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水滸傳》的歷史原型

(1)《水滸傳》的本事

《水滸傳》改編自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事件,后世史料對此事件的記載成為《水滸傳》成書的基礎。這些史料中既有宋人私纂的筆記,也有元人官修的《宋史》。前者代表有南宋王偁的《東都事略》、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和李埴的《皇宋十朝綱要》等。

南宋王偁《東都事略》:

(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楚州?;茨媳I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卷十一《徽宗紀》)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陷溫、臺、婺、處、杭、秀等州,東南震動。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余萬往討之。(卷五十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

南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

(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span>(宣和三年)六月己亥,姚平仲破賊金像等三十余洞。辛丑,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苑洞,姚平仲破賊石峽口。(卷十八)

元代脫脫等所編《宋史》: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span>(卷三百五十一《侯蒙傳》)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余,載擄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卷三百五十三《張叔夜傳》)

(2)小說創作與史料記載的差異

據上述史料可知,早期史書對宋江造反一事的記載與今日讀者所見之《水滸傳》頗有差異。首先,史料中可見姓名者多為宋江一人,至于“三十六人”等只見數字不見名號。其次,史料記載宋江造反流竄多地,未有固定據點,與《水滸傳》中眾好漢齊聚梁山泊也不相同。再次,史料中記載的宋江事跡十分簡略,多寫其受降征討方臘之事,而《水滸傳》則將宋江起義、招安與為朝廷征戰等事跡詳細寫盡,雖據版本的不同有繁簡之別,但總體上比史料更加詳細。

史書與小說關系密切。明代王圻《稗史匯編·引》云:“正史具美丑、存勸戒,備矣。間有格于諱忌、隘于聽睹,而正史所不能盡者,則山林藪澤之士復搜綴遺文,別成一家言,而目之曰小說,又所以羽翼正史者也,著述家寧能廢之?”小說常常承擔著“羽翼正史”的補史的功能。

史料記載與《水滸傳》之間的差異證明,一方面歷史中的宋江起義事件為《水滸傳》的成書提供了母題,另一方面史料記載對《水滸傳》最終的成書影響有限。這就意味著《水滸傳》中的主要情節,多不見于史書記載,那么其真實性就必然遭到質疑。

九紋龍史進

清代張琳繪。史進在梁山一百零八好漢中排第二十三位,上應天微星,因肩臂胸膛刺有九條龍,故稱“九紋龍”。

為了解決這一疑惑,金圣嘆曾就《水滸傳》的“史書”屬性有過論述。他在第一回回前批中評點道:“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記事,今稗史所記何事?殆記一百八人之事也。記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謂之史也何居?從來庶人之議皆史也?!苯鹗@直接提出“寓言稗史亦史”,并借孔子“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之說,提出“庶人之議皆史”的觀點。同時他還從《水滸傳》的創作出發,指出《水滸傳》“一部書一百單八人,而為頭先敘史進,作者蓋自許其書,進于史矣。九紋龍之號,亦作者自贊其書也”,點明作者“作史筆法”與“進于史”之本心。

(3)小說創作的自由:“削高補低都由我”

史料文獻難以為《水滸傳》提供足夠的文本借鑒,這一“缺陷”卻給了后世創作者廣闊的創作空間。從小說創作的視角來看,史料對宋江起義的記載,可供使用的素材十分有限,甚至不同史料間還有相互抵牾之處。沒有了史料的束縛,《水滸傳》的創作空間變得十分廣闊,可以更多摻入創作者的個人意圖。金圣嘆以“因文生事”概括《水滸傳》的創作過程,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提出:

某嘗道《水滸》勝似《史記》,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卻不是亂說。其實《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與《史記》相比,《水滸傳》并非“先有事生成”,需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而是只需要“順著筆性”,在寫作上擁有極大的自由度,“削高補低都由我”。

創作空間的廣闊與寫作上的自由,讓《水滸傳》的文本展現出極強的包容性,尤其在對其他史料與歷史事件的融合上,《水滸傳》可謂海納百川。首先在人物的塑造上,史料文獻僅記載三十六人之數目,不見其名號,而《水滸傳》中卻有一百零八位好漢,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小說中還分別為其立傳,可稱為《水滸傳》的重要創作。這一百零八位好漢當然不是全部由《水滸傳》原創,許多人物都借鑒于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

例如,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五的大刀關勝,號稱關羽后人,擅使一把青龍偃月刀,原為蒲東巡檢并領兵征剿宋江,后被設計引入埋伏歸順梁山,在跟隨宋江南征北戰并投降朝廷后,得封武節將軍、大名府正兵馬總管,最終因酒醉失足落馬身亡。大刀關勝有著同名的人物原型,他也是宋代人,《金史》中有著錄:

宋宣和末……是時,山東盜賊滿野,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與,忿忿而去。撻懶攻濟南。有關勝者,濟南驍將也,屢出城拒戰,豫遂殺關勝出降。(卷七十七《劉豫傳》)

根據史料可知,歷史上的關勝同樣驍勇善戰,擅用的武器也是一把大刀,與《水滸傳》中的關勝有眾多吻合之處。不過考其生平,歷史上的關勝的主要事跡,史書僅錄其抗金一事。關勝在知府劉豫被金人收買的情況下,守衛濟南,最終被劉豫殺害,是個抗擊外敵入侵的英雄。

劉興我本《水滸傳》“關勝領兵去攻梁山”

關勝雖然上山很遲,也沒有特別大的功勞,但他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五,還是五虎將之首,大概因為他是關羽的后代,有祖先的光環籠罩。

那關勝是否是關羽后裔呢?關勝是關羽后裔的說法,追根溯源可至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贊》?!端谓潯肥驱忛_根據南宋宮廷畫家李嵩所繪的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畫像及民間街談巷語所寫的贊,從中可以窺見水滸故事早期的人物設定。其中“大刀關勝”贊曰:“大刀關勝,豈云長孫?云長義勇,汝其后昆?!饼忛_此處的說法實際上也是基于人物姓名與綽號的字面猜測,這證明當時并沒有這種說法。余嘉錫先生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中也說:“其實皆出臆造,無足深論?!钡忛_的說法卻在水滸故事流傳的過程中逐漸被坐實,并成為關勝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

《水滸傳》為了增加關勝是關羽后代說法的可信度,從多個方面對關勝的形象進行了塑造。首先從外貌長相來看,《水滸傳》中寫關勝“堂堂八尺五六身軀,細細三柳髭須,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面如重棗,唇若涂朱”。無論是在高大的身材特征,還是眉目面色的描繪上,都參照了《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諸多學者考證后認為,關勝的形象實際上也參照了宋代的另一位名將魏勝。《宋史·魏勝傳》載:

勝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東魏勝”,金人望見即退走。勝為旗十數,書其姓名,密付諸將,遇鏖戰即揭之。金兵悉避走?!瓌偈副M,救不至,猶依土阜為陣,謂士卒曰:“我當死此,得脫者歸報天子?!蹦肆畈阶渚忧?,騎為殿,至淮陰東十八里,中矢,墜馬死,年四十五。

魏勝同樣也善用大刀,是南宋抗擊金人的名將,勇猛忠毅。最重要的是魏勝死于中矢墜馬,而《水滸傳》中關勝死于酒醉落馬,二者有一定的相似度。當然,除了外在描寫之外,《水滸傳》對關勝形象的塑造還通過各種故事情節的設置,體現出關勝與關羽在人物品行上的相似。金圣嘆稱贊《水滸傳》對關勝的描寫:

寫大刀處處摹出云長變相,可謂儒雅之甚,豁達之甚,忠誠之甚,英靈之甚。一百八人中,別有絕群超倫之格,又不得以讀他傳之眼讀之。(第六十三回總批)

金圣嘆認為《水滸傳》中的關勝是“上上人物”。綜上可見,《水滸傳》在正史材料記載的基礎之上,融合相似史料與民間故事,對關勝這一好漢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塑造。

通過解碼《水滸傳》中的歷史,可以看到史料在水滸故事與《水滸傳》的形成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整個水滸故事宋江造反起義的母題原型,還是《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好漢形象的塑造,我們都能從中看到創作者對于結合史料的重視。但客觀上史料記載的匱乏,決定了《水滸傳》不能沿襲《三國演義》那種演義史書的寫法,無法追逐更多的歷史真實。也正因此,沒有了史料束縛的《水滸傳》好似掙脫了枷鎖,在史料與虛構之間有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在文學性上反而更勝一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图片| 东兰县| 手机| 防城港市| 山西省| 乐山市| 扬州市| 璧山县| 沂水县| 伽师县| 体育| 建阳市| 城口县| 武冈市| 册亨县| 宜兴市| 西乌珠穆沁旗| 乐平市| 天祝| 林口县| 陆丰市| 彭水| 游戏| 武安市| 涿鹿县| 台北市| 沙坪坝区| 连山| 碌曲县| 齐河县| 探索| 怀宁县| 西吉县| 蓬安县| 秀山| 舟曲县| 霍山县| 和静县| 康平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