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重要人名、地名、術語之漢語譯名,必要時均以括弧注明原文,以便查閱。譯名能從其主且約定俗成者,一概尊用。然人名地名之舊譯名,若與其母語讀音相距過遠者,則適當改譯,務求名從其主,近乎其母語讀音。
2.拜占庭人多有綽號。其來由,一為祖籍或郡望,二為職務,三為特征,一如華夏習俗。然漢文乃形意文字,而西文則表音。以祖籍、郡望為外號者,音譯可也,若“大馬士革人約安尼斯”,有如華夏“袁項城”。以職務及特征為外號者,音譯則無以表其意,故意譯為宜,如“大智”萊翁、 “孤兒總監”約安尼斯有如華夏“黑旋風李逵”“宋押司”。唯其綽號置于名字之后,此則不同于華夏者。今依華夏習慣,置于名字之前。然亦有綽號幾成姓氏,且不可意譯者,仍以音譯出之。如大作家“普瑟羅斯”以號行,意為“口吃”,意譯則不敬矣,仍以音譯。要之以不生歧義,盡量方便讀者為的。
3.人名首次出現,或必要之處,標注其生卒年代。然有不可知者,仍付闕如。
4.引文注釋,除個別常識性語句略作夾注外,一律腳注。
5.書末附外文漢文譯名對照表,意在便于讀者檢索名實與頁碼。
6.縮寫文字,概依國際慣例,如“Greek Anthology”之為“AG”。
7.書末附參考文獻,以便參考。偶有出于學術網站者,行文隨時標注,不另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