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三國志》及裴注辨析

三家奪荊州

“大意失荊州”與“敗走麥城”都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口頭俗語,不但是歷史人物關公“大義歸天”之由,也是后世信仰關公者永生之痛。“大意”二字既有惋惜之情,又兼批評之意,可謂得《春秋》“婉而諷”之旨矣。其實此種說法值得辨析。究其原因,后之論說者恒以《三國志·關羽傳》列舉關羽敗死之由時,曾說他“罵使拒婚”: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又,裴松之注語亦引《典略》謂:

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凡此種種,都指責他嚴重傷害了孫權自尊和孫劉戰略同盟關系。故陳壽評贊中批評關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但是,歷史真相果然如此嗎?

2001 年中國社科院與臺灣民主基金會、世界龍崗親義總會聯合召開河北涿州《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我獲邀準備論文時偶然發現《宋書·樂志》輯存了一批三國時代魏、吳、晉軍樂歌辭,其中吳鼓吹曲《關背德》和《通荊門》應是吳人有關掩襲關羽,奪得荊州,深刻影響三國格局及其后續發展的第一手材料。如判斷不誤,其于荊州易手和蜀、吳關系的敘說,且早于《三國志》及其采用的史料。而就筆者目力所及,似乎從來未曾納入研究關羽甚至三國文史學者的視線;治南北朝文學史的專家也未紹介,甚至歷代小說話本敷衍三國志者亦未見利用,成為滄海之遺珠,甚為駭怪。所以不避固陋,草成《吳鼓吹曲〈關背德〉〈通荊州〉看三國歷史上的荊州之爭》一文[1],辨析于此。

四庫本《宋書·樂志四》《關背德》書影。其中遵照乾隆四十一年上諭,“關羽”已經改稱“關侯”。這樣重要的歷史資料,居然由具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四庫館臣如紀昀者流眼皮底下“走私”而過,也是怪事。

《關背德》辭全文是:

《關背德》者,言蜀將關羽背棄吳德,心懷不軌。大皇帝引師浮江而禽之也。《漢曲》有《巫山高》,此篇當之。第七。

關背德,作鴟張。割我邑城,圖不祥。稱兵北伐,圍樊襄陽,嗟臂大于股,將受其殃。巍巍吳圣主,叡德與玄通。與玄通,親任呂蒙。泛舟洪泛池,泝涉長江。神武一何桓桓,聲烈正與風翔。歷撫江安(校點注:當作“公安”)城,大據郢邦。虜羽授首,百蠻咸來同,盛哉無比隆。

右《關背德》曲,凡二十一句。其八句句四字,二句句六字,七句句五字,四句句三字。

首先令人奇怪的是,吳人何能謂“關背德,作鴟張”,“背棄吳德,心懷不軌”呢?難道關羽對孫吳負有什么義務和責任嗎?

試思吳人所謂“背德”,一或指“罵使拒婚”一事。蓋“和親”之舉本師兩漢之故伎,孫權亦素擅結婚姻以自固,最有名的是以幼妹配婚劉備。“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2]至今梨園猶在搬演《回荊州》單折或《龍鳳呈祥》全本之劇目,正是說此。不大為人所知的,則是早在孫策時代已與曹操結親,[3]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日后在赤壁和濡須打得死去活來。此外魏、吳又曾出于得失利害的考慮,意欲再續前緣:

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4]

《吳書·顧雍傳》注引吳人載記之《吳書》,亦言官渡之戰后孫權聞曹操有東向之意,遂遣顧雍之弟顧徽使北,夸耀江東國富兵強,曹操還曾重拾這個話題:

操曰:“孤與孫將軍一結婚姻,共輔漢室,義如一家,君何為道此?”徽云:“正以明公與主將義固盤石,休戚共之,必欲知江表消息,是以及耳。”

據《吳書·呂蒙傳》,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新卒,孫、呂密議即以“奪荊州,圖關羽”為吳之國策。可見孫氏“許婚”魏、蜀,并非和親以結永好,不過是試探,以安曹操、關羽之心而已。

吳人所謂“背德”,二或指荊州是否屬“借”。此事之是非曲直,自裴松之注《三國志》前后已議論不止,尤以宋明理學諸儒連篇累牘,嘵嘵不休。時過境遷,亦不必深論。[5]但曲中分明表現出對關羽“稱兵北伐,圍樊襄陽,嗟臂大于股,將受其殃”的焦慮擔憂,倒是真實地反映了孫權、呂蒙等人的心境。其實正當關羽“威震華夏”,曹操集團商議欲遷都以避其銳時,蔣濟就曾提出了反對意見:

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于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可遣人勸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6]

可知戰略中最難防范的,就是盟友之中的蓄意背叛。關羽北伐強敵得手,卻令東鄰之“盟友”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已是“同盟”者之間的咄咄怪事;而該曲強拽此事,與“背德”與否,前后踵繼,卻毫無邏輯聯系,就更顯得牽強了。

倒是“臂大于股,將受其殃”的比喻,反映出吳人視荊襄為立國基礎(“股”),視西蜀為屏藩奧援(“臂”)的固有心態,以及對關羽北伐勝利會打破暫時均勢的深刻憂慮。在《吳書·諸葛瑾傳》敘失荊州后劉備舉兵伐吳,瑾致書孫權責備劉備云云時,裴氏曾按捺不住,引人注目地加了一個注:

臣松之云:以為劉后以庸蜀為關河,荊楚為維翰,關羽揚兵沔、漢,志陵上國,雖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為威聲遠震,有其經略。孫權潛包禍心,助魏除害,是為翦宗子勤王之師,紓曹公移都之計,拯漢之規,于茲而止。義旗所指,宜其在孫氏矣。(諸葛)瑾以大義責(劉)備,答之何患無辭?且(劉)備(關)羽相與,有若四體,股肱橫虧,憤痛已甚,豈此奢闊之書所能回駐哉?載之于篇,實為辭章之費。

直接出面指責孫權,開啟了朱熹以孫權為“漢賊”的先河,索性連陳壽都罵進去了。裴氏對荊州歸屬及孫權奪荊州、殺關羽的看法,也于此暴露無遺。裴松之(372 ~ 451)為劉宋時人,實較最初《宋書·樂志》著錄二曲,并加案語之蕭梁時人沈約(441 ~ 513)稍早,故錄以備考。

按孫權耿耿于荊州之未據,蓋已有年。今觀《三國志·吳書》諸傳,周瑜臨終前與孫權書信中已點透了此題:

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7]

吳之文武要員圖謀關羽而見之于史載的人,除呂蒙之外尚有陸遜[8]、全琮[9]、是儀[10]等人。可知當時吳之君臣心腹大患不在洛陽曹操,而在荊州關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阳县| 吉木萨尔县| 清水河县| 三原县| 泉州市| 开远市| 桃园县| 徐水县| 万荣县| 赣榆县| 新丰县| 文成县| 锡林浩特市| 正安县| 揭阳市| 潮安县| 长丰县| 明光市| 白河县| 略阳县| 平南县| 农安县| 仁怀市| 惠水县| 宣城市| 博客| 始兴县| 博客| 于都县| 宝丰县| 游戏| 仁化县| 彭阳县| 淅川县| 色达县| 呼图壁县| 高淳县| 腾冲县| 巴楚县| 博客|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