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詩外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李輝譯注
- 616字
- 2024-06-05 15:06:47
第二十四章①
傳曰: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②;應對言語者,所以說耳也;好惡去就者③,所以說心也。故君子衣服中④,容貌得,則民之目悅矣;言語遜,應對給⑤,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悅矣。三者存乎身,雖不在位,謂之素行⑥。故中心存善,而日新之⑦,則獨居而樂,德充而形⑧。《詩》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注釋】
①本章并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說苑·修文》。
②說:通“悅”,愉悅。
③好惡去就:即“就好去惡”,與下文“就仁去不仁”義同。就,接近,靠近。
④中:適宜,得體。
⑤給(jǐ):口才敏捷,應對自如。
⑥素行:具有治國的道德品行卻不在位的人。
⑦日新:每日革新自我。《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⑧形:形現,表現。
【譯文】
傳文說:衣服得體、容貌適宜,是讓別人眼睛看著愉悅;對答敏捷、說話謙遜,是讓別人耳朵聽著愉悅;接近仁人、遠離不仁之人,是讓別人內心感到愉悅。所以君子衣服得體,容貌適宜,那么百姓眼睛看著就會愉悅;君子說話謙遜,對答敏捷,那么百姓耳朵聽著就會愉悅;君子接近仁人,遠離不仁之人,那么百姓內心就會感到愉悅。君子具備以上三種行為,即使不在統治者的位置上,也可以稱他為德行能夠治理國家的人。所以君子要內心保存著善,每天革新自我,那么即使獨居,也會自得其樂,仁德充滿內心,并且表現在言行之中。《詩經》說:“為什么居處在此,一定有它的原因。為什么長久地停留在此,一定有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