,一年四季、晴天雨天都可穿,可滿足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的需要。

▲ 植物纖維制品:蓑衣、草鞋
貴州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松桃苗族竹制上衣,該上衣為對襟式,無領無紐,用白布包邊。整件衣服由竹枝段串聯制成,每段竹枝長不過1厘米,細如縫衣針。制作時將細小中空的竹段用線穿起來,制成鏤空衣服。由于竹節細小,經過線穿的每個結合點猶如可活動的關節,故穿上時衣服可以隨體成型,舒適而不會刺激皮膚。

▲ 松桃苗族竹制上衣 貴州省博物館藏
(三)苧麻
苧麻,蕁麻科,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該物種起源于中國,原產于中國西南地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天然紡織原料。苗族和漢族同為中國古老的民族,也是最早進行苧麻栽培和利用麻纖維進行紡織的民族。在苗族先民生活過的多處古代遺址中,曾出土麻布殘片和若干細麻繩,這證實了苗族很早就掌握了先進的麻紡技術。在苗族的創世神話中,天神給人類送來的第一件東西就是麻種,他教會人類種麻織布,制作衣服。在漫長的生存斗爭史上,苗族人學會利用棉花、苧麻、大麻、羊毛、火草等進行紡織。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苗族制作服飾的材料就已經從用獸皮、樹皮及羽毛轉向用麻了。湘黔邊一帶具有種麻的生態條件,在長期的農耕生產中形成了種麻傳統。由于麻織布品質地粗、沉重,穿起來不貼身,保暖性能差,故隨著棉織品、絲織品等的出現,占據富饒平坦地帶的漢族,逐漸放棄了麻織品而改穿棉織品、絲織品。湘黔邊苗族避居深山,氣候寒涼,土地貧瘠,不適宜種植棉花和養蠶繅絲,且因交通閉塞、環境封閉,苗族向其他民族購買精貴的棉布、絲綢較為困難,相比于明中葉以后才在湘黔邊苗區興起的棉花種植,麻類種植更為普遍,所以湘黔邊苗族服飾材料中麻制品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 紡織原料苧麻、麻線、麻布
麻主要有苧麻和葛麻。據記載,苧麻分為桃麻和火麻兩種,桃麻最良,種植也多,桃麻又可分坐兜麻和竄根麻;火麻因其品質較差,種植者少。苧麻和葛麻是麻紡織業的主要原料,在明代以前就有好些地方種植,至明清時期黔東各地種植范圍更廣。據道光《銅仁府志》載,銅仁府產苧布、葛布,這說明當地有種植苧麻和葛麻的傳統,不僅種植廣泛,而且產量高。此外在明清時期的黔東各地方志的《人物志》中也記載了許多婦女以紡織為業,且主要是麻紡織業。松桃、鳳凰一帶當時雖有棉花種植,但由于受山多地少、濕潤多雨的自然條件影響,無法進行大面積棉花種植,故以麻紡為主。
湘黔邊苗族稱苧麻為青麻、家麻,一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苧麻都還是這些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據《松桃苗族自治縣志》(1986—2006)記載,1985年,松桃從湖南省大庸市調進大批苧麻良種,當年種植面積66.13公頃,畝產32千克,總產3.17萬千克。2000年,種植面積121公頃,畝產82千克,總產14.88萬千克,為“七五”至“十五”期間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年份。2006年,種植面積23.93公頃,畝產50千克,總產1.18萬千克。
苧麻纖維較為細長,特性與棉基本相似,纖維空隙大,吸水性強,透氣性好,傳熱性快,穿著輕盈涼爽,而且不容易受到蟲蛀和霉菌腐蝕。缺點是纖維的延展性較差,織出的布粗糙、硬實,但耐磨性差,且容易發皺,穿著時沒有光滑的質感,雖然松桃、鳳凰一帶苧麻種植比較普遍,但隨著棉布的大量使用,麻在當地多被搓成麻繩,作捆綁物品或納鞋底之用。
(四)棉
棉花,錦葵科,屬植物的種子纖維。棉作為天然植物纖維,吸水性強,透氣性和保暖性都非常好,且不容易被堿性破壞,有利于布料的洗滌、染色和印花,織出的布柔軟舒適,顏色豐富。缺點是彈性較差,容易縮水變形和起皺,易染色,易發霉,長時間接觸日光照射容易發硬發脆。

▲ 紡織原料棉花、棉線、棉布
棉花原產于亞熱帶,喜熱、好光、耐旱。從整體環境來說,湘黔邊一帶氣候溫暖,有利于棉花生長。但由于雨水較多,不適宜大面積種植,因此棉花沒有成為湘黔邊苗族的主要經濟作物,種植棉花多為自給自足,僅滿足家庭織布制衣的需要。過去,苗族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房前屋后開墾大小不等的土地種植棉花,一般一戶人家種上1千克左右的棉花種,等到棉花收獲便能解決一家人的衣被織造所需。苗家人生了女兒后,為了給女兒彈制棉花被,將其作為女兒出嫁時的嫁妝,每年也會擴大種植面積。
湘黔邊苗區棉花種植大約始于明中葉。最早記載有關湘黔邊苗區種棉的文獻當屬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刊刻的《思南府志》,該志記云:“弘治以來,蜀中兵荒流移入境,而土著大姓將空閑山地招佃安插為其業,或以一家跨有百里之地者。流移之人,親戚相招,韁屬而至,日積月累,有來無去,因地產棉花種之獲利。”此段記載表明,銅仁棉花種植技術系由蜀人于明弘治年間引進。此后土人效其所為,大舉種棉,這樣棉花的種植就在黔東各地乃至整個湘黔邊苗族推廣開來。清代黔東棉花的種植比明代有所增加,種植范圍更廣,幾乎遍及黔東各府、州、縣。在許多黔東州縣的地方史志中可以見到種棉的一些零星記載,這反映了這些地方確實有棉花的種植,并且逐漸取代苧麻成為家庭紡織的主要原料。
(五)絲
蠶絲是蠶結繭時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蠶絲棉”。它與羊毛一樣,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動物纖維之一,也是絲綢織造最主要的原料。蠶絲與人體的角質和膠原同為蛋白質,結構十分相近,具有極好的人體生物相容性,是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柔軟、健康的天然纖維。它吸濕性強,是棉的1.5倍,延伸性好,耐熱耐用性都較強,織出的布光滑柔軟,富有光澤,穿在身上有冬暖夏涼之感,舒適度極高。桑蠶絲的缺點是受潮后容易滋生細菌,不耐鹽水浸蝕,不方便清洗和保存。
苗族祖先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遷徙,把蠶也帶到了南方。因此有苗族是絲綢文化的主要締造者和傳承者的說法。

▲ 紡織原料蠶絲、絲線、綢緞
湘黔邊大部分地區屬于丘陵地帶,自然條件優越,適宜栽桑養蠶,加之山區生態環境好,污染源少,具有發展蠶桑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苗人的宅前屋后、田間隙地都種桑養蠶,并逐步成為當地的一項副業,收益可觀。《黔南識略》(卷二十)“松桃直隸同知”記載,松桃“女苗司耕種,勤紡織,養家蠶,織板絲絹及花布錦為業”。據《松桃苗族自治縣志》(1986—2006)記載,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松桃縣委、縣政府曾將桑蠶列為支柱產業項目,在松江、大坪、孟溪、長興、盤信片區都成立了蠶業站。后來因蠶繭生產出現低潮,價格銳減,產生挖毀桑園現象,蠶業也逐漸衰落。
長期以來,湘黔邊苗族人民基本上都沿用傳統的方法進行養蠶繅絲。由于育蠶、繅絲費時費工,蠶絲得來不易,蠶絲被視為珍品,苗族婦女在繅絲過程中,對于薄繭、出蛾繭或一點亂絲頭,都不舍得輕易丟棄,總是想方設法將它們拼湊成絲線。由于蠶絲市價不低,加上絲織品不耐磨,不適用于日常勞作時穿著,因此苗族服飾中純粹的絲織品并不多,而是將絲與棉進行混紡、混織,增加衣料的光澤度和舒適度,尤其是苗族刺繡對絲的運用,大大提升了刺繡的品質。
(六)化纖
化纖織物的出現,讓人們對紡織面料有了更多的選擇,例如莫代爾纖維、竹纖維、納米纖維等。面料的種類、樣式日益繁多,能夠滿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化纖原料也逐漸走入苗族紡織行業。如今,走在松桃、鳳凰等縣的街頭,在服裝店、制衣店、布料店所售賣的各類衣料,也大多以化纖材料為主。這些新型紡織面料的出現,給苗族服飾的制作帶來更為多元化的選擇,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也對傳統紡織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化纖面料都是由機器批量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多為高分子織物,密度較大,結實耐用,方便打理,因此受到廣大苗族人民的喜愛;另一方面,化纖織物的流行和普及,讓棉、麻、絲等天然動植物纖維織品逐漸高端化、小眾化和藝術化,尤其受到一些追求環保和品質的人士的喜愛。

▲ 紡織材料——化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