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梵書
確實,在太初,這個世界唯有自我。他的形狀似人。他觀察四周,發現除了自己,別無一物。他首先說出:“這是我。”從此,有了“我”這個名稱。因此,直到今天,一旦有人詢問,便先說“我是”,然后說別的名字。
在所有這一切出現之前(pūrva),他已經焚毀(u?)一切罪惡。因此,他成為原人(Puru?a)。確實,任何人知道這樣,他就能焚燒想要優先于他的人。(1)
他懼怕。因此,一個人孤獨時,會懼怕。然而,他又思忖道:“除我之外,空無一物,我有什么可懼怕的?”于是,他的懼怕消失,因為沒有什么可懼怕者。確實,有了第二者,才會出現懼怕。(2)
但是,他不快樂。因此,一個人孤獨時,不快樂。他希望有第二者。于是,他變成像一對男女擁抱那樣。他將自己一分(pat)為二,從而出現丈夫(pati)和妻子(patnī)。因此,正像耶若伏吉耶所說,自己如同木片的一半。這樣,妻子占滿空間。他與她交合,由此產生人類。(3)
注:耶若伏吉耶(Yāj?avalkya)是一位著名的仙人。
她思忖道:“他自己生下我,怎么能又與我交合?讓我躲藏起來吧!”她變成母牛,而他變成公牛,仍與她交合,由此產生群牛。她變成母馬,而他變成公馬。她變成母驢,而他變成公驢。他仍與她交合,由此產生單蹄獸。她變成母山羊,而他變成公山羊。她變成母綿羊,而他變成公綿羊。他仍與她交合,由此產生山羊和綿羊。這樣,他創造了包括螞蟻在內的一切成雙作對者。(4)
他知道:“確實,我是創造,因為我創造了這一切。”任何人知道這樣,他就會處于這種創造中。(5)
注:“處于這種創造中”,可以理解為成為創造者。
然后,就像這樣摩擦,他用雙手從嘴中,如同從子宮中,創造出火。這樣,這兩者的內部都沒有毛,因為子宮內部沒有毛。
注:這里是模仿鉆木取火,即用雙手摩擦,如同用兩根木棍摩擦;從嘴中創造出火,如同用嘴吹旺摩擦產生的微火。“這兩者的內部”指手心和嘴中。鉆木取火也隱喻交媾,因此,這里提及子宮。
人們說:“祭祀這位神!祭祀那位神!”其實,每一位神都是他的創造,因為他就是所有這些神。
還有,從精液中,他創造出世上一切濕潤之物。這一切也就是蘇摩汁。或者,這世上一切就是食物和吃食物者。食物是蘇摩汁,吃食物者是火。
這是梵的至高創造。他創造了優秀的眾天神。他作為有死者,創造了那些不死者。因此,這是至高創造。任何人知道這樣,他就會處于這種至高創造中。(6)
注:這里的“他”指“自我”,但在具體描述中,又暗指婆羅門,參閱下面第11節。
那時,世上一切缺少區分,于是以名和色加以區分,說道:“這個有這個名,有這種色。”因此,直到今天,世上仍沿用名和色加以區分,說道:“這個有這個名,有這種色。”
注:“名”(nāma)指名稱。“色”(rūpa)指形態。
他進入一切,乃至指甲尖,就像剃刀藏在刀鞘中,火藏在火盆中。人們看不見他,因為呼吸的氣息,說話的語言,觀看的眼睛,聽取的耳朵,思考的思想,這些只是他的種種行為的名稱,并不是完整的他。如果一一沉思這些,并不能知道他,因為只具備其中之一,并不是完整的他。
確實,應該沉思自我,因為所有這些都在自我中合一。自我是這一切的蹤跡,依靠他而知道這一切,正像人們依據足跡追蹤。任何人知道這樣,他就會獲得名聲和贊頌。(7)
這自我是至高的內在者,比兒子可愛,比財富可愛,比任何一切可愛。如果有人說其他東西比自我可愛,別人就會告訴他說他將失去可愛者,結果也會這樣。
確實,應該崇拜自我為可愛者。任何人崇拜自我為可愛者,他就不會失去可愛者。(8)
人們說:“人們認為依靠梵的知識,就能成為一切。那么,這個梵是什么,知道它就能成為一切?”(9)
確實,在太初,這個世界唯有梵。它只知道自己:“我是梵。”因此,它成為這一切。眾天神中,凡覺悟者,便成為它。眾仙人也是如此。人類也是如此。確實,仙人瓦摩提婆看到它,進入它,說道:“我是摩奴,我是太陽!”因此,直到今天,任何人知道這樣,說道:“我是梵。”他也就成為這一切。甚至眾天神也不能阻止他變成這樣,因為他已變成他們的自我。
注:摩奴(Manu)是人類始祖。
如果有人崇拜其他的神,心想:“他是這一位,我是另一位。”那么,他不是知者。人對于眾天神,就像牲畜對于人。正像眾多牲畜供養人,人人供養眾天神。即使一頭牲畜被奪走,人就會不愉快,何況眾多牲畜?因此,人若知道這樣,眾天神就會不愉快。(10)
注:“崇拜其他的神”,意謂不崇拜自我。“他是這一位,我是另一位”,意謂他是梵,而我不是,即不認為梵是自我。這樣,他就不是知者。“人若知道這樣,眾天神就會不愉快”,意謂人若崇拜自我,就不會崇拜和祭供眾天神,眾天神就會不愉快。
確實,在太初,這個世界唯有梵。它是唯一者。作為唯一者,它不顯現。它創造出優秀的形態剎帝利性。剎帝利性是諸如因陀羅、伐樓那、月神、樓陀羅、雨神、閻摩、死神和自在天這些天神的天神性。沒有比剎帝利更高者。因此,在王祭中,婆羅門坐在剎帝利之下。榮譽歸于剎帝利性。
然而,剎帝利性的子宮是梵。因此,即使國王處在最高地位,最終還是依附自己的子宮梵。他傷害梵,也就是傷害自己的子宮,猶如傷害比自己優秀者,就有罪。(11)
注:這里,將梵(Brahman)與婆羅門(Brāhma?a)相聯系。梵在吠陀文獻中也指稱婆羅門。印度古代種姓制度形成于吠陀時代后期。四種主要種姓的排列次序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祭司,掌管宗教。剎帝利是武士,掌管王權。吠舍是平民,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首陀羅是低級種姓,從事各種勞役,充當前三種種姓的奴仆。
確實,它不顯現。它創造出吠舍性。他們是稱為群神的那些天神,諸如眾婆藪神、眾樓陀羅神、眾太陽神、眾毗奢神和眾摩錄多神。(12)
確實,它不顯現。它創造出首陀羅性的普善神。普善神(Pū-?an)就是這大地,因為大地養育(pu?)所有這一切。(13)
注:以上按照人間的種姓制度,也將天神分出等級。
確實,它不顯現。它創造出優秀的形態正法。正法是剎帝利性中的剎帝利性。因此,沒有比正法更高者。弱者可以依靠正法抗衡強者,就像人們依靠國王。
確實,正法就是真理。因此,人們說他說正法,也就是說他說真理;說他說真理,也就是說他說正法。確實,這兩者是一回事。(14)
這樣,有梵、剎帝利性、吠舍性和首陀羅性。梵在眾天神中成為火神,在人類中成為婆羅門。依靠剎帝利性,成為剎帝利。依靠吠舍性,成為吠舍。依靠首陀羅性,成為首陀羅。因此,人們向往眾天神中的火神世界,人類中的婆羅門世界,因為梵依靠這兩種形態。
如果一個人沒有看到自己的世界,而離開這個世界,那么,這個未知者對他毫無用處,猶如未經誦讀的吠陀,或未經舉行的儀式。如果一個人不知道這樣,即使積下大量功德,最終也會消失。因此,應該崇拜自我為世界。確實,任何人崇拜自我為世界,他的功德就不會消失,因為從這自我中,他能創造出愿望的一切。(15)
注:“這個未知者”指自我。
這自我確實是一切眾生的世界。他供奉,他祭祀,由此,他成為眾天神的世界。他誦讀,由此,他成為眾仙人的世界。他祭供祖先,渴望生育后代,由此,他成為祖先的世界。他供給人們吃住,由此,他成為人類的世界。他供給牲畜草和水,由此,他成為牲畜的世界。他讓鳥獸乃至螞蟻生活在他家中,由此,他成為它們的世界。任何人知道這樣,那么,就像他希望自己的世界不受傷害,一切眾生希望他不受傷害。確實,人們知道這個,并進行考察思索。(16)
確實,在太初,這個世界唯有自我。他是唯一者。他心生愿望:“我應該有妻子,然后我可以生育后代。我應該有財富,然后我可以舉行祭祀。”確實,愿望就是這些。凡懷有愿望者,所得不會超過這些。因此,直到今天,單身者懷有這樣的愿望:“我應該有妻子,然后我可以生育后代。我應該有財富,然后我可以舉行祭祀。”只要其中有一項沒有達到,他就會認為不完整。
然而,他的完整性在于:思想是他的自我。語言是他的妻子。生命氣息是他的后代。眼睛是他的人間財富,因為他用眼睛看見它。耳朵是他的神圣財富,因為他用耳朵聽見它。身體是他的祭祀,因為他用身體舉行祭祀。這樣,祭祀有五重性,牲畜有五重性,人有五重性,所有一切有五重性。任何人知道這樣,他就會獲得所有這一切。(17)
注:“神圣財富”指吠陀經典。“五重性”難以確指。《泰帝利耶奧義書》1.7中也提到各種五重性,并有具體所指,可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