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千古流芳

咸豐六年暮春的紫禁城,哀樂如縷不絕。新帝弘歷身著素服,率領滿朝文武跪在長春宮丹陛下,目送太皇太后林悅的靈柩緩緩移出宮門。六十四人抬的萬工拔步棺覆蓋著明黃緞繡九龍云紋棺罩,抬夫們步伐齊整,棺木卻穩如磐石——這是新帝特意從江南調來的漕幫老手,說“唯有行船走江的穩當,才配得上太皇太后一生的波瀾“。

靈車經過午門時,原本陰沉的天空忽然裂開道縫隙。挽云扶著靈車帷帳,忽見一滴雨水落在自己手背上,抬頭卻見東邊天際透出金光。緊接著,驚雷隱隱滾過,豆大的雨點砸在青石板上,卻在落地的瞬間被陽光蒸成霧氣。當靈車駛入長安街時,人群中突然爆發出驚呼:“雙虹!快看天上的雙虹!“

弘歷抬頭望去,只見兩道彩虹橫跨天際,外虹赤橙黃綠青藍紫,內虹顏色更艷,宛如兩條玉帶系在蒼穹。他忽然想起太皇太后臨終前握著他的手說:“彩虹搭橋,可通陰陽。“此刻雙虹當空,恰如先帝與太皇太后的魂靈在云端相會,引得沿街送行的百姓紛紛跪地叩拜,有人拿出香燭遙祭,有人將紙錢拋向空中,紙灰在虹光中飛舞,竟似無數彩蝶翩躚。

“這是祥瑞啊!“翰林院掌院學士激動得聲音發顫,“太皇太后輔佐三朝,仁德感天,故有雙虹示兆!“他身旁的老太監抹著眼淚說:“老奴還記得雍正爺登基那年,也見過彩虹,太皇太后說'這是先帝在天上看著呢'......“

靈車繼續前行,雙虹始終懸在天際,直到泰陵寶頂封土完畢,才漸漸消散。送葬隊伍中的欽天監監正將這異象詳細記錄在《觀象錄》中,末了批注:“雙虹貫日,陰陽和合,此千古難遇之吉兆,當載史冊,以彰孝和睿皇后盛德。“

泰陵地宮的石門在轟鳴聲中緩緩閉合時,弘歷最后看了一眼棺床上的錦被。那上面整齊擺放著陪葬品:先帝的朱批奏折十二匣,每匣都按年月分類,最上面放著《大義覺迷錄》手稿;紫檀長匣里的《悅卿賦》真跡,用明黃綢子層層包裹,旁邊是那枚“破繭“凍石印章,印紐的蝴蝶翅膀上,似乎還凝著百年前的血痕。

“把這個放進去吧。“弘歷從袖中取出個錦盒,里面是太皇太后常戴的翡翠頭簪,簪頭雕琢的并蒂蓮上,有顆細小的鉆石——那是先帝當年命造辦處用南非貢鉆鑲嵌的,說“要讓悅卿的美,如鉆石般永恒“。侍立一旁的禮部尚書眼眶泛紅:“皇上,這是太皇太后的心愛之物......“

“她若泉下有知,定會喜歡。“弘歷將錦盒放在棺木腳邊,又指了指棺側的朱漆匣,“這里面是她補寫的《悅卿賦》,讓它們夫妻團聚吧。“地宮深處燭火搖曳,映得石墻上的《二十四孝圖》浮雕忽明忽暗,而棺木上方的藻井中央,鑲嵌著的夜明珠正散發出柔和的光,如同永恒的星辰。

關門官捧著油布包上前:“皇上,按祖制,需留一孔通氣......“弘歷擺擺手:“不必了,“他望著石門上雕刻的八仙過海圖,“太皇太后等了先帝這么多年,就讓他們好好團聚,不受打擾。“石門徹底閉合前,他對著地宮深深一揖:“皇額娘,皇阿瑪,后世子孫定會護好這盛世,不負你們所托。“

走出地宮時,天邊又飄起細雨。弘歷站在方城明樓前,看著雨絲打濕石象生的背甲,忽然想起太皇太后說過的話:“先帝曾說,陵墓里的寶貝再多,不如百姓口中的一句好話。“他轉身對隨駕的大臣們說:“傳旨下去,減免直隸今年的賦稅,就當是為太皇太后祈福。“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紫禁城在戰火中瑟瑟發抖。一位法國軍官闖入長春宮,被多寶格上的紫檀長匣吸引。他用刺刀撬開匣蓋,見里面整整齊齊碼著詩稿,雖看不懂漢字,卻被紙頁間的墨韻吸引——那是胤禛的《悅卿賦》真跡,歷經百年,墨色仍如初染,“卿之溫婉“四字的勾劃處,仿佛還能看見運筆時的提按。

軍官將詩稿塞進背包時,不慎扯破了紙邊。恰在此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照亮了稿紙上林悅補寫的“縱使陰陽兩隔“一句,墨跡在電光中竟泛起微紅,像新鮮的血跡。軍官嚇得手一抖,詩稿掉在地上,恰好翻開到“紅塵俗世,愿與君老于巷陌“那頁,窗外的風雨聲中,竟隱約傳來女子的嘆息聲。他慌忙畫了個十字,抓起詩稿就跑,卻沒注意到稿紙角落,多了個淡淡的指印。

半個世紀后,這批流散的文物被追回,《悅卿賦》與補闕之作在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帝后書畫展“中首次合璧展出。展柜的燈光柔和地打在泛黃的宣紙上,胤禛的字跡剛勁如劍,林悅的筆觸溫婉似絲,卻在“悅“字的起筆處,有著驚人的相似——那是多年臨摹形成的肌肉記憶,是歲月也無法磨滅的默契。

“快看這兩句!“年輕的參觀者指著展牌上的釋文,“先帝寫'得卿相伴,此生無憾',太皇太后補'來世相逢,不做帝王家',這得是多深的感情啊!“她身旁的老人扶著眼鏡,聲音哽咽:“我奶奶說,太皇太后臨終前總念叨,說下輩子要做個尋常婦人,跟先帝逛廟會......“

展柜玻璃上,映著無數雙感動的眼睛。有情侶緊緊握著對方的手,有老人用手帕擦拭眼角,還有孩童仰著小臉問:“媽媽,他們是不是很愛很愛對方?“母親蹲下身,輕聲說:“是啊,他們的愛,連時間都帶不走。“

故宮博物院的庫房深處,編號“故字7312“的樟木箱里,存放著林悅的《輔政札記》手稿。紙頁間夾著片干枯的紫桐花,花萼處用細筆寫著“咸豐六年春“——那是她離世前最后一次賞花時摘的。札記的最后一頁,有段未完成的話:“治國如烹小鮮,需......“墨跡在這里戛然而止,仿佛主人突然擱筆,望向窗外的夕陽。

隔壁的“文獻館“里,研究員小陳正在整理雍正朝的密折。一份關于江南漕運的奏折末尾,有段朱批旁注:“朕妻悅卿言,漕工需重民生,勿貪速效。“字跡與胤禛的朱批略有不同,卻蓋著“雍正御筆“的玉璽——這是林悅早年代筆的痕跡,后來被胤禛特意保留,說“要讓后世知道,朕的江山,有她一半功勞“。

“小陳,快來看這個!“老研究員捧著本《清稗類鈔》走過來,“同治年間的筆記里記載,有個老太監說,太皇太后常把'悅'字玉佩放在枕邊,說'聽見玉佩響,就像先帝在說話'。“書頁上還有段夾批:“光緒年修繕長春宮時,從地磚下挖出個錦盒,里面是半塊玉佩,刻著'破繭'二字,可惜另半塊不知去向......“

小陳接過書,指尖劃過泛黃的紙頁,忽然想起上次在書畫館看見的《悅卿賦》。賦文末尾的“悅卿,朕在奈何橋等你“一句,雖說是后人附會,卻與檔案里記載的林悅遺言“尋常巷陌,白首不離“遙相呼應,仿佛真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將跨越百年的文字緊緊相連。

“你說,“小陳忽然抬頭,“歷史上的他們,真的像故事里那么深情嗎?“

老研究員笑了笑,指著窗外的太和殿:“你看那琉璃瓦,被幾百年的風雨洗過,顏色都淡了,可有些感情,就像殿基里的金磚,埋得越深,越發光亮。“

2024年的秋天,故宮博物院舉辦“紫禁城的愛情故事“特展。《悅卿賦》與補闕之作被放在展柜中央,周圍用全息投影技術還原了乾清宮的場景:明黃的帷帳、紫檀的龍椅、案頭未寫完的奏折,還有窗邊那盆盛開的臘梅——那是林悅最愛的花。

“各位觀眾,現在您看到的是雍正帝為皇后林氏所寫的《悅卿賦》......“講解員的聲音透過耳機傳來,“值得注意的是,賦文中'梅映雪'的意象,與皇后補寫的'巷陌煙火'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帝后二人對愛情的不同期許......“

展廳的角落,有個互動裝置:參觀者可以在觸摸屏上臨摹《悅卿賦》的字跡。一個扎著馬尾的女孩認真地畫著“悅“字,她的奶奶在一旁指點:“橫要斜一點,像先帝那樣,帶著勁兒......“女孩抬頭笑問:“奶奶,您怎么知道?“奶奶摸了摸她的頭:“因為這是咱們家傳的故事啊,太皇太后是咱們的老祖宗呢。“

閉館時分,工作人員小張在展廳巡查,忽然發現《悅卿賦》的展柜玻璃上,有個淡淡的指印。那指印的位置,恰好落在林悅補寫的“此心永隨君側“的“側“字上,仿佛有人剛剛觸摸過。他想起白天那個扎馬尾的女孩,想起她奶奶說的“家傳的故事“,忽然覺得,有些感情,真的能跨越時空,在不同的時代里,留下相似的印記。

夜風吹過紫禁城的角樓,太和殿的銅鈴發出清脆的響聲。在這寂靜的深夜里,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愛戀,正透過泛黃的紙頁,在時空的長河中,發出永恒的回響。而《悅卿賦》里的字字句句,也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后人得以窺見,在那重重宮墻之后,曾有過怎樣一段刻骨銘心的深情。

當最后一盞宮燈熄滅,《悅卿賦》被小心翼翼地收進恒溫恒濕的保險柜。但在無數人的心中,那段紫禁城深處的愛戀,早已超越了文物的范疇,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它證明了即便是在最冰冷的權力中心,也能開出最熾熱的愛情之花;它告訴世人,真正的深情,足以抵抗時間的侵蝕,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散發著溫潤的光芒。

百年之后,當人們再次翻開清史稿,讀到“孝和睿皇后,性溫婉,識大體,佐世宗理宮務,協新帝定朝綱“時,或許會想起那篇《悅卿賦》,想起雙虹貫日的祥瑞,想起展柜玻璃上那片感動的淚光。而這段跨越時空的愛戀,也將如同泰陵地宮中的長明燈,在歲月的深處,永恒地燃燒,成為紫禁城上空,最動人的千古流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杭锦后旗| 名山县| 加查县| 清流县| 勐海县| 沅陵县| 宁武县| 临武县| 石嘴山市| 白城市| 达日县| 安图县| 湘潭市| 彩票| 黔南| 通州区| 黑龙江省| 龙岩市| 荥阳市| 自治县| 永川市| 仁怀市| 泸定县| 揭东县| 贵州省| 古丈县| 全椒县| 新干县| 沈阳市| 府谷县| 怀集县| 虞城县| 尚义县| 策勒县| 耒阳市| 苍南县| 财经| 安仁县| 伊吾县|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