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梵書
“此刻,這個自我變得衰弱,仿佛昏迷。那些氣息聚集在他周圍。他收回那些光,進入心中。眼中的那個原人轉身離去,他已不能感知形態。(1)
“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觀看。’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嗅聞。’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品嘗。’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說話。’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聽取。’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思考。’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接觸。’人們說:‘他正在變成一,他不認知。’他的心尖變得明亮。憑借那種光亮,這個自我離去,通過眼睛、頭頂或身體其他部分。他離去,生命也跟隨他離去。生命離去,一切氣息也跟隨生命離去。他與意識結合。一切有意識者跟隨他離去。他的知識、業行和以前的智慧都附隨他。(2)
注:這里描述人去世時的情狀。“他正在變成一”,可理解為與自我合一。
“猶如毛蟲爬到一片草葉的盡頭,為了走下一步,將自己緊縮成一團,同樣,這個自我擺脫這個身體,驅除無知,為了走下一步,將自己緊縮成一團。(3)
“猶如刺繡女取來織物,繡出更新更美的圖案,同樣,這個自我擺脫這個身體,驅除無知,獲取更新更美的形象:或為祖先,或為健達縛,或為天神,或為生主,或為梵,或為其他眾生的形象。(4)
注:這里描述人死后轉生。
“這個自我就是梵,由意識構成,由思想構成,由氣息構成,由視覺構成,由聽覺構成,由地構成,由水構成,由風構成,由空構成,由光構成,由無光構成,由欲構成,由無欲構成,由怒構成,由無怒構成,由法構成,由非法構成,由一切構成。因此人們說:‘由這構成,由那構成。’一個人變成什么,按照他的所作所為。行善者變成善人,作惡者變成惡人。因善行變成有德之人,因惡行變成有罪之人。人們說:‘人確實由欲構成。’按照欲望,形成意愿。按照意愿,從事行動。按照行動,獲得業果。(5)
“有偈頌為證:
執著者帶著業果前往思想執著處,
直到耗盡在這世積累的任何業果,
又從那個世界回到這個世界作業。
“這是有欲者,下面是無欲者。他沒有欲望,擺脫欲望,欲望已經實現,自我就是欲望。他的那些生命氣息不離開。他就是梵,也走向梵。(6)
“有偈頌為證:
一旦摒棄盤踞心中的所有欲望,
凡人達到永恒,就在這里獲得梵。
“猶如蛻下的蛇皮扔在蟻垤上,死氣沉沉,躺在那里,同樣,這個身體倒在那里。然而,這個無身體者是不死的生命氣息,也就是梵,也就是光。”
毗提訶國王遮那迦說道:“我賜予尊者一千頭母牛!”(7)
“有這些偈頌為證:
這條微妙而悠遠的古道,
已經接觸到我,被我發現;
知梵的智者們獲得解脫,
沿著它,從這里上達天國。(8)
人們說這條路依靠梵發現,
里面有白色、藍色、褐色、
黃色和紅色,那些知梵者、
行善者和光輝者由此前行。(9)
那些崇尚無知的人,
陷入蔽目的黑暗;
那些熱衷知識的人,
陷入更深的黑暗。(10)
那些名為無喜的世界,
籠罩著蔽目的黑暗,
那些無知又無覺的人,
死后全都前往那里。(11)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我,
知道自己就是這自我,
還會有何愿望和欲求,
為了這個身體而煩惱?(12)
任何人若是發現和覺悟到
這個進入身體深淵的自我,
他便是創造一切的創世者,
世界屬于他,世界就是他。(13)
我們在這世就已知道它,
如果不知道,則危害巨大;
知道它的人們獲得永生,
其他的人們則承受痛苦。(14)
如果清晰地看到它,
這個自我,這位神,
過去和未來的主宰,
也就不會躲避它。(15)
年攜帶著每一天,
在它前面不停運轉;
眾神崇拜它為光中
之光,永恒的生命。(16)
五種以五計數的群體,
還有空間,置于它之中;
我確認這自我,我知道
永生的梵,而獲得永生。(17)
注:“五種以五計數的群體”,究竟是哪些,說法不一,難以確指。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世界萬物。
如果知道它是氣息的氣息,
眼睛的眼睛,耳朵的耳朵,
思想的思想,那么,也就是
認識了這古老而至高的梵。(18)
唯有依靠思想看到它,
在這里沒有什么不同;
若在這里看似不同,
他從死亡走向死亡。(19)
應該看到它是唯一者,
不可測量,恒定不變;
這自我沒有污垢,不生,
超越空間,偉大,堅定。(20)
聰明的婆羅門認識它后,
他就應該學會運用智慧,
不要在言辭上費盡心思,
因為那樣只是勞累語言。(21)
“這個不生而偉大的自我,在生命氣息中,由意識構成。它躺在心中的空間,控制一切,主宰一切,成為一切之主。它不因善業而變大,也不因惡業而變小。它是一切的支配者。它是眾生的統治者。它是眾生的保護者。它是堤壩,維持這個世界不破裂。婆羅門通過吟誦吠陀、祭祀、布施、苦行和齋戒知道它。確實,知道了它,就成為牟尼。確實,出家人向往它的世界,而出家修行。
“古時候,有些人知道了它,就不再渴望子嗣,心想:‘我們有了這個自我,這個世界,何必還要子嗣?’他們拋棄對兒子的渴望,對財富的渴望,對世界的渴望,而奉行游方僧的乞食生活。渴望兒子,也就是渴望財富。渴望財富,也就是渴望世界。兩者都是渴望。
“對于自我,只能稱說‘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不可把握,因為它不可把握。不可毀滅,因為它不可毀滅。不可接觸,因為它不可接觸。不受束縛,不受侵擾,不受傷害。
“‘我做了惡事’或‘我做了善事’,這兩者都不能越過它,而它越過這兩者。無論做事或不做事,都不會燒灼它。(22)
“有梨俱頌詩為證:
知梵者永恒的偉大性,
不因業而變大或變小;
知道了它的這種性質,
就不會受到惡業污染。
“因此,知道了這樣,就會平靜,隨和,冷靜,寬容,沉靜。他在自身中看到自我,視一切為自我。罪惡不能越過他,而他越過一切罪惡。罪惡不能燒灼他,而他燒灼一切罪惡。他擺脫罪惡,擺脫污垢,擺脫疑惑,成為婆羅門。這是梵界,大王啊!你已經獲得它。”耶若伏吉耶說完這些。
“我將毗提訶國民眾連同我自己都賜予尊者,作為你的奴仆。”(23)
這個不生而偉大的自我是吃食物者,賜予財富者。任何人知道這樣,他就會獲得財富。(24)
這個不生而偉大的自我不老,不死,永恒,無畏,就是梵。確實,無畏就是梵。任何人知道這樣,他就會成為無畏的梵。(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