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017年春季,我給法學院研究生講授一門叫作“西方法律史”的選修課程。在準備這門課之前,我就想可以換一種講法,從一種新的視角,展現一幅與人們熟知的歷史不大一樣的西方法律史圖景。

那段時間,我看了一批經典的藝術通史文獻,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藝術與觀念》(上下冊),這些文獻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的藝術作品,如建筑、雕塑、繪畫等,同音樂、文學、哲學等共同分享某些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這一發現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域,我發現,藝術史與法律史共享著某些思想文化要素,它們共同構成融藝術史和法律史為一體的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

在這個過程中,我試圖通過一些藝術家,主要是畫家,和對他們的作品的解讀,講述其中所體現的法律方面的人物、思想、觀念和制度,并根據思想史講述的時間脈絡,寫成 13篇主題論文。這些文章主要圍繞13幅藝術圖像,講述由古希臘至現代的法律歷史和思想。寫作之初,我主要是在兩個方向上構建藝術與法律的關聯:其一,在共同的觀念史的背景下,建立藝術作品與法學家的聯系,以及藝術觀念的歷史與法律思想史的融通;其二,通過發掘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法律意蘊來增進和豐富我們對于法律歷史及文化的理解。后來,當讀到溫克爾曼在《論古代藝術》中寫下的句子——“激情這種稍縱即逝的東西,都是在人類行為的開端表現出來的,平衡、穩健的東西最后才會出現”時,我開始意識到,要推進藝術與法律的研究,有必要在方法論方面做更多的思考。

我開始閱讀更多相關研究。事實上,人類文化傳統中存在相當豐富的藝術圖像資源。19世紀開始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正是從古老的藝術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畫、金銀器、錢幣等——猜想、推論和解讀古文明的密碼和訊息的。這些藝術圖像與文字文獻一樣,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思想的表達。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法學等不同學科對藝術作品的解讀,幫助我重新整理、審視用以融于課堂的藝術資源。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法律圖像的研究中,藝術作品無論作為情感載體、思想載體還是知識載體,都不僅僅是法律史敘述的引子,它們是法律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法律思想和活動的一個窗口。透過這些圖像,我們得以直觀地認識和理解法律的理念,從而深化我們對法律世界的理解。因此,藝術圖像的選擇和解讀最后都應當有助于達成這一目標。對潘諾夫斯基、巫鴻等藝術史學者的閱讀,更啟發我借鑒藝術史圖像學的研究方法,以圖像為主要對象,解讀其中蘊含的法律歷史、思想和理論,由此建立法律史的藝術觀念史參照系,建立以圖像為主要載體的法律史研究。

在這一解讀的過程中,藝術作品不單是作為審美對象,也是作為思想的具象獲得理解的。萬事萬物處于永恒的精神統一之中,而感官世界中的種種具象,都是這個總的精神的表達——我們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以及薩維尼的歷史法學中,乃至啟蒙時代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世紀經院神學家對《圣經》文本的解讀,古希臘柏拉圖關于理念相對于實體的不朽不滅的主張中,都讀到了同樣的觀點或者說信念。這種觀點和信念構成圖像學創始人潘諾夫斯基去發現和建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與西方哲學的聯系,當代藝術史學者巫鴻等去發現和建立東方藝術圖像與東方秩序觀念的聯系,以及本書作者去發現和建立藝術圖像與法律思想之間關聯的根本前提。

在這個基礎上,我形成了法律圖像學論綱式的一篇論文,它構成本書的導論。而全書主體部分則由在講義基礎上擴充的13篇主題文章構成。這些篇目匯聚在四個主題之下,分別為“神話”“先哲”“主權者”“精神肖像”,前兩個主題主要涉及西方法律傳統的兩個源頭——宗教與理性;后兩個主題則主要涉及法含義的兩個層面——國家與社會。

“神話”輯的三篇分別是對根據希臘神話《劫掠歐羅巴》、古埃及神話《奧西里斯審判》和《圣經》神話《創世記》而創作的藝術作品,圍繞“秩序”觀念進行的解讀。神話本身蘊含著人類早期的法觀念。在那里,法的涵義等同于秩序。追求安全的人類天性傾向于有序的社會生活。然而,人類天性中同時存在的生命沖動,又傾向于打破既定的秩序模式。“神話”輯第一篇正是從此種心理動因來解讀神話、歷史和藝術作品中表達的秩序觀念。我們可以把這種解讀看作是從時間層面的人對秩序的理解——正如現實法律秩序中的各種節慶規范,就像神話中和藝術主題中頻頻表現的英雄式劫掠、戲謔式暴力一樣,既肯定了打破日常秩序的生命沖動之于構建日常秩序的價值,又規范了秩序與打破秩序之間的時間節律。而該輯第二篇則通過對由古至今的法視覺形象“天平”的解讀,呈現了秩序觀念的本質——均衡。古埃及莎草紙記錄的《亡靈書》中的“稱心畫”表現的天平圖像,在文藝復興后興起的一系列正義女神的藝術創作,以及當代世界各國法院的徽章圖像,都體現了這種明確而永恒的秩序觀念。“神話”輯第三篇通過米開朗基羅畫作《創世記》,解讀《圣經》中記錄的恢復秩序的兩種方式,體現了新舊約罪罰觀念的變化——從懲罰到因愛得救,從肉身的報應到心靈的轉變。

“先哲”輯中圖話的古希臘三人,分別呈現了古典正義學說中有關法律正義的三個論題:第一,正義是看不見的,但客觀存在,它是蘇格拉底用生命踐行的信條;第二,正義是至高無上的,它高于和優于世俗的法律和宗教的法律,它識別和指導一切由人制定的法,法的應然即關于正義的學說,統一于柏拉圖關于理念形式超越現實的哲學總結之中;第三,正義學說的起點首先是“個人”,它源于《理想國》中柏拉圖從個人正義到城邦正義的推演,同樣體現在亞里士多德有關私有與共有、守法與友愛、公民倫理與政治生活的思辨之中。該輯中的三件藝術作品,直觀且生動地呈現了上述法律正義的三個論題。該輯第一篇解讀達維德畫作《蘇格拉底之死》的圖像與內涵。該輯第二篇解讀拉斐爾簽字廳四主題壁畫——從構思到細節無所不在地體現了柏拉圖有關理念與形式、應然與實然的哲學和法律思想。該輯第三篇通過解讀倫勃朗晚期藝術作品《亞里士多德凝視荷馬》以及倫勃朗的藝術經歷和信念,理解古典時代建立在“自我指向”之上的榮譽觀念。

在國家法的層面,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主權者”輯展現了由古至今不同社會形態中的主權者形象,從羅馬政制中的領袖——他們是馬基雅維利描述的人格形象的君主——到混合過渡時期霍布斯構想的類人的君主形象,再到法國大革命中的人民主權的形象,最后到現代社會中看不見的君主的形象,也就是法的統治。現代社會中的不可見的主權者形象,首先出現在18世紀英國法律改革家邊沁繪制的監獄設計圖中。法國現代思想家福柯在其代表作《規訓與懲罰》中詳細描述了這個設計,并將對其設計理念的解讀擴展到對現代社會各類規訓機構的建筑結構的解釋中,從而展現了現代社會權力的運行狀態——從集中、可見走向分散和隱秘。

第四輯的核心主題是對國家法、法律理性的反思。該輯第一篇展現現代藝術家哈特利的人物肖像、薩維尼的民族精神肖像,以及孟德斯鳩法的精神肖像所共通的思想觀念,思想家描繪的精神肖像指向制定法、主權者命令、法律理性背后的統一的思想觀念。該輯第二篇通過畢加索的肖像畫觀看哲學,揭示理性程序、法律話語之后的司法過程中的情緒、偏見和人格因素,這些無法剝離的主觀因素使得純粹的法律理性的達成變得不可能。該輯第三篇從藝術圖像擴展到與法律相關的技術人像。相比經典藝術作品的法律解讀,該篇顯得有些不同。考慮到一些現代藝術融合了科學技術進行創作,在某種程度上,技術人像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的藝術作品?網絡時代人像記錄方式的發展伴隨著理性的發展,它與法律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然而,理性又不等于全知和完美,現代人像技術的分類鑒別機制可能產生歧視的法律問題,人臉識別系統和用戶畫像技術等對個人信息的多次使用可能產生侵犯隱私的法律問題,這些古老的法治議題仍然需要在法律史的視域中得到理解。

傳統法律理論和歷史的研究多以文字文獻的閱讀和分析為主要手段,少數涉及圖像資料的,圖像研究的功能也只是輔助性的。本書將思想與圖像、思想家與藝術家聯系在一起,由圖像出發重新觀看法律的圖景,并嘗試在共同的思想史背景下,借鑒藝術圖像學研究方法,從法律的角度重新解讀歷史中的圖像,進而建立一種圖像的法學敘事。

本書的解讀主要圍繞藝術作品展開,但它關心的并不是這些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美學內涵和藝術價值,而是作品背后的歷史和思想。盡管圖像解讀需要首先描述視覺形象中的線條、材料和色彩等物質形態和表現,但這些描述最終圍繞圖像內容(母題)展開,以母題為線索,通過調動文獻知識,解讀母題、故事、寓意以及這一切背后深層次的思想和觀念。這里,意義決定了形式。對圖像形式的解讀,最終服務于意義的闡釋。

比較同類藝術史作品,從法學角度去觀看圖像,聯系法律母題去理解圖像,這些解讀可能具有原創意義。對于讀者來說,在打開這些圖像和文字解讀時首先獲得的可能是一種“邊緣體驗”吧——超越法學院抽象的法條和教義,從藝術和審美的角度重新認識“法”,從東方到西方,回到古代又來到現代。如果在趣味中又抵達了深刻,接近了柏拉圖所說的那種“總的精神”,我想也就實現了這番思想之旅的意義。在這樣一個特別注重語言表達的時代,閱讀圖像保留了一種靜默的美感。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應當保有一點點自己去體會、思想的空間。

陳 皓

2021年11月30日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涟水县| 股票| 五台县| 沙河市| 宜黄县| 高青县| 黄陵县| 天津市| 盐城市| 奉新县| 广宁县| 大理市| 贺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惠来县| 曲靖市| 卓资县| 赞皇县| 民丰县| 平江县| 阜阳市| 宽城| 富源县| 教育| 施秉县| 玉山县| 彩票| 赣州市| 水城县| 文登市| 台北县| 克拉玛依市| 绥德县| 集贤县| 古蔺县| 松桃| 磐安县| 乐业县| 建水县|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