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版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 (英)莎士比亞
- 3620字
- 2024-06-07 14:36:41
二
威廉·莎士比亞于1564年4月出生在英國中部偏西北方向的斯特拉特福小鎮(zhèn)。小鎮(zhèn)依山傍水,風(fēng)光旖旎,碧波蕩漾的埃文河從前方穿流而過。
莎士比亞七歲的時候,開始在當(dāng)?shù)刂男W(xué)“文法學(xué)校”學(xué)習(xí)語法、邏輯和修辭,閱讀古典文學(xué)。在這里他大約學(xué)到了十三歲。莎士比亞在校時代的老師都擁有大學(xué)學(xué)位,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閱讀了《伊索寓言》、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奧維德的詩歌,古羅馬戲劇家普勞圖斯、泰倫斯和塞內(nèi)加的戲劇。后來,莎士比亞家道中落,父親在生意上失利,小威廉輟學(xué)回家,給家里當(dāng)起了幫手。
1582年,莎士比亞十八歲,他娶了一個比自己大八歲的姑娘,名叫安妮·哈瑟維。1583年5月26日,他們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蘇珊娜。不到兩年,他們又生了一對龍鳳胎,據(jù)好友名取名為朱迪斯與哈姆內(nèi)特。后來,哈姆內(nèi)特十一歲夭亡。莎士比亞最有名的悲劇《哈姆雷特》來自一部12世紀的古老故事《阿姆雷斯》(Amleth),為何將作品名改為與兒子姓名諧音,這頗有幾分妙合。
從1585年莎士比亞的龍鳳胎朱迪斯與哈姆內(nèi)特出生,到1592年莎士比亞突然作為梨園戲子、腳本作家蜚聲倫敦大街小巷,中間這一段時間他好像人間蒸發(fā)了一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間稱為“失蹤年代”(The Lost Years)。這些年莎士比亞究竟來往何地、從事什么職業(yè)、以什么為生,沒有任何記載,沒有任何傳說,也沒有任何奇聞逸事,這給莎士比亞傳記作家留下了不少的想象空間。
尼古拉斯·羅(Nicholas Rowe),莎士比亞的第一位傳記作家,講述了一個斯特拉特福鎮(zhèn)的傳說故事。莎士比亞逃離小鎮(zhèn),到了倫敦,目的是躲過一樁訴訟。他在當(dāng)?shù)氐牡刂魍旭R斯·露西的莊園里偷獵鹿,于是地主向法院起訴,要求處罰莎士比亞。為此,據(jù)傳莎士比亞以牙還牙,寫了一首粗俗的詩諷刺露西爵士。另一個18世紀的故事說,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他的梨園生活,他投身戲劇產(chǎn)業(yè),為劇院的贊助人看管馬匹。另有約翰·奧布里(John Aubrey)“報道”說,莎士比亞到了鄉(xiāng)下,做了小學(xué)教師。還有些20世紀的學(xué)者則認為,莎士比亞可能是被蘭開夏郡的亞歷山大·霍頓(Alexander Hoghton)聘為教師,這位天主教地主在他的遺囑中提到了一個人,名字叫作“威廉·莎克斯夏福特”(William Shakeshafte)。這一點確有其事,可是“莎克斯夏福特”在蘭開夏郡是一個很常見的名字,到底是不是我們所說的威廉·莎士比亞,無從稽考。還有人說莎士比亞到歐洲大陸游學(xué)或游蕩,甚至開始了戎馬生涯,等等。真相究竟如何,現(xiàn)已無法查明。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到1592年,他在倫敦已經(jīng)家喻戶曉,甚至引起了同行的嫉妒。
所有的史傳,或推想,或猜測,都認為莎士比亞隨巡回演出的戲班子到了當(dāng)時的世界中心大都市——倫敦。據(jù)薩繆爾·舍恩鮑姆(Samuel Schoenbaum)的經(jīng)典莎傳《莎士比亞考傳》(William Shakespeare:a Documentary Life,1975)考證,到1592年,莎士比亞已名滿天下,甚至被對手“大學(xué)才子”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在他的“警世通言”《萬千悔恨換一智》(Greene’s Groatsworth of Wit)中稱為“暴發(fā)戶烏鴉”(Upstart Crow)。
格林的《萬千悔恨換一智》中有一段,雖然出言不遜,極不友好,但反證了莎士比亞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名聲在外:
不要相信他們:因為有一只暴發(fā)戶烏鴉,用我們的羽毛裝點了他自己,在演員的皮囊之下包藏著虎狼之心,以為他能吟詠幾句無韻詩,就目中無人,認為他是劇壇老大;以為國中無人,只有他能威震舞臺,其實他是個徹頭徹尾的門門懂、樣樣瘟的家伙。
格林是在提醒包括克里斯托弗·馬洛和托馬斯·納什(Christopher Marlowe,Thomas Nashe)以及他自己在內(nèi)的“大學(xué)才子”。這一段文字話中有話,顯然是在影射莎士比亞借用了他們的材料。一個不是科班出身的邊緣人,居然聲名鵲起,超過了他們。所謂“在演員的皮囊之下包藏著虎狼之心”,是借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下篇》里所說的“女人的皮囊之下包藏著虎狼之心”(tiger’s heart wrapped in a woman’s hide)這句話,來譏諷莎士比亞的。
這樣的攻擊表明,莎士比亞已經(jīng)聲名大振,廣受喜愛。一些傳記作者也據(jù)此推斷莎士比亞是在16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寫作戲劇的。
到2016年,學(xué)界比較肯定的看法是,莎士比亞一生獨立創(chuàng)作戲劇三十七部,合著戲劇或有莎士比亞手筆的有四部,大類包括喜劇、歷史劇、悲劇和傳奇劇,其中喜劇十四部,歷史劇十二部,悲劇十部,傳奇劇五部。
一般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寫作按時間順序排列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即1590—1594年,這是他的試筆期。此時,他主要在改寫舊的腳本,或者邯鄲學(xué)步,模仿他人。喜劇當(dāng)中,李利和格林的痕跡比較明顯,而其早期的歷史劇和悲劇在很大程度上則得益于克里斯托弗·馬洛。
這個時期,莎士比亞所寫劇本包括歷史劇《亨利六世》上中下篇、《理查三世》;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復(fù)仇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傳奇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維納斯與阿都尼》和《魯克麗絲受辱記》兩首敘事詩。
第二個時期,即1594—1600年,莎士比亞在歷史劇和傳奇劇方面,和他所有同時代的人相比,顯得鶴立雞群、技冠群芳。他立意機巧,情溢字句,詩美灼灼,人物形象多姿多彩,所有這一切使他的作品躋身名篇大著的行列。在這個階段,他創(chuàng)作了六部喜劇,包括《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fēng)流娘兒們》《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五部歷史劇,包括《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約翰王》;一部羅馬悲劇《裘力斯·凱撒》。在這個時期內(nèi),他還創(chuàng)作了《十四行詩集》。
第三個時期,即1601—1609年,可以說是他工于悲劇也長于悲劇的時期。莎士比亞不僅超越了同代人,也超越了他自己。在思想深度方面,在探析人類心理方面,在表達最深刻的感情方面,從《哈姆雷特》到《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一系列偉大悲劇,都堪稱人類思想的杰作。之所以說莎士比亞是“說不完”的,說他是不朽的,這些悲劇立下了汗馬功勞。人們熟知的四大悲劇,也是在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出來的。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雅典的泰門》五部悲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一報還一報》三部喜劇,以及《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科利奧蘭納斯》這兩部羅馬悲劇,都是這個時期莎士比亞產(chǎn)出的杰作。
第四個時期,即1609—1613年,莎士比亞回到喜劇、悲喜劇。劇作多格調(diào)浪漫,結(jié)局總是圓滿而皆大歡喜,敵對雙方總是握手言和。在此,他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態(tài),直到《暴風(fēng)雨》,這出戲顯示了他的想象力、一如既往的創(chuàng)造性和震撼力。在這個時期,他主要創(chuàng)作了四部傳奇劇,包括《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fēng)雨》,以及歷史劇《亨利八世》。
如果熟悉英國文學(xué)史的脈絡(luò),就會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沒有攀登史詩的高峰,而是專注在戲劇領(lǐng)域一試鋒芒。神話傳說、宗教主題都有現(xiàn)成的材料,如果從這種演繹來說,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和彌爾頓是依舊翻新的。相比之下,莎士比亞雖說借鑒多,但大話題和小細節(jié)是獨創(chuàng)的,至少沒有機械地重復(fù),因此,他是妙手回春的;在手法上,正如德萊頓、瓊森、約翰遜抱怨的那樣,他是離經(jīng)叛道的,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可以不朽,可以與四百年后的我們有共同的心聲。
在主題方面,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有兩點很明顯。第一,他的宗教主題不突出。這可能是因為宗教很復(fù)雜也很敏感。并且,他著重探索人心,重心自然也不在一眾神祇仙真,更不在于他們對人的統(tǒng)治、管理、約束。第二,他沒有涇渭分明地懲惡揚善,這一點表明,好人不一定是白玉無瑕的正人君子,壞人也并非絕對意義上十惡不赦的兇神惡煞。好人可以被冤枉,甚至命喪黃泉,不得善終;壞人可以得勢而飛黃騰達,沒有得到懲戒和鞭撻,如《奧賽羅》中伊阿古這種惡棍,《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這種心如蛇蝎的惡毒女人,他們也擁有種種享樂,在行惡的路上越走越遠。人們可以崇尚哈姆雷特的凜然正義,也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憐惜他延宕和不決。一方面,人們討厭福斯塔夫這個沒落的軍士大腹便便、撒謊吹牛、殺良冒功、貪污腐敗;另一方面,面對他可憐的結(jié)局,也不得不顯出人性的慈悲。莎士比亞所謂的“是非不明”,被世世代代的君子和良人抱怨,可是他很清楚,善惡好壞并非黑白分明,可以立判立分。他總是懂得洞察人的心思、人的本性,探尋其中種種細膩的節(jié)點,這些看似不合理,卻又在情在理,處于它們交叉構(gòu)成的邏輯體系與參照系坐標之中。
在人物刻畫方面,讀者和觀眾可以看見一組一組或者一類一類的人物,他們都有相似之處,總有似曾相識之感,卻又各各不同。這種例子在莎士比亞的戲劇里比比皆是。人們可以看見考狄利婭的勇敢,帶著幾分固執(zhí),缺乏幾分圓滑;人們也可以看見朱麗葉的敏捷、詩意、浪漫、堅毅,這些維度是她的勇敢所示,可是命運之神卻不青睞于她,她雖然化作金像女神,卻好端端地失去了最為美麗而可貴的生命;鮑西婭秀出名門,智慧是她勇敢的最大體現(xiàn)。她是所羅門式的人物角色,雖為女兒之身,卻喬裝改扮,以智慧、溫情、巧智、博學(xué)這些有能量的本領(lǐng),把慳吝、兇狠、唯財是命、缺乏同情心的夏洛克收拾得服服帖帖,也把深愛她的心上人征服。和考狄利婭、朱麗葉比,她是幸運的,她的勇敢得到了回報,她的智慧得到了命運的青睞。正是莎士比亞這些手法,使他超凡脫俗、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