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社會實踐的苦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得了的,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苦,精神上的苦才最煎熬。
也許你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老百姓不但不感激你,可能還會對你惡語相加,甚至想要偷偷暗害你。
想要徹底的了解一個時代的底層痛點,就必須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進行調查實踐,深刻剖析造成這些痛點的原因。
馬喆不知姚廣孝明白了什么,又打算做什么,這不是他能管得了的,只要他不招惹自己就行。
姚廣孝似乎也很識趣,說完話后便安靜地坐在石桌旁,呆呆地發愣。
朱棣又氣又急,這可是他的首席謀士,若是就這么被馬喆三言兩語給整廢了,他得哭死。
“老和尚,你沒事吧?”
“燕王,貧僧無事。”說完便如入定般不再言語。
朱棣將目光看向馬喆問道:“老和尚這是怎么了?”
馬喆搖搖頭道:“可能是晚輩說的一些東西與老和尚以前所學有所沖突,他開始陷入自證當中了,等他想通也就沒事了。”
朱棣松了口氣,想到剛才的所說的內容問道:“馬先生,若是朝廷征收富人的稅,窮人的稅還征不征?若是不征窮人的稅,那朝廷的歲入將會大大縮水,畢竟富人只占一小部分。”
“只征富人的稅,或者只征窮人的稅都不對,想要弄懂如何征稅,首先我們要明白稅收怎么產生的?稅收的實質是什么?
回到蠻荒時代,各個部落為了爭奪領地,以及對女人的生育權,相互之間沖突不斷。隨著先人的智慧越來越高,獲得的食物來源越來越豐富,部落從游居轉變為定居。
有了固定的居所,先人們發現男人一旦離開部落營地,營地內的老人孩子以及儲藏在營地內的食物,最容易受到攻擊。
這個時候先人們開始組織專門的人手留在營地保護營地安全,這些保護營地的人其他事不做,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練習打架的本事。
這批人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批脫產的職業軍人,他們不事生產,就需要有人供養,于是部落里經過商議,每個人拿出所獲得食物的一部分,用于供養這些脫產的軍人。
這就是稅收的雛形,稅收最開始的本質就是保護費,聽起來像是幫派青皮,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部落首領與這些脫產的軍人就是最早的貴族,他們事實上掌握了部落的興亡盛衰,部落的百姓便是平民,而通過戰爭掠奪來的俘虜便是奴隸,這就是最早的奴隸制社會。
我們的先人從這時開始便有了剝削,也從原始的共產部落,進化為奴隸社會,標志就是收獲有了盈余,需要專門的人守護盈余。
奴隸制社會的稅收就是大部落向小部落征收保護費,小部落向個人征收保護費,形成一個個部落聯盟。
在部落里奴隸等同于牛馬,除了生存必要的食物之外,他們不會有任何額外的獲得,甚至在部落的食物短缺的時候,他們還會成為食物。
總結起來就是通過戰爭,部落獲得了大量的領地,部落首領將獲得的土地和俘虜分封給手下的貴族。貴族瓜分了俘虜來的奴隸,這些奴隸每日只能靠著一點兒勉強茍活的食物,給貴族們創造財富。
而平民只能依靠自己的雙手獲得財富,無論如何也趕不上貴族積累財富的速度。這一刻貧富差距開始拉大,階級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發明出來,種植技術也在不斷提高,這個時候貴族們驚奇地發現,平民的土地畝產量要遠超貴族土地的畝產量。
仔細調查才發現,奴隸們的心態是我干多少活,也不過是獲得一點兒能茍活的食物,那我為何要賣命干活呢,于是奴隸們就成了打一鞭子就動一動的敷衍式勞作。
為了提高奴隸們干活的動力,于是貴族跟奴隸們達成了一個協議,那就是貴族將土地佃租給奴隸,雙方約定種植獲得的收獲按照比例分配。
雖然土地還不是自己的,但是收獲的一部分卻實打實是自己的了。于是奴隸們的干活的積極性提了上來,貴族們收獲多了起來,奴隸們的日子也比以前稍微的好了一些。
至少奴隸不用再帶著鐐銬干活,也不擔心貴族揮下來的鞭子,一種新的生產關系誕生了。有自己土地自己耕種的百姓叫做自耕農,而沒有土地耕種貴族土地的奴隸換了一個名字——佃農。
這個時候大概是春秋戰國時代,我華夏從貴族——奴隸為主,平民為輔的奴隸制社會,進步到地主——佃農為主,自耕農為輔的小農經濟社會,這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生產關系的典型。
此時的稅收模式從保護費模式就轉變為了地租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田賦。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現在,幾千年來雖有小的改變,大的方向一直都沒有改變。
那么大明如今的生產力有沒有發展到可以催生新的生產關系的能力,如果有那么接下來大明該走入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如果沒有大明該如何應對接下來的財政危機?”
眾人皆是陷入沉思,朱棣反復地念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詞,鄭和的臉色也是忽明忽暗,似是抓住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有抓到。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朱棣率先開口道:“馬先生,本王明白了,想要改變稅收模式,首先要改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沒有新的生產力,就不會催生出新的生產關系,沒有新的生產關系,就沒有新的稅收模式。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有新的生產力呢?”
“這話問到點子上了,晚輩剛才已經說了奴隸制社會進步到小農經濟的標志是生產工具的不斷發明出來,有了新的工具,生產力就會大大提升。
那么現在同樣如此,若是有新的生產工具出現,原本一個人只能耕種一畝田,有了新的工具后,一個人能耕二畝田,這是不是生產力的提升。
想要生產力的提升,首先要提升的是生產工具,制作工具的是匠人,而華夏社會自從儒家一家獨大以來,向來都是重儒學而輕匠人。
甚至將匠人之學歸為雜學,鉆研匠人之學,發明新的工具被污蔑為奇技淫巧,這就是我們這片土地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