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五章

仁道有四,磏為下。有圣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安樂之,是圣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者也。寬而容眾,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時,是德仁者也。廉潔直方,疾亂不治,惡邪不匡,雖居鄉里,若坐涂炭,命入朝廷,如赴湯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嘗,疾亂世而輕死,弗顧弟兄,以法度之,比于不祥,是磏仁者也。傳曰:山銳則不高,水徑則不深,仁磏則其德不厚,志與天地擬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鮑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適至是而止,弗能改也,雖枯槁弗舍也。《詩》云:“亦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磏仁雖下,然圣人不廢者,匡民隱括?,有在是中者也。

【注釋】

①磏(lián):通“廉”,清廉。按,《孟子·萬章下》謂伯夷為“圣之清者”,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又曰“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與本章所述“磏仁”者文、義大同,伯夷亦是本章“磏仁”的代表之一。

②財:通“材”。

③肆:盡力,極力。

④弗辱以時:指不被時俗所辱沒。以,于,被。

⑤疾:嫉惡,厭惡。

⑥比:及,近。

⑦徑:直,不迂回。

⑧卞隨:古代隱士。相傳商湯將討伐夏桀,曾和卞隨商量,卞隨拒不回答。湯戰勝夏桀后,要讓天下給卞隨,卞隨認為受到污辱,自投稠水(一說潁水)而死。事見《莊子·讓王》《呂氏春秋·離俗》。介子推:一作“介之推”,又稱“介子”“介推”,春秋時期晉國人。晉文公重耳的輔臣。重耳返國后,封賞流亡時從屬,介子推未得封賞,憤而隱居綿山。晉文公放火焚山,逼他出仕,介子推寧死不出,終被燒死。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晉世家》等。鮑焦:周時耿介之士。他因不滿時政,廉潔自守,遁隱山林,絕食而死。事跡詳見本卷第二十七章。袁旌(jīng)目:古代廉潔的義士。相傳袁旌目去某地,路上餓暈過去,被一強盜搭救。袁旌目蘇醒過來,得知救他的是強盜后,兩手據地想嘔吐出來,未果,最終伏地而死。申徒狄:古代義士。申徒狄因諫而不聽,負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事跡詳見下章。

⑨適:只。

⑩《詩》云:引詩見《詩經·邶風·北門》。

?亦:《毛詩》無“亦”字。

?隱括:亦作“隱栝”,本義是用以矯正邪曲的器具,此指矯正、修正。

【譯文】

仁道有四種,磏仁為最下等。有圣仁,有智仁,有德仁,有磏仁。上能知道天道,并能順應天道而行事;下能知道地理,并能利用土地所出產的材物;中間能夠知道人事,并能使人民安居樂業,這是圣仁。上也能知道天道,并能順應天道而行事;下能知道地理,并能利用土地所出產的材物;中間能知道人事,并能使人民盡力發揮才智,這是智仁。為政寬松,能采納眾人的意見,百姓信任他,他的德行也因此達到了頂點,不被時俗所辱沒,這是德仁。為人廉潔正直,嫉惡亂世卻不出來治理,厭惡邪僻卻不出來匡正,即使居住在鄉間沒有做官,也像坐在污濁的爛泥和炭灰中一樣,詔命他入朝做官,就像讓他赴湯蹈火一樣,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會任使他們,不是應當吃的食物,不會吃,嫉惡亂世,把死看得很輕,以致不顧念兄弟,以禮法來衡量他,可算是不幸了,這是磏仁。傳文說:山峰太尖了就不會太高,河道太直了就不會太深,仁太清廉了,德行就不會太深厚,志氣要和天地相比擬,這人就不幸。這就是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鮑焦、袁旌目、申徒狄的行為,這些人所受到上天賦予的氣度,只能到達這種程度了,沒法改變他們,他們即使干枯死去,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詩經》說:“就這樣算了吧,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還能說什么呢!”磏仁雖然是仁中最下等的,但圣人并不廢棄它,這是因為在磏仁之中,也有匡正民心、矯正邪曲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肃省| 泸溪县| 通江县| 荣成市| 诸暨市| 北川| 吉林市| 高碑店市| 奉化市| 紫金县| 通渭县| 海盐县| 于田县| 漳州市| 阿荣旗| 大厂| 交城县| 法库县| 县级市| 东丰县| 柘荣县| 徐汇区| 吉水县| 潼关县| 西宁市| 阳原县| 阜平县| 富顺县| 石林| 嵊州市| 卫辉市| 神木县| 化州市| 涿鹿县| 吴桥县| 弋阳县| 武汉市| 榆中县| 汉沽区| 台湾省|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