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梵書
確實,梵有兩種形態:有形和無形,有死和不死,固定和活動,sat和tya。(1)
注:sat和tya合為satya(真實)。按照構詞法,satya是sat(存在)加上后綴ya。《彌勒奧義書》6.3中也提到有形和無形兩種梵,稱“有形者不真實(asatya),無形者真實(satya)”。《憍尸多基奧義書》1.6中將梵稱為真實(satya),其中“sat是不同于眾天神和眾氣息者,而tya是眾天神和眾氣息”。
這有形者是不同于風和空間者。它有死,它固定,它是sat。這有形、有死、固定的sat的本質是那個發熱者,因為它是sat的本質。
注:“空間”指天和地之間的空間。“發熱者”指太陽。
這無形者是風和空間,它不死,它活動,它是tya。這無形、不死、活動的tya的本質是光輪中的那個人,因為他是tya的本質。以上關于天神。(2)
注:“光輪”指太陽。
下面關于自我。這有形者是不同于生命氣息和自我內在空間者。它有死,它固定,它是sat 。這有形、有死、固定的sat的本質是眼睛,因為它是sat的本質。(4)
這無形者是生命氣息和自我內在空間。它不死,它活動,它是tya。這無形、不死、活動的tya的本質是右眼中的那個人,因為他是tya的本質。(5)
這個原人的形態如同彩色衣,如同白羊絨,如同紅瓢蟲,如同火焰,如同白蓮花,如同突然的閃電。任何人知道這樣,他的光輝就會如同突然的閃電。
于是,有“不是這個,不是那個”這樣的教導。因為沒有比它更高者,只能稱說“不是”。因而,產生“真實中的真實”這個名稱。確實,生命氣息是真實,而他是生命氣息中的真實。(6)
注:“原人”指自我或至高自我。“不是這個,不是那個”(neti neti,直譯為“不是,不是”)指對原人的否定式表達。參閱下面3.9.26、4.2.4、4.4.22和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