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梵書
生主的后裔有兩類:天神和阿修羅。天神相對年輕,阿修羅相對年長。他們?yōu)檫@些世界而爭斗。眾天神說道:“讓我們在祭祀中用歌唱制服阿修羅。”(1)
注:“歌唱”指歌唱《娑摩吠陀》贊歌。
他們對語言說:“請你為我們歌唱!”語言說道:“好吧!”便為他們歌唱。它將語言中的享受唱給眾天神,而將美妙可愛的說話留給自己。眾阿修羅明白:“依靠這位歌者,他們將制服我們。”于是,他們沖上前去,用罪惡刺穿它。這罪惡就是說話失當。這就是罪惡。(2)
然后,他們對氣息說:“請你為我們歌唱!”氣息說道:“好吧!”便為他們歌唱。它將氣息中的享受唱給眾天神,而將美妙可愛的嗅聞留給自己。眾阿修羅明白:“依靠這位歌者,他們將制服我們。”于是,他們沖上前去,用罪惡刺穿它。這罪惡就是嗅聞失當。這就是罪惡。(4)
然后,他們對眼睛說:“請你為我們歌唱!”眼睛說道:“好吧!”便為他們歌唱。它將眼睛中的享受唱給眾天神,而將美妙可愛的觀看留給自己。眾阿修羅明白:“依靠這位歌者,他們將制服我們。”于是,他們沖上前去,用罪惡刺穿它。這罪惡就是觀看失當。這就是罪惡。(4)
然后,他們對耳朵說:“請你為我們歌唱!”耳朵說道:“好吧!”便為他們歌唱。它將耳朵中的享受唱給眾天神,而將美妙可愛的聽取留給自己。眾阿修羅明白:“依靠這位歌者,他們將制服我們。”于是,他們沖上前去,用罪惡刺穿它。這罪惡就是聽取失當。這就是罪惡。(5)
然后,他們對思想說:“請你為我們歌唱!”思想說道:“好吧!”便為他們歌唱。它將思想中的享受唱給眾天神,而將美妙可愛的思考留給自己。眾阿修羅明白:“依靠這位歌者,他們將制服我們。”于是,他們沖上前去,用罪惡刺穿它。這罪惡就是思考失當。這就是罪惡。(6)
然后,他們對口中氣息說:“請你為我們歌唱!”口中氣息說道:“好吧!”便為他們歌唱。眾阿修羅明白:“依靠這位歌者,他們將制服我們。”于是,他們沖上前去,想要用罪惡刺穿它。然而,正像土塊打擊石頭,遭到粉碎,他們在所有方向遭到粉碎而毀滅。這樣,眾天神得勝,眾阿修羅敗北。任何人知道這樣,他本人就會獲勝,而他的仇敵就會敗北。(7)
注:以上這種復沓式表達,在奧義書中經(jīng)常運用,體現(xiàn)奧義書文體的口語特征。
他們說道:“這一位如此支持我們,他在哪里?”“他在口中(ayam āsye)。”他就是阿亞希耶·安吉羅娑(Ayāsya ā?girasa),因為他是肢體(a?ga)的本質(zhì)(rasa)。(8)
注:阿亞希耶·安吉羅娑是一位仙人。這里,“口中氣息”被說成是這位仙人名字的詞源。
這位神名為杜爾(Dūr),因為他遠離(dūram)死亡。任何人知道這樣,死亡就會遠離他。(9)
注:“這位神”指口中氣息。
確實,這位神粉碎了眾天神的罪惡,也就是粉碎了死亡。他將罪惡驅(qū)趕到四面八方的盡頭,安置在那里。因此,不要前往邊陲,前往異族,以免遭遇罪惡和死亡。(10)
注:從后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這里所說的“眾天神”指語言、氣息、眼睛、耳朵和思想。
確實,這位神粉碎了眾天神的罪惡,也就是粉碎了死亡。然后,他帶他們超越死亡。(11)
首先,他帶語言超越。一旦語言擺脫死亡,便成為火。火超越死亡后,燃燒。(12)
然后,他帶氣息超越。一旦氣息擺脫死亡,便成為風。風超越死亡后,吹拂。(13)
然后,他帶眼睛超越。一旦眼睛擺脫死亡,便成為太陽。太陽超越死亡后,發(fā)光。(14)
然后,他帶耳朵超越。一旦耳朵擺脫死亡,便成為方位。方位同樣也超越死亡。(15)
然后,他帶思想超越。一旦思想擺脫死亡,便成為月亮。月亮超越死亡后,閃耀。確實,任何人知道這樣,這位神就會帶他超越死亡。(16)
然后,他將食物唱給自己。因為他吃任何可吃的食物,而立足于這個世界。(17)
眾天神說道:“你已將所有一切食物唱給自己。讓我們也分享這些食物吧!”“那么,你們都來到我身邊吧!”“好吧!”于是,他們圍坐在他身邊。因此,凡由他吃下的食物,也都滿足眾天神。
任何人知道這樣,自己人都會前來依附他。他會成為自己人的供養(yǎng)者,首領(lǐng),最高領(lǐng)導,成為吃食物者,君主。他是知道這樣的人,因此,如果在自己人中,有人想與他對抗,那么,這個對抗者肯定不能供養(yǎng)依附者。然而,如果追隨他,那么,這個追隨者想要供養(yǎng)依附者,也能供養(yǎng)依附者。(18)
他就是阿亞希耶·安吉羅娑,因為他是肢體的本質(zhì),或者說,生命氣息是肢體的本質(zhì)。因此,生命氣息無論離開哪個肢體,那個肢體就會枯萎,因為它確實是肢體的本質(zhì)。(19)
他就是毗訶波提(B?haspati)。毗訶提(B?hatī)是語言。他是它的主人(pati)。因此,他是毗訶波提。(20)
注:毗訶波提是天國祭司。毗訶提(B?hatī)是一種吠陀詩律。毗訶波提也可意譯為語主。
他就是波羅訶摩那波提(Brahma?aspati)。梵(brahman)是語言。他是它的主人(pati)。因此,他是波羅訶摩那波提。(21)
注:“梵”(brahman)在奧義書中通常指稱至高存在或至高自我,即宇宙自我,但也用于指稱吠陀和婆羅門。在這里是指吠陀,尤其是《夜柔吠陀》祈禱詩文。因此,婆羅訶摩那波提也可意譯為祈禱主。一般認為他就是毗訶波提。
他就是娑摩(sāman)。娑摩是語言。它是sā和ama。這說明娑摩的娑摩性。或者,它既等同(sama)于蠓蟲,等同于蚊子,也等同于大象和三界,等同于所有這一切,因此,稱為娑摩。任何人知道娑摩是這樣,他就會與娑摩結(jié)合,與娑摩生活在同一世界。(22)
注:娑摩指《娑摩吠陀》贊歌。Sā是陰性代詞,指語言(vāc,陰性),ama指生命氣息(prā?a,陽性)。
他也就是歌唱(udgītha)。生命氣息是ud,因為所有這一切由生命氣息維持。語言是gīthā(歌曲)。它是ud和gīthā(歌曲),因此,稱為歌唱。(23)
注:ud是動詞或名詞前綴,含有向上或上方等意義。
對此,吉基達那后裔梵授在喝酒王時,說道:“如果阿亞希耶·安吉羅娑不是用這種方式,而是用別種方式歌唱,那么,酒王可以讓我的頭落地,因為他肯定用語言和生命氣息歌唱。”(24)
注:“酒王”指祭神的蘇摩汁。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財富,他就會擁有財富。確實,娑摩的財富(sva)是音調(diào)(svara)。因此,擔任祭官的祭司希望自己的音調(diào)豐富,這樣,他可以依靠豐富的音調(diào)行使祭官職責。同樣,人們在祭祀中希望見到音調(diào)豐富的祭官,這樣,他們就能擁有財富。任何人知道這是娑摩的財富,他就會擁有財富。(25)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優(yōu)美音色(suvar?a),他就會擁有金子(suvar?a)。確實,音調(diào)是金子。任何人知道娑摩的這種優(yōu)美音色,他就會擁有金子。(26)
注:suvar?a可以讀為金子,也可以讀為優(yōu)美音色(su-var?a)。
任何人知道娑摩的根基,他就會有根基。確實,娑摩的根基是語言,因為生命氣息立足于語言而歌唱。但有些人認為根基是食物。(27)
下面關(guān)于凈化的祈禱。確實,助理歌者祭司歌唱引子贊歌。而在他歌唱時,祭祀者應(yīng)該低誦:
將我從不存在帶往存在!
將我從黑暗帶往光明!
將我從死亡帶往永生!
他說:“將我從不存在帶往存在!”這里,不存在指死亡,存在指永生。這樣,說“將我從不存在帶往存在!”也就是說“讓我獲得永生!”
他說:“將我從黑暗帶往光明!”這里,黑暗指死亡,光明指永生。這樣,說“將我從黑暗帶往光明!”也就是說“讓我獲得永生!”
他說:“將我從死亡帶往永生!”這里,意義直白而不隱含。
然后,祭司可以歌唱其他贊歌,為自己求取食物。在歌唱這些贊歌時,他可以選擇自己愿望中的恩惠。歌者祭司知道這樣,他就能通過歌唱為自己或為祭祀者實現(xiàn)任何愿望。確實,這就是征服世界。任何人知道娑摩是這樣,他就不會擔心失去世界。(28)
注:在婆羅門教的重大祭祀儀式中,有四位祭官:誦者祭司、歌者祭司、行祭者祭司和監(jiān)督者祭司。歌者祭司的職責是歌唱《娑摩吠陀》贊歌。贊歌分成幾部分,引子贊歌是其中之一。參閱《歌者奧義書》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