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以色列
如果要盤點半個多世紀以來持續(xù)不斷的熱點新聞,“巴以沖突”絕對排頭號。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耶路撒冷、沙龍、阿拉法特,這些名詞既為人熟知又透著神秘。
去趟以色列,工作之余,我最大的收獲是搞清楚了一堆概念。要知道,“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元,搞清楚一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做任何分析、任何判斷的基礎。
所謂“巴勒斯坦地區(qū)”,古稱“迦南地”,包括現(xiàn)今的以色列國、巴勒斯坦國的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地區(qū)(當然,傳統(tǒng)的巴勒斯坦地區(qū),還包括今天的約旦國土)。
所謂“巴勒斯坦人”,屬于阿拉伯民族,是公元7世紀外來的阿拉伯人與巴勒斯坦地區(qū)土著的同化。
所謂“巴勒斯坦國”,目前是聯(lián)合國的觀察員國,還沒有得到正式承認,名義上包括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地區(qū),加沙地帶面積365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各居住點面積合計約5800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與以色列的協(xié)議是有限自治,沒有軍隊,只有警察部隊,但加沙地帶完全由巴勒斯坦控制。巴勒斯坦國宣稱首都為耶路撒冷,但現(xiàn)實是政府機構(gòu)都在約旦河西岸的拉馬拉,也叫拉姆安拉。所謂“約旦河西岸”,并不是在約旦河的西岸連成一片的土地,而是散落在以色列境內(nèi)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區(qū),邊界模糊。這是沒有親身到過那里的人所意想不到的,難怪新聞中經(jīng)常提到“加沙地帶”,而不說“約旦河西岸”是“地帶”。
所謂“以色列人”,主體是猶太人,少數(shù)民族是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口800多萬(2016年數(shù)據(jù)),約相當于北京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猶太人600多萬,阿拉伯人200多萬。
所謂“以色列國”,猶太人認為是整個巴勒斯坦地區(qū)(也包括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而巴勒斯坦人和整個阿拉伯世界,并不承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qū)的居住權(quán),直到當今,也只承認聯(lián)合國1947年為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劃定的界限。以色列實際控制區(qū)的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里。
《圣經(jīng)》說,巴勒斯坦這塊“流著奶和蜜的地方”是上帝賜予猶太人的;而《古蘭經(jīng)》則說,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登天的圣地。宗教典籍上各說各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還是相信歷史學家吧。歷史學家說,巴以沖突持續(xù)半個多世紀,到現(xiàn)在也看似無解,這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從巴勒斯坦地區(qū)主體民族的歷史變遷過程能看得很清楚——
公元前20世紀前后,迦南人定居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區(qū)建立國家,巴勒斯坦名字的本意就是“腓力斯人的家園”。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遷入巴勒斯坦地區(qū);并于公元前11世紀建立希伯來王國,開啟猶太人的盛世,在耶路撒冷建成最接近上帝的圣殿。
之后,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都曾占領過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入侵,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與當?shù)鼐用裢纬涩F(xiàn)在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公元11世紀,羅馬教皇和歐洲君主們發(fā)動十字軍東征,占領耶路撒冷。
公元16世紀,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公元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大批猶太人返回古老家園。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巴勒斯坦被英國托管,以約旦河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是現(xiàn)在的約旦國,西部是現(xiàn)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而圣城耶路撒冷則實施國際化。因阿拉伯人不承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居住權(quán),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中東戰(zhàn)爭阿拉伯國家戰(zhàn)敗,于是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的絕大部分。
1988年,阿拉伯人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實際在拉馬拉)。
199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以色列簽署協(xié)議,接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有限自治。
巴勒斯坦地區(qū)土地貧瘠、降雨量少,根本看不出是一塊“流著奶和蜜的地方”,但以色列人硬是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奇跡——集體農(nóng)莊、無土栽培、工廠化養(yǎng)殖等引領世界,人均GDP30000美元,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沒有我們偉大祖國的“五湖四海”,他們只有“一河三海”——約旦河、加利利海、死海、地中海。約旦河發(fā)源于黎巴嫩和敘利亞,是約旦與以色列的界河,流經(jīng)加利利海,最后注入死海。死海水面海拔約-422米,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陸地的最低點,死海水的鹽度是普通海水的8倍,死海海底的黑泥是護膚品的原料。
說起以色列,必然會想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分新城和舊城,舊城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三大宗教的圣城,曾經(jīng)18次被毀又不斷得到重建。著名的“哭墻”,是猶太人所建、先后兩次被異族毀壞的圣殿的西墻,是猶太人禱告的最神圣場所。圣墓教堂是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為耶穌修造的復活教堂。著名的圓頂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傳說中先知穆罕默德“登霄”的地方,穆罕默德登霄時受到真主的啟示。
看過《圣經(jīng)》的人熟悉的地名還有伯利恒、拿撒勒、加利利海。伯利恒是耶穌降生的地方,拿撒勒是耶穌青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加利利海是耶穌多次顯示神跡的地方,耶路撒冷是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地方。
猶太人是被羅馬人驅(qū)散的,羅馬人是被日耳曼人打垮的,敵人的敵人應該是朋友。如果在大歷史時空下考察,按常理說,日耳曼民族應該認猶太民族為朋友,不知希特勒為什么一定要對猶太人趕盡殺絕。
但以色列人對中國人那真是熱情得很,雖然素昧平生,但見到中國人都會笑著打招呼“你好”,這在其他國家很少見。原因呢?據(jù)說是我們的先輩積了德,“二戰(zhàn)”期間中國境內(nèi)的猶太人受到了中國的保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仁,但人類自己應該拋棄偏見、消弭仇恨、團結(jié)協(xié)作。巴勒斯坦地區(qū)土地面積雖小,但足夠讓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休養(yǎng)生息。
巴以和平,何時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