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凡人
- 西游釋厄
- 清香白蓮素還真
- 4016字
- 2025-06-30 12:00:00
敖真見這些采藥人出洞采藥,也就沒有什么多的心思去看了。
花果山乃福地,山林之中靈草靈藥多不勝數(shù),雖說沒有什么太高的品質(zhì),但尋常野獸吃了,也能使其開啟靈智,成精成怪。
光是敖真匆匆一瞥,就在那丹崖后山有一對鳳鳥棲息,峭壁下還有一頭麒麟,山林中壽鹿仙狐、靈禽玄鶴時常出沒,同時在花果山北方處,敖真還隱隱窺見一座高山,粗略看去也有幾分不俗之處。
那傲來國據(jù)此二百里海路,凡人冒險渡海,能夠來此仙山古洞,自也算是有福氣的,若是肯潛下心來,受用此地仙藥靈精,也能延年益壽,樂得逍遙。
只是紅塵難舍,家中老母妻兒殷殷期盼,念著他能平安歸家,此國土還是得了仙老教化,有幾分世外桃源氣象,若是那為神魔稱之為“是非場”的南贍部洲,怕是真道更不易得。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去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敖真忽聽得吟唱之語,轉(zhuǎn)目看去,就見一個疥癩游僧站在丹崖之上,靈石之旁。
見到這一幕,敖真心想幸好自己不是個跛足道士,不然這地界場景,倒是很像另外的東西了。
“大師,有禮了。”敖真拱了拱手,沒有去問對方身份,在問了一聲后,他就再坐了下來。
那疥癩和尚面上掛著微笑,他穿著一身破衲,赤腳光頭,也是走到了敖真身邊,笑吟吟道:“這位公子好相貌,怎么在這荒山野嶺上,當(dāng)心遭遇了歹人。”
敖真其實(shí)不大明白,為什么一些高人總喜歡變成其他的樣子,做著很古怪的事情,讓人一眼就覺得對方不簡單。
“大師,我心有魔羅了。”
疥癩和尚笑著的臉忽然僵了片刻,心中微微有些不安,可還是勉強(qiáng)笑道:“世上誰還沒有魔羅?甚至那魔羅之主波旬,亦是佛祖之魔羅。”
敖真想了想,道:“大師,你可要當(dāng)心。”
“哦?當(dāng)心什么?”疥癩和尚好奇問道。
敖真認(rèn)真回答:“這世上那些大能,一個個都有不可思議的法力神通,光是提及他們的名號,就會被他們感應(yīng)到,尤其是您剛才提及的那一位。”
疥癩和尚被敖真逗笑了,他也是坐了下來,就在敖真身邊,道:“公子真是菩薩心腸。”
“菩薩?哪位菩薩?觀世音菩薩么?”敖真想了想,“觀世音菩薩心腸就很好,我覺得她老人家是最好的大能了。”
這話倒是出自于敖真的真心實(shí)意,畢竟自己之前懵懂的時候,無意間冒犯了她老人家,菩薩也沒跟自己計較。
“公子似乎很喜歡觀音菩薩?”疥癩和尚雙眼放光,有些驚喜的樣子。
敖真點(diǎn)了點(diǎn)頭,道:“當(dāng)初我曾妄想過拜入菩薩門下,可惜我與她老人家沒有師徒之緣。”
“沒有師徒緣法,也不代表沒有其他的緣法。”疥癩和尚思考了一下,“我聽說菩薩的珞珈山后,無人看管,缺了個守山大神。”
“大師說笑了,菩薩座下有惠岸行者、捧珠龍女侍奉,紫竹林中更有二十四路諸天護(hù)持,哪里需要什么守山大神呢?”敖真其實(shí)有些猜出來對方身份了,“照我看來,這守山大神怕也是菩薩自己想要,而不是自己需要了。”
疥癩和尚深沉一笑,道:“公子甚有慧根,甚有慧根。”說到這里,他沉默了一下,“難道公子真的沒有想過在紫竹林中修行?”
敖真看向疥癩和尚,認(rèn)真回答道:“菩薩是個好人,我覺得守山大神應(yīng)該會有更合適的人。”
在聽到前半句的時候,疥癩和尚笑得眼睛瞇起,可后半句卻是讓他唇角微微抽搐。
珞珈山,紫竹林。
觀音菩薩高坐寶蓮臺,身外一片澄澈琉璃佛光,內(nèi)蘊(yùn)大慈悲,沐浴者心中生出無限安寧。
此時菩薩正在與二十四諸天大神宣講佛法,論那寂滅認(rèn)性,談這信心正果。
諸天之中有鬼子母神者,忽上前問道:“菩薩,寂滅幻相,萬法皆空,那這寂滅可空否?”
菩薩回答道:“寂滅佛法自當(dāng)寂滅。”
鬼子母神若有所思,頂禮告退。
此時菩薩已收口不談,任由諸天之間講說自身感悟。
只是聽了諸天之間說法,心中卻是有些微嘆。
佛門之中寂滅真法高妙精深,實(shí)乃救濟(jì)苦海蒼生之上法。
然而此真法委實(shí)太過高深,靈山諸佛眾多是難以領(lǐng)悟,且縱有領(lǐng)悟者也甚難將之講說于口。
觀世音菩薩乃是有大智慧的菩薩,更是慈航倒駕的佛陀,這才能將這寂滅真法道出。
可饒是如此,諸佛眾亦難領(lǐng)悟真意。
菩薩這時想起了那毗天尊者,此亦慧根者,于法會上聞聽寂滅真法妙意,然卻不能頓悟真意,為魔主波旬亂法,乃至如今墮魔失性。
昔年菩薩在靈山見毗天尊者,就有意向請其為守山大神,畢竟金翅鳥神武英俊,作為守山大神頗合菩薩心意。
可惜其身陷魔障,而如今菩薩又是有意于敖真,那威武真龍也符合菩薩于守山大神的想法。
只是剛才觀音菩薩那化身落去敖真身側(cè),想要點(diǎn)化一下對方,讓其皈依,可仍是被拒絕了。
對此菩薩并沒有什么惱恨之色,她與敖真沒有師徒之緣,蓋因心性不合,就算強(qiáng)留珞珈山內(nèi),也不過是毀人前途。
而且菩薩有龍女這個弟子,其實(shí)就已經(jīng)很滿足了。
只是剛才菩薩聽到的敖真親口所言“心有魔羅”,這就讓菩薩有些憂心忡忡。
她有些擔(dān)憂敖真會像是毗天尊者一樣,被魔羅蠱惑,以至于陷入魔道。
一念至此,菩薩手結(jié)禪定印,一念神思跨越萬水千山,再是睜眼卻見身處一座恢弘寶剎,大雄寶殿之內(nèi)。
大雄寶殿內(nèi),金光攢動,妙音梵唄,無量佛光常照徹,金花異寶處處見。
在這寶殿上方,九品蓮臺上,如來佛祖手結(jié)禪定印,閉目不語。
菩薩上前頂禮,道:“弟子拜見佛祖。”
如來佛祖眼眸微睜,還有一禮,道:“觀音尊者,有禮了。”
觀音菩薩開口道:“我佛,那毗天尊者之事,弟子有心點(diǎn)化于他。”
“觀音尊者有大慈悲心,渡化眾生,我遠(yuǎn)不如也。”如來佛祖緩緩說著,“只是此與毗天尊者既是魔劫,亦是佛緣。我勒令諸佛,安居本座,穩(wěn)定禪堂,便是不欲奪毗天尊者佛緣。”
觀音菩薩一嘆,道:“只是無辜者罹難,貧僧心有不忍。”
佛祖知曉菩薩所言何意,他面上無悲無喜,道:“因緣聚合,緣起緣滅。”
菩薩未在多言,她又道:“前些時日,弟子在南海,見得南海太子敖真,心中頗為喜愛,惜乎無師徒緣法。后弟子以守山大神延請敖真,其未曾答應(yīng),我觀其心有魔障,更有波旬親去,恐生禍患,特請世尊阻那魔羅!”
本來一直古井無波的佛祖,在知道波旬之事后,面上微微動容,他似是思考,最后點(diǎn)首道:“既如此,貧僧看上一看。”
波旬乃佛門大敵,對于其任何行動,佛門都是特別關(guān)注,以防出現(xiàn)魔禍。
佛祖轉(zhuǎn)動神通,以大法力監(jiān)聽三界,觀察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最終停下法力,忽一嘆息,道:“此子為何不是我佛門中人?”
菩薩微怔,卻是沒想到佛祖會在運(yùn)轉(zhuǎn)神通后,發(fā)出這樣的一句感慨。
.
敖真靠在靈石之畔休憩,閉眼沉睡。
以敖真的能為,其實(shí)并不需要睡眠了。
只是他的心很亂,他只是這么一靠著,就直接睡著了過去。
當(dāng)敖真醒過來的時候,他忽然發(fā)現(xiàn)身周長滿了很多青草,這讓他不由一驚,忙是起身。
難道自己一睡,睡了好幾年過去?
只是仔細(xì)查探之后,敖真才發(fā)現(xiàn)這是因?yàn)檫@一塊靈石的原因。
之前敖真在靈石之前,化形人身,意外與靈石內(nèi)的圣胎有了一二溝通,如今敖真再是一觀,就發(fā)現(xiàn)這圣胎意外地開始有些活躍起來。
原本這石頭上有著九宮八卦之表,周天節(jié)氣之形,自有天地之?dāng)?shù)在其中,因自開辟以來,感受天地真秀、日月精華,內(nèi)孕仙胎。
之后敖真見此石而觸動玄機(jī),造化人身,此石亦觀得人身造化,仙胎自有觸動,自發(fā)吐納天地之精,日月之華,這才使得周遭草木得了靈機(jī)灌溉,開始興盛茂密起來。
敖真沉吟片刻,暗忖道:“本來此石造化皆是被動承受,如今開始主動吸收靈精,怕是連誕生時期都要提前許久。”
想到這里,敖真有點(diǎn)擔(dān)心這會不會導(dǎo)致出現(xiàn)了什么變數(shù),導(dǎo)致猴子不存在了?
不過再是一想,既來之則安之,若有便有,若無便無,不必去介懷什么。
敖真再是看了一眼這靈石,便起身準(zhǔn)備下山。
而這時,敖真剛好看到那些采藥人正準(zhǔn)備好新的船只,準(zhǔn)備回返傲來國。
這傲來國的出海航行技術(shù),似乎不是很高,不然這么多年下來,應(yīng)該是早就準(zhǔn)備大船航行至此采藥了,而非像這些人這般,小船穿渡。
這樣做不僅是危險重重,但見這小船上的采藥背簍,雖然用布蓋著頂口且用繩索捆死,但這大海波濤,還是會在這二百里海路上奪走大部分靈藥。
不過或許正是因?yàn)橄衫辖袒剩@傲來國沒有什么擴(kuò)張領(lǐng)土的心思,世代安居在國土上,便是知道這花果山,也沒有擴(kuò)張之意。
目睹這些采藥人離去之后,敖真沒有什么跟上去的心思,他也不是佛門之人,沒想著幫人幫到底,送佛送上西。
下了丹崖之后,敖真在山中走著,不多時來到了一處水瀑之前。
這瀑布遠(yuǎn)通大海,雖然順此而下,一路疾行,正好是去往東海龍宮的路,因此敖輕易就能判斷出此地應(yīng)該就是水簾洞了。
對于這有名的洞天之地,敖真多有游覽之心,他看定片刻,起手一捉,一道霓虹架起,自他腳下直入遠(yuǎn)方那飛流之間。
那瀑布為霓虹洞開分波,露出一個黑黢黢的洞口。
敖真踩踏霓虹,緩步走入那洞內(nèi)。
這洞中無水無波,有著一座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
敖真站在橋上,看向前方,見得內(nèi)有不少擺設(shè),鍋灶盆碗、座椅床榻,旁植修竹,又有三五梅花,青松常在,是個立家之地。
敖真又見到前方還有一塊石碣,上書“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見到這一幕,敖真若有所思,他想到那傲來國素來有說道門仙老教化之說。
據(jù)敖真所知,這道門仙老多是不喜繁華熱鬧,偏愛孤寂幽靜之地,便是教化凡人也不會過多與凡人接觸。
此水簾洞內(nèi)各種擺設(shè),貼合自然,尤其是那門前石碣所留之字,很有道門之風(fēng)范,想來此地很有可能就是當(dāng)年那一位教化傲來國的仙老所居之地。
敖真朝著石碣一禮,道了一聲“得罪了”,這才繼續(xù)朝內(nèi)走去。
這水簾洞內(nèi)部寬廣,便是有千百人口,亦能容下居住,且毫無擁擠之感。
敖真一邊走著,一邊心里感嘆,同時想著自己以后是不是也尋一個山清水秀之地,營造一片洞府。
不多時,敖真走入這水簾洞深處,其內(nèi)有一處寶座,下方還羅列著不少石座,看著井然有序,想來是當(dāng)年那道門仙老與座下門人弟子講道之地。
看到這里,敖真心想,若是這道門仙老后來知曉自己昔年駐足的洞府,被一群猢猻占了,又會是什么想法?
敖真不由一笑,便是轉(zhuǎn)身朝外離去了。
他重回了那水簾洞洞口之前,再是看了一眼那石碣,正要出洞,忽然發(fā)現(xiàn)前方水簾一開,一名鶴發(fā)蒼顏的老道人帶著一群道童自外走入。
敖真驚疑不定,正要開口詢問,卻見那道人先開口了。
“此地真乃福地洞天,徒兒們,此可為我等駐足之地,便于教化那凡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