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詩外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李輝譯注
- 1789字
- 2024-06-05 15:06:46
第二十章①
傳曰:天地有合,則生氣有精矣②。陰陽消息,則變化有時矣。時得則治,時失則亂。故人生而不具者五: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施化③。三月微盷而后能見④,八月生齒而后能食,期年臏就而后能行⑤,三年?合而后能言⑥,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陰陽相反,陰以陽變,陽以陰變。故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齒⑦,十六而精化小通⑧。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十四而精化小通。是故陽以陰變,陰以陽變。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氣感動⑨,觸情縱欲,反施亂化,是以年壽亟夭而性不長也⑩。《詩》曰?:“乃如之人兮?,懷婚姻也。太無信也?,不知命也?。”賢者不然。精氣闐溢?,而后傷時不可過也。不見道端?,乃陳情欲,以歌道義?。《詩》曰?:“靜女其姝?,俟我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躊躇
。”“瞻彼日月,遙遙我思
。道之云遠,曷云能來!”急時之辭也。甚焉,故稱日月也
。
【注釋】
①本章并見《說苑·辨物》,又略見《大戴禮記·本命》《孔子家語·本命解》。
②氣:中國古代哲學概念,常指構成萬物的物質。精:指生成萬物的精氣、靈氣。
③施化:指生育。
④盷(tián):眼珠轉動。《大戴禮記·本命》盧辯注:“盷,精也,轉視貌。”
⑤期(jī)年:一周年。臏(bìn):膝蓋骨。
⑥?(shěng):嬰兒頭蓋骨未合縫的地方。
⑦齔(chèn):小孩換牙。
⑧精:指男女生殖之精。《周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小通:初通。
⑨感動:對異性心有所感而情欲萌動。
⑩亟(jí):急促。性:生命。
?《詩》曰:引詩見《詩經·鄘風·蝃蝀(dì dōng)》。《后漢書·楊賜傳》李注引《韓詩序》:“《蝃蝀》,刺奔女也。”
?兮:《毛詩》作“也”。
?太:《毛詩》作“大”。
?不知命:指不知道保養生命。陳喬樅《韓詩遺說考》:“毛傳云:‘不知命,不待命也。’《韓詩》以‘命’為‘壽命’之‘命’,指年壽而言,義與毛異。”
?闐(tián):充盈,充滿。《說苑·辨物》作“填”。
?道端:男女婚戀之道的端倪。
?道(dǎo)義:宣導內心的意志。道,引導,宣導。《說苑·辨物》無此二字。
?《詩》曰:前四句引自《詩經·邶風·靜女》,后四句引自《詩經·邶風·雄雉》。
?靜女:貞靜嫻雅之女。薛君《韓詩章句》:“靜,貞也。”姝:美好。
?俟(sì):等待。乎:《毛詩》作“于”。城隅(yú):城角。
愛:通“薆”,隱蔽,躲藏。而: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三引《韓詩》云:“愛如不見,搔首躊躇。”作“如”,與《外傳》及《毛詩》不同。
搔首:撓頭。躊躇(chóu chú):猶豫,徘徊。薛君《韓詩章句》:“躊躇,躑躅也。”《毛詩》作“踟躕”。
遙遙:憂思悠長的樣子。《毛詩》作“悠悠”。
甚焉,故稱日月也:王先謙《集疏》:“(日月)非所宜喻而取為喻,故以為急且甚之解爾,望君子之切也。”
【譯文】
傳文說:天地相合,生成萬物的氣就有了精氣。陰陽交替消長,就有了四時的變化。四時變化得當,就合理有序;四時變化失常,就秩序紊亂。所以,人生下來時不具備五種能力:眼睛看不見東西,不能吃東西,不能行走,不能說話,不能生育。生下來三個月后眼睛能微微轉動,然后才能看見東西;八個月后長了牙齒,然后才能吃東西;一歲后膝蓋骨長成,然后才能行走;三年后頭蓋骨合攏,然后才能說話;十六歲后精道通了,然后才能生育。陰陽可以互相反轉變化,陰因為陽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陽因為陰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男子八個月長牙,八歲換牙,十六歲精氣生育的能力稍稍通達。女子七個月長牙,七歲換牙,十四歲精氣生育的能力稍稍通達。因此男子因為女子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女子因為男子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品行不端的人在精氣生育能力剛具備時,就情欲萌動,觸發情欲后就放縱自我,違反禮俗和生理規律,與異性發生關系,因此年壽夭折,性命不長。《詩經》說:“就像這個人啊,一心想著結婚之事。用情又不專一誠信,不知道保養生命。”賢明的人不會這樣。他們要等到精氣旺盛充滿之后,才感傷男女結合的時機不能錯過。當他們看不到男女婚戀之道的端倪時,就陳說出壓抑的情欲,用歌聲來宣導內心的意志。《詩經》說:“嫻靜的女子多么美麗,在城墻角落里等候我來約會。為什么藏起來不出來相見,我只能撓撓頭,猶豫徘徊。”又說:“抬頭看看太陽、月亮,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我的思念之情十分悠長。你與我道路相距遙遠,什么時候能來和我相見!”這是對時間流逝感到焦急的言辭。感情十分強烈,故稱呼日月來感慨時間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