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詩外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李輝譯注
- 540字
- 2024-06-05 15:06:40
第五章①
傳曰: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②,在人者莫明乎禮義。故日月不高則所照不遠,水火不積則光炎不博③,禮義不加乎國家則功名不白④。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降禮尊賢而王⑤,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而亡。《詩》曰⑥:“人而無禮,胡不遄死⑦!”
【注釋】
①本章并見《荀子·天論》。
②明于水火:據下文“光炎不博”,此處偏指火之光明。又,本句下《荀子·天論》有“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句。
③光炎:光芒。《荀子·天論》作“暉潤”,兼水、火而言,此則偏指火。炎,通“焰”。
④加:施加。白:顯著,彰明。
⑤君人:即人君,國君。降:通“隆”,尊崇,崇尚。《荀子·天論》作“隆”。
⑥《詩》曰:引詩見《詩經·鄘風·相鼠》。
⑦遄(chuán):速,疾速。
【譯文】
傳文說:在天上的沒有比日月更光明的,在地上的沒有比火更光明的,在人身上的沒有比禮義更光明的。所以日月不高懸的話,就照耀得不廣遠;火不積聚的話,光芒就不盛大;禮義不用來治理國家的話,執政者的功績和名聲就不能顯著。所以人的命數在于天,國家的命數在于禮。君主崇尚禮數、尊敬賢人就會稱王天下,重視法律、愛護百姓就會稱霸諸侯,貪圖私利、多行詭詐就會身處危險,專于權謀、傾覆他國就會身亡。《詩經》說:“人如果沒有禮儀,為什么不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