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
5月 執教于印度加爾各答的匈牙利猶太血統學者斯坦因(Stein, M. A.,1904年加入英國籍),根據英國殖民政府批準的中亞考察計劃,由克什米爾出發,越過帕米爾,于12月來到新疆喀什,開始其第一次考察活動。翌年5月結束考察,返回喀什。考察收獲出版為Ancient Khotan(《古代和田》)二卷(1907年)。
6月 22日(陰歷五月廿六日),居住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清理第16號窟中堆積的流沙時發現一處被封堵的洞窟,其中堆滿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珍貴文物。這處洞窟,一般稱之為“藏經洞”。隨后,敦煌知縣汪宗瀚曾索取一些遺書,任職甘肅學臺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也獲得多件。葉昌熾曾建議將這批文物全部運到省城蘭州保存,甘肅當局未能采納,但于1904年下令敦煌縣衙清點,責成王道士就地封存。(參看劉詩平、孟憲實:《敦煌百年:一個民族的心靈歷程》第6—22頁,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月 斯坦因在和田縣西的約特干遺址作短時間考察之后,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發掘丹丹烏里克佛寺遺址。兩周之內,清理十多座建筑基址,考察其布局情況。重要發現有用婆羅謎字母書寫的古和闐語佛經、有關蠶種西傳傳說等內容的木板畫,又有漢文文書、梵文佛經和開元天寶銅錢等。遺址的年代被判定為公元3—8世紀。隨后,又到安得悅遺址考察,發掘一座城堡中的佛寺,發現唐開元七年(719年)漢文碑刻及藏文佛經等。(參看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第39—50、75頁)
本年 章太炎在手校《訄書》新增篇章《哀清史》附載的《中國通史略例》中講到:“今日治史,不專賴域中典籍,凡皇古異聞,種界實跡,見于洪積石層,足以補舊史所不逮者。”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論及西方考古學思想,強調“遠古洪積石層”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的密切關系。(參看俞旦初:《二十世紀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學思想在中國的介紹和影響》,《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