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喆太清楚帝王時代的尿性,做事向來都是簡單粗暴,遷徙百姓也是強制執行,無論是遷富戶充實陵寢,還是遷人口密集處百姓往人口稀少處。
大多數時候,百姓只要過得去,就沒人愿意背井離鄉。
大規模的向海外移民,肯定不能用強制手段,不然必會激起民憤,引起社會動蕩。
對于朱棣的疑問,馬喆嘆了口氣道:“歷朝歷代從來都是想著如何磋磨百姓,從來沒有人站在百姓的立場去想問題。
既然是為了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是為了朝廷的長治久安,就不能用優厚的條件吸引百姓移民嗎?每年都會有失地破產的家庭,這些家庭很愿意離開這片令他們傷心的地方。
人挪活,樹挪死,只要朝廷給的條件足夠優厚,總有人會選擇換一個地方生活。這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是一個國家應該擔負起的責任。
陛下,你有沒有想過,國家的每一文錢都是依靠百姓的雙手創造的,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了帝國的大廈,難道國家不該對他們好一些嗎?”
朱棣感覺自己有些冤枉,自己這個皇帝剛剛做了幾個月,屁股還沒坐熱乎呢,朝堂上每天都是一大堆的爛事,建文舊臣對他這個皇帝陽奉陰違,表面上山呼萬歲,背地里還不知怎么編排他這個靖難上位的皇帝。
國庫更是空空如也,甭說有時間考慮百姓的民生問題,就連剛剛冊封的太子一家人,以及皇后還都在北平。還要等著朝廷大軍北上平了山東的鐵鉉之后,才能安心起行。
他朱棣可以拍著良心說話,朝廷若是有錢,他絕對不會吝嗇對百姓好一點兒,可是現在國庫空虛,他是皇帝卻也變不出錢來。
“馬先生,不是朕不體恤民生多艱,只是天下大亂還未完全平息,朝廷到處需要用錢,不苦一苦百姓又能怎么辦?
朕知道你治下的百姓富足,也想著讓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如興化百姓一樣的好日子,然而北方殘破,想要恢復不是一天兩天之事。
也清楚你瞧不上大明的君臣,尤其是朝堂上的那些儒生,覺得他們都是一群蠅營狗茍之輩,可是你要知道,就是朝堂上這群人已經是大明最頂尖的人才。”
說著他指了指旁邊一桌正在吃飯的一位官員繼續說道:“那位官員叫夏原吉,精通錢糧度支,雖說是建文舊臣,朕還是將他留下來為朕所用,在戶部任侍郎,夏侍郎在錢糧度支方面的造詣在大明已經是最頂尖的。
挨著他坐著的那位叫做楊榮,博聞強記特別擅長在雜亂的事務中快速判斷出準確答案,正因為有如此才能,朕將他安排進內閣,協助朕處理各地送來的奏疏。
朕在努力做好一個皇帝,盡量做到知人善任,不讓庸碌者占據高位,但天下賢者太少,庸碌者太多,人才何其難得也?!?
朱棣訴說了半天自己的不容易,馬喆無法感同身受,雖然他能理解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但他不能理解一個從秦漢起就已經達到了農耕文明頂峰的國家為何將近兩千年一直原地踏步,社會幾乎停滯不前。
漢代就已經有了耬車、翻車等農業工具,直到現在的大明,這些工具依然沒有任何的改進,究其原因就是歷代占據高位者把持了學術的方向。
“陛下!晚輩對陛下還是尊重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個為國抵御入侵、對外征戰的人都值得被尊敬。對于大明的北方百姓來說,您就是英雄。
不過治理一個國家,不僅僅有國防安全,還有很多的問題,比說晚輩所說的民生、教育、醫療等國家公共事業,都需要財政的支持。
因此治理一個國家最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如何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財稅體系,偏偏大明的財稅體系簡直糟糕的一塌糊涂。
南宋半壁江山的財稅收入都是大明的好幾倍,陛下難道不覺得這里有很大的問題嗎?”
“自從那一日與先生談過賦稅問題后,朕就在思考大明的賦稅制度哪里出了問題,朕翻閱了大明立國以來關于賦稅的卷宗,發現了一個很大問題。
那就是地方上收到稅之后,會截留一部分用于地方開支,剩余部分才會解送給朝廷,等于朝廷的賦稅還沒有到手就已經損失了一部分。
按理說地方上留下一部分做為官府運轉的錢糧,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朕仔細一琢磨發現這里面問題太大了。地方優先截留賦稅,那么如何使用賦稅的第一權力便成了地方,反而朝廷成了第二權力人。
這里面只要地方官心思不正,動點兒歪心思,也許原本屬于朝廷的賦稅,有大半都會被地方截留。朕明知道這個問題,可是卻找不到一個好的辦法,將這個弊政扭轉過來?!?
“這個弊政究其原因是朝廷與地方的賦稅博弈問題,說的簡單一點兒,就是地方與朝廷賦稅的分成問題,比如收一百文的賦稅,朝廷占多少,地方占多少。
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說清楚,比如有些賦稅朝廷可以與地方分享,有些賦稅必須只屬于朝廷,由朝廷統籌支配。
至于什么樣的賦稅由朝廷掌控,什么樣的賦稅由朝廷和地方分享,一般原則上來說,關于資源、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賦稅都必須由朝廷獨自統籌管理。
比如土地的轉讓契稅,這個稅收必須由朝廷單獨管理,朝廷直接掌管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最大限度的遏制豪強巧取豪奪。
不管是什么賦稅,是否與地方分享,都不能負責收稅和負責花錢的都交給一個衙門管理,這是最大的弊端。這相當于朝廷鼓勵官員貪腐,因為收多少稅朝廷說了算,怎么收稅卻是地方上說了算。
把收稅的權力和花錢的權力都交給一個衙門,他們肯定會巧立名目,各種的陰損招數都能使得出來,反正最后背黑鍋的是朝廷,老百姓只會認為是朝廷讓他們交這么多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