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史話
- 曹明生
- 2237字
- 2024-05-28 16:01:04
緒論
文化的融合、經濟的繁榮與元曲的興盛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建立的統一政權,它疆域遼闊,國力強盛,有大一統王朝的宏闊氣象。在文化上,它也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時代。一方面,文明程度較高的漢民族被處于較低社會發展階段的游牧民族打敗,漢人原本尊奉的禮樂文化信念受到了空前的挑戰。尤其對漢族知識分子來說,先前的文化榮耀已經不再,而朝代的更迭、民族的壓力、身份的失落、世俗的白眼,給他們內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創傷。另一方面,蒙古鐵騎席卷南下,開啟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這種多民族之間的雜居與交融,必然帶來思想與文化上的碰撞與融合,逐漸產生新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
思想文化上的震蕩是雙向的,無論是較為發達的中原農耕文化,還是相對落后的游牧文化,都會做出相應的改變。游牧民族作為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也在不斷汲取漢文化。公元1271年,忽必烈下詔,建國號為大元,乃取《易經》“乾元”之義,這是很好的證明。像貫云石(回紇人)、薩都剌(蒙古人)、楊景賢(蒙古人)等人擅長以漢語進行文學創作,也說明他們在自覺學習、接受漢人的文化。而漢人作為被統治階層,更是無法回避游牧民族的文化影響,像元雜劇中常提到“燒埋”,說明一向習慣土葬的漢族也在接受少數民族的火葬習俗。尤其是游牧民族歌舞傳情、敢愛敢恨的文化特質,以及豪邁奔放、通俗直率的審美趣味,都使漢人傳統的文化觀念發生著改變。像〔唐歹合〕〔拙音速〕〔阿忽合〕等旋律高亢、節奏明快的少數民族音樂,原被視為“北鄙雜伐之音”“武夫馬上之歌”(徐渭《南詞敘錄》),現已為漢族文人與百姓所喜聞樂見。所以,整個元代社會的思想文化一直處于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俗文化與雅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這也使得元代的文化環境較為寬松,創作氛圍比較自由,故而元曲能夠擺脫傳統文學“載道”的束縛,得以在開放、寬松、多元的文化土壤中茁壯成長,終至綻放出藝術的奇葩。
除了文化環境的改變以外,大批文人投身于元曲創作,也是元曲得以興盛的必要條件。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元代統治者對科舉的不重視。據《元史·選舉志》,公元1313年元仁宗才下詔恢復科舉考試,兩年以后(1315)舉行會試和御試,標志著元代統治者真正開始了科舉取士。而這距離中原地區科舉被廢已有八十余年,距離南宋統治的南方地區的科舉被廢也有三十多年的時間。雖然恢復了科舉取士,但元代錄取的進士人數遠遠少于宋代。以南宋為對照,從公元1127年建國至1279年亡國,152年間開考49次,除去三次未載錄人數以外,其余46次共取進士20 978人。如果從公元1234年滅金占領中原算起,至1368年亡國,元代134年間開考16次,共錄進士1 139人。而且這其中有一半名額是給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所以作為當時人口主體的漢人與南人幾乎是仕進無望。這樣一來,本來以科舉做官為人生出路的漢族文人,不僅前途渺茫,而且生計困頓。他們有的坐館授徒,有的轉而從醫,有的成為游方術士,有的去給蒙古官員充當小吏,還有一些索性走向市井勾欄,投身書會,當個書會才人。所謂“書會才人”,就是雜劇、話本作家,通過創作、編寫供人娛樂的雜劇和話本來掙錢養家。稱為“才人”,并無特別褒揚的意思,因為讀書人改行去寫雜劇和話本,在當時并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而那些去做小吏的文人,長期供人驅使,沉淪下僚,也常常借曲來抒發失意的情懷和歸隱的意愿,他們和書會才人都是元曲創作的主要力量。《錄鬼簿》中就記載不少雜劇作家是以吏為業,兼作雜劇,或是先做小吏,后改作雜劇。當“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已經成為難以重溫的舊夢時,這些干祿無階、入仕無路的文人只能在戲劇舞臺上博一個粉墨功名,在元曲創作中發一下不平之鳴。他們雖然失去了彪炳史冊的機會,卻創造出了金聲玉振、雅俗共賞的元曲,這同樣可以令他們千古不朽。
此外,元代都市經濟的繁榮與戲曲演出的商業化,也是元曲興盛的重要條件。元朝統治者好財好貨,多方征集工匠商賈來建設大都、杭州等中心城市。商人地位大為提高,元代的商業在戰亂之后出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以大都為例,當時商賈云集,百業興旺,娛樂業也隨之興盛發達。元人黃文仲在《大都賦》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娛樂業:“華區錦市,聚四海之珍異;歌棚舞榭,選九州之秾芬……若夫歌館吹臺,侯園相苑,長袖輕裾,危弦急管。結春柳以牽愁,佇秋月而流盼。臨翠池而暑消,褰繡幌而云暖。一笑金千,一食錢萬,此誠他方巨賈,遠土謁宦,樂以消憂,流而忘返。”賦中描述了大都的演出場所、歌舞演員以及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這些都是元曲這種通俗文藝在發展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條件。不唯大都,其他大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市民階層的壯大和娛樂消費的增長。于是各地的演出場所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其中既有收門票提供演出服務的專業劇場——勾欄,也有像酒樓、歌館這樣的臨時演出場所,還有一些則是私人專屬的賞曲場所,多為貴族所擁有的住宅與園林。如此龐大的演出市場和消費需求,直接刺激產生了大量符合市民審美趣味的戲曲作品。
總之,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下,儒家文化失去了往日的獨尊,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與審美趣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或為生計,或出于興趣,紛紛投身到元曲這種大眾文藝的創作中來。在曲中,他們或喜或怒,或莊或諧,或直抒胸臆,或借古人之口感嘆興衰。元曲,既是當時不少文人的衣食之源,也是當時多數文人的心靈棲息地。再加上城市經濟的繁榮與文娛生活的需求,帶有世俗化、商業性、蒜酪氣的曲體文學終于在大碰撞、大融合、大一統的元代迎來了蓬勃發展、大振宏聲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