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良,不要革命
在管理上,我不是一個激進主義者,而是一個改良主義者,主張不斷地進步。
在中國古代,天子自稱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稱為革命。到了近代,革命則指自然界、思想界或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革命的顯著特點是過程激烈,可以一步到位,但產生的震蕩很大,副作用明顯。
改良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循序漸進的變革過程,其目的雖然也是為了變革,但過程溫和,甚至某些時候可以允許反復。
年輕時,任正非對華羅庚的那句“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印象十分深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把簡單的事情一直都做好,其實是很難的。
在華為管理改革過程中,任正非主張大的經營決策要有階段性的穩定,不能每個階段都不停地修改,否則容易導致華為一直處于動蕩中,難以有穩定的環境發展,因此,任正非主張華為要逐步改進和提高管理水平,不要搞激進主義。
他在《華為十大管理要點》中說:
要處理好管理創新與穩定流程的關系。盡管我們要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但對一個正常的公司來說,頻繁地變革,內外秩序就很難安定地保障和延續。不變革不能提升我們的整體核心競爭力與崗位工作效率;變革,究竟變什么?這是嚴肅的問題,各級部門切忌草率。一個有效的流程應長期穩定地運行,不因有一點問題就常去改動它,改動的成本會抵消改進的效益。
1996年,為解決市場部新老員工交替的問題,任正非煞費了一番苦心。他反復考慮選擇什么樣的變革模式,將大批市場部干部的撤換對廣大華為人心理造成的沖擊降低到最小。最終,任正非采取了發動市場部的干部們集體大辭職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先讓市場部的干部們全部“歸零”,再逐個進行競爭上崗,重新獲得工作機會。這種方式,使所有員工又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體現了機會的均等性;而競聘上崗,則體現了競爭機會的均等,這種看似“激烈”的方式的背后,實際隱含著的是一種“公平”。
市場部集體大辭職是任正非“改良而非革命”觀念的重要體現,該次實踐充分體現了任正非高超的領導藝術:在順利實現人員更替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落選員工的面子,也為華為“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推行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他曾經這樣總結:華為的各項管理不要求轟轟烈烈,而要扎扎實實,在公司未來發展中一定要避免劇烈的振蕩。我們也不能讓干部大起大落,對干部可以不斷獎勵、處分,但不能突然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真正的潛力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看到。
公司的考核制度不是僵化、固定的,必須保持一個合理的動蕩范圍。動蕩不能太大,太大了房子就會倒下來;也不能沒有動蕩,公司的各項政策都是動態的,通過動態的不穩定實現不斷的優化。公司的授權和分權也是逐步進行的,不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授權和分權是否有效,最終的衡量標準是實現目標的程度。
度過最危險的創業期后,任正非面對的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局面:華為既要繼續實現高速增長,維持日益龐大的運轉體系,又要開展各項管理變革,提升綜合競爭力。此時的華為,公司內外關系錯綜復雜,改革與發展步履艱難。任正非深知,華為任重而道遠,他要求各級干部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要熱烈而鎮定,緊張而有秩序,逐步推進,漸進提升。管理既要走向規范化,又要創新,又要對創新進行管理,要形成相互推動和制約機制。
他對華為干部們說,無論在何時,華為都必須努力堅持首先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一層一層把土夯實了,撒上一層,再夯實,華為才能不斷穩步前進。華為沒有必要刻意去制定一個趕超別人的目標,只要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水到自然渠成,這是華為人真正可以也應該去追求的目標。
任正非自述:
我是主張改良的,一點點地改,不主張大刀闊斧地改革。
華為必須堅持改良主義,通過不斷改良,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華為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轟轟烈烈地劇變可能會撕裂公司。所以要在撕裂和不撕裂中把握好度。我們處理發展速度的原則應該是有規律、有預測地在合理的增長比例下發展,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樣做所帶來的不穩定。我們必須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提高我們的管理能力,不斷地調整管理能力所能適應的修補程度,以使我們適應未來的長期發展。
他教育華為人,“治大國如烹小鮮”,華為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謹慎,不要隨意把流程破壞了,導致連鎖錯誤。
任正非甚至嚴厲地指出,華為有些員工,領導交給他一件事,他能干出十件事來,這種創新就不需要,是無能的表現,是制造垃圾,這類員工要降低使用。
在改良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任正非提倡華為人從點滴做起,一點點地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