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考古學編年史
  • 王世民編著
  • 4575字
  • 2024-06-05 15:05:34

清代

17世紀后期 清初,顧炎武著《金石文字記》6卷、《石經(jīng)考》1卷,朱彝尊著《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6卷,更加注重金石文字的經(jīng)史考證,對清代金石文字的興盛有開拓之功。

1670年 康熙九年,馬骕撰《繹史》160卷成書。該書卷159《名物訓詁·器用》類,收錄商周銅器銘文53件,又有《禮器圖》收錄銅器圖形48件,均取自宋人著作《考古圖》和《博古圖》。

1741年 乾隆六年,畢沅著《關(guān)中金石記》8卷、《中州金石記》5卷成書。嘉慶二年(1797年)畢沅又與阮元合著《山左金石志》24卷。

1749年 乾隆十四年,梁詩正等奉敕編撰《西清古鑒》,十六年(1751年)編定,二十年(1755年)由內(nèi)府刊成,計40卷,著錄商周至唐代銅器1529件。后又有王杰等編撰《西清續(xù)鑒甲編》20卷,著錄銅器(包括璽?。?/span>975件;《西清續(xù)鑒乙編》20卷,著錄銅器900件。另有《寧壽鑒古》16卷,著錄銅器701件。四書合計著錄銅器(包括璽?。?/span>4105件,雖體例和鑒定不精,但對清代金石學的發(fā)展有推進作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西清古鑒》”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74頁)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翁方綱著《兩漢金石記》成書。

1796年 嘉慶元年,錢坫著《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4卷成書,收錄商周至唐青銅器49件。這是現(xiàn)存最早著錄一家藏器之書。(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74頁)

18世紀后期 程瑤田著《考工創(chuàng)物小記》。該書根據(jù)實物資料,結(jié)合《考工記》等有關(guān)文獻,考證古代車輿、鐘磬、戈戟等制度。(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82頁)

1802年 嘉慶七年,孫星衍、邢澍合撰《寰宇訪碑錄》12卷成書。該書著錄周秦至元代碑刻8000余種,按年代順序編排,每種注明書體、立石年月和所在地。這是清代最詳備的歷代石刻目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寰宇訪碑錄》”條)

1804年 嘉慶九年,阮元撰《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10卷成書。該書由其幕友朱為弼助編而成,收錄商周至漢晉銅器銘文550件,附釋文和考證,另附通論性文字《商周銅器說》《商周兵器說》。這是清代金文集錄中成書最早的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75頁)

1805年 嘉慶十年,錢大昕著《潛研堂金石文字目錄》8卷(收2000種)、《潛研堂金石文跋尾》6卷(收800余條)成書,所收資料中宋遼金元占半數(shù)以上,為前所未有,考證史籍又極精審,被當時學者譽為“古今金石學之冠”(王鳴盛語)(參看方詩銘等:《錢大昕》第146—17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805年 嘉慶十年,王昶撰《金石萃編》160卷成書。該書收錄上古至宋遼金碑刻1500余種,每種注明尺寸、所在地,并摹寫碑文,附載題跋和按語。收集資料豐富,遠及云南和西北。這是清代石刻文字匯編中成書最早、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金石萃編》”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78頁)

1810年 嘉慶十五年,徐松著《唐兩京城坊考》書稿5卷初步完成(1848年刊行)。該書根據(jù)豐富的文獻資料,考證復原唐代兩京城坊的平面位置,并繪制多幅平面示意圖,對唐代兩京的考古研究有重要價值。作者又曾在《西域水道記》中記載敦煌莫高窟、吉木薩爾唐北庭都護府址等情況。(《唐兩京城坊考》點校本,中華書局,1985年)

1821年或稍晚 道光初年(?)陜西眉縣禮村出土西周早期銅器大盂鼎,通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有銘文291字。這是西周時期銅器中著名的重器,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第101頁引吳大澂語,中華書局,2004年)

1824年 道光四年,李遇孫撰成《金石學錄》4卷,這是第一部金石學家傳記著作。

約1844年 道光末年,大豐簋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某地,連同方座高33.7厘米,有銘文78字。這是傳世西周銅器中的武王時器,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第3頁引陳介祺題記)

19世紀前期 吳式芬撰《攈古錄》20卷,為所藏商周至元代金石文字18000余種的目錄。又撰有《攈古錄金文》3卷9冊,集錄商周金文拓本1334器,編排上以類相從,每類按字數(shù)多少為序,并附釋文和諸家之說。吳氏于1856年去世,《攈古錄金文》由其子孫整理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捃古錄金文》”條)

約1850年 道光末年,陜西岐山縣某地出土西周晚期銅器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有銘文497字。這是現(xiàn)存西周銅器中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重器,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第292頁引陳介祺題記)

1864年 同治三年,李佐賢撰《古泉匯》64卷、續(xù)14卷、補遺2卷刊行,后又與鮑康合撰《續(xù)泉匯》14卷、補遺2卷。二書共收錄錢幣6000枚。這是金石學著作中收錄古錢資料最豐富的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古泉匯》”條)

1864年 俄國人Л. А.克魯波特金公爵來到黑龍江的呼倫貝爾地區(qū),調(diào)查根河左岸的“成吉思汗邊墻”(實為遼代邊墻),又發(fā)掘根河河口的“成吉思汗古城”——“杭庫拉特浩特”(即“弘吉拉城”)。(B. B.包諾索夫:《北滿考古學史》,見《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第1輯第182頁)

1873年 7月,英屬印度政府旁遮普邦文職人員和中亞問題專家道格拉斯·福賽思(Forsyth, Douglas)率領(lǐng)使團來新疆喀什噶爾等地訪問時,順便了解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城址狀況,并派人在和田附近盜掘,曾帶回佛像、金指環(huán)和東羅馬金幣等。這是新疆古代文物的第一次被劫運出境。(參看〔英〕彼得·霍普科克:《絲綢路上的外國魔鬼》第33—34頁)

1876—1877年 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Prejeyalsky, C.N.)來新疆羅布淖爾一帶考察時,曾考察多處長期廢棄或被沙漠掩沒的遺址。(參看〔英〕彼得·霍普科克:《絲綢路上的外國魔鬼》第35頁)

1879年 匈牙利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所長洛克齊(Lóczy, L.)參加考察隊至甘肅進行地質(zhì)考察期間,曾到敦煌千佛洞參觀。返回歐洲后,與斯坦因(Stein, M. A.)等述及敦煌石窟所見精美壁畫和塑像情況,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參看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第137頁,中華書局,1936年)

19世紀后期 陸增祥(卒于1882年)以畢生精力編撰《八瓊室金石補正》130卷,所收歷代石刻和其他器物銘文多達3500余種,年代下限截至遼金。內(nèi)容比《金石萃編》更加豐富和精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八瓊室金石補正》”條)

1882年 光緒八年,楊守敬編撰的《寰宇貞石圖》6卷出版。這是第一部用石印方法印制的石刻著作。

1884年 金石學家陳介祺在山東濰縣逝世。陳介祺畢生致力于金石資料的收藏與研究,精于鑒別,所藏銅器以西周銅器大豐簋、毛公鼎最為著名。所著《十鐘山房印舉》一書,著錄璽印達萬方以上。(《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陳介祺”條)

1886年 光緒十二年,徐同柏著《從古堂款識學》16卷,由上海同文書局出版。這是第一部用石印方法印制的金文著作。

1890年 英印政府軍官鮑爾(Bower, H.)在新疆庫車附近竊取一座佛寺遺址出土的貝葉形樺皮寫本殘片,經(jīng)任職于加爾各答政府的英國學者霍納(Hoernle, R.)考釋,判定為年代約當四、五世紀的梵文寫本,其中有《孔雀王經(jīng)》等。其后,法國人格林勒(Grenard, M.)、德萊因斯(Dutreuil de Rhins, J.-L.)在和田獲得年代約當二世紀的佉盧文《法句譬喻經(jīng)》殘片。又有俄國駐喀什領(lǐng)事彼得夫斯基(Petrovski, N. F.)等作過類似搜集。英印政府更依霍納的提議,命其駐克什米爾、拉達克和喀什等地的官員廣事收羅,所獲混入不少贗品。霍納氏對其所獲,有所著述。(參看賀昌群:《近年西北考古的成績》,見《賀昌群史學論著選》第104—106頁)

1893年 10月,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Hedin, Sven)由斯德哥爾摩出發(fā),取道俄國,來我國西北進行長時間的綜合考察。其間,于1894年初到達喀什,考察帕米爾地區(qū);1896年初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直達羅布淖爾;后又到西藏、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等地,1897年5月返回??疾焓斋@出版為Through Asia(《亞洲腹地》,1898年)。考察中測繪的550多幅地圖,為此后斯坦因等人的考察提供了方便。

1894年 方濬益以三十年之功編撰《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30卷,于本年編錄清稿,并未完成,后由其孫整理出版。書中收錄商周金文、陶文拓本1382器,考證翔實,是清代晚期金文方面的重要著作。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其書草稿本,經(jīng)容庚等人整理校訂,收錄拓本增益351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條)

1895年 8—12月,日本東京人類學會派遣鳥居龍藏來到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下的遼東半島,進行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路線是:從大連柳樹屯登陸,在金州進行準備后,經(jīng)旅順乘船到山東劉公島;復經(jīng)旅順、大連回金州;再去普蘭店、復州、熊岳城、蓋平、大石橋、海城等地。并以海城為中心,對岫巖、析木城進行調(diào)查。又沿大洋河上溯,經(jīng)龍王廟到鳳凰城,再到鴨綠江畔的九連城。又經(jīng)安東、鳳凰城、大孤山、貔子窩,最后回到金州。沿途采集許多史前時代和歷史時代的遺物。后出版調(diào)查報告《滿蒙其他の思ひ出》。(見《鳥居龍藏全集》第12卷,朝日新聞社,1975年)

1896年 1—2月,斯文·赫定由新疆喀什到和田后,沿克里雅河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調(diào)查丹丹烏里克遺址,采集包括寫本文書在內(nèi)的大批古代文物。又調(diào)查喀拉當格遺址,測量了被流沙掩埋的房屋和其他建筑。(斯文·赫定:《我的探險生涯》,蘭州古籍書店影印中譯本,1990年)

1896年 日本侵略者占領(lǐng)我國臺灣省后,日人栗野傳之丞在臺北市北郊芝山巖采集石器。這是臺灣地區(qū)考古的開端。(據(jù)張光直:《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diào)查報告》第1—2頁,臺北史語所,1977年)

1897年 日本東京大學人類學教授坪井正五郎偕鳥居龍藏前往被日本侵略者占領(lǐng)的我國臺灣省,進行人類學和考古學調(diào)查,在東海岸發(fā)現(xiàn)古代石器。又曾調(diào)查早些時候其他日本學者在臺北發(fā)現(xiàn)的圓山貝丘遺址,采集到石斧、石環(huán)、陶器和紡輪等。后鳥居龍藏發(fā)表《關(guān)于臺灣有史以前的遺跡》和《關(guān)于圓山貝冢的通信》。(見《鳥居龍藏全集》第11卷)

1898年 俄國圣彼得堡皇家科學院派遣克里門茲(Klementz,D.)率領(lǐng)考察隊潛入新疆吐魯番一帶活動,曾對高昌古城的佛寺遺址進行盜掘,竊取為數(shù)頗多的漢文、梵文和其他文字的古代寫本,以及佛教壁畫等。這是第一個以考古為目的在我國西北地區(qū)活動的外國考察隊。翌年出版《圣彼得堡皇家科學院關(guān)于1898年吐魯番考察的報告》,其中第一章為《吐魯番及其古物》。正是這批古物,在當年召開的第十二屆國際東方學大會上,引起西方學者對吐魯番的廣泛關(guān)注。后于1903年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東方學大會成立“中亞遠東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國際學會”(總部設(shè)彼得堡)。(參看賀昌群:《近年西北考古的成績》,見《賀昌群史學論著選》第106頁)

1899年 6月,斯文·赫定由斯德哥爾摩出發(fā),再次來我國西北進行綜合考察,于8月中旬到達新疆喀什,沿塔里木河東進。1900—1901年在羅布淖爾西岸北部地區(qū),調(diào)查一處面積較大的古代遺址(后斯坦因?qū)⑵渚幪枮長A),攫取許多文書資料和古錢。殘紙上的紀年,最早屬東漢,最晚屬東晉初。后來從文書材料中發(fā)現(xiàn)有“樓蘭”字樣,于是判定該遺址為古樓蘭城址。1902年6月斯文·赫定回到斯德哥爾摩??疾焓斋@出版為Scientific Results of a Journey in Central-Asia, 1899-1902(《1899—1902年中亞考察科學成果》)。(參看楊建新、馬曼麗:《外國考察家在我國西北》第17—21、23—26頁)

1899年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引起京津一帶金石學家王懿榮、王襄的注意,開始被收藏研究。這是中國近代學術(shù)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前兆。(參看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2—3頁,中華書局,2004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景泰县| 克山县| 枣阳市| 陆河县| 扎兰屯市| 环江| 休宁县| 庆元县| 阿勒泰市| 姚安县| 长丰县| 汨罗市| 梓潼县| 渑池县| 连城县| 普格县| 灵川县| 会东县| 克拉玛依市| 衡水市| 兴海县| 徐闻县| 宁城县| 吴堡县| 广平县| 中山市| 德庆县| 大埔区| 澳门| 偏关县| 确山县| 曲靖市| 鄂尔多斯市| 石泉县| 莱芜市| 瑞昌市| 东乌珠穆沁旗| 睢宁县| 驻马店市|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