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拜占庭文學史

三、拜占庭文學分期

人類文化史大約分三個階段:巫術文化階段、宗教文化階段、科學文化階段。從歐洲以及歐亞非三洲交界地區而言,與這三個文化階段相應的社會形態階段,大約巫術文化對應于古希臘與羅馬的游牧游耕文化,宗教文化則對應于拜占庭的封建時代的農耕文化,而科學文化則對應于文藝復興以后直至今日的工業商業文化。文學是文化的一個分支,文學史必然也是文化史的一個分支。從這個角度看,拜占庭文學屬于典型的封建時代農耕文化的文學,既不同于古代的巫術文化的文學,也不同于后來科學文化的理性文學。

農耕文化有個普遍的特點,就是文化與政治關系異常密切,具體表現就是行政權力與宗教勢力密不可分。而這種關系大約有兩種形態:政教紛爭,或者政教合一。而政教合一又可分為三種形態:政教合一,也就是政統治教,教服從政;教政合一,即教統治政,政服從教;政教分工合作,即但丁《神曲》中說的,國王領導人民,求得現世的幸福,宗教引導人民,求得天國的幸福。正因為文化與政治關系如此密切,所以,農耕文化時代的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往往王朝的更迭,便是文學內涵與風格變化的契機。反過來,文學的變化,也反映乃至影響政治的變化。因此,農耕時代的統治者都重視文學的這種反作用。聰明的統治者因勢利導,為而不恃,為文學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文學便能健康發展,同時往往也對統治者報之以由衷的歌頌。愚蠢的統治者則只懂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除了歌功頌德,不允許文學有半點出格,結果,歌功頌德蛻化為阿諛奉承,盛世氣象消亡于吹牛拍馬。反倒是稍有良心的下層文人為民請命的創作能流傳千古。這就是所謂社會發展與文學發展不平衡。因此,封建時代的文學與政治,便會呈現出正相關或者負相關的規律。但無論正相關或者負相關,文學與政治的變動總是處于密切的相互影響的關系之中。

拜占庭文學是封建時代農耕文化中的文學,當然也擺不脫這種關系的影響。當然,說文學與政治關系密切,并不是說,政治上有個風吹草動,文學便如響斯應。文學與政治的具體關系,只是與政治的興盛衰亡的大趨勢保持正相關或者負相關的相應變化而已。而這也恰好是那種鼠目寸光的政治家們不明白的。這種政治家往往以為文學與政治只有正相關一種關系,而他們理解的文學與政治的正相關,便是文學家跟在政治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趨而已。殊不知那樣做,往往適得其反,文學墮落了,政治最終也垮臺了。拜占庭文學既然是封建農耕時代的文學,考察其發展軌跡,當然必須看到其與政治變化的相應規律,但也只能從政治的興盛衰亡這種大節上看,而不能眼光短淺。

基于以上認識,拜占庭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4—6世紀。拜占庭文學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學,因此,異教文化性質的文學仍然繁榮。但這種繼承,不是復興古代異教文學,而是借用古代文學的形式、技巧乃至某些觀念,建立新的文學體系,為新取得統治地位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基督教神學服務。基督教精神籠罩下的新文學誕生。

第二段,7—9世紀。雖然國家與社會動蕩不安,但基督教已把異教文化精神消化吸收,完成了自身的邏輯化與系統化,鞏固了精神領域的統治地位。拜占庭文學也由借鑒草創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建立了基督教精神籠罩下的新文學體系。

第三段,9世紀下半葉—13世紀初。馬其頓王朝開辟了拜占庭的復興時期,拜占庭文學全面繁榮。但盛極而衰,尤其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國家殘破,文學創作一度低落。

第四段,13—15世紀。帕萊奧羅果斯王朝收復君士坦丁堡,重建拜占庭帝國,再次帶來國家的復興,文學領域再度繁榮,但更偏重學術研究,為拜占庭滅亡后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平罗县| 荥经县| 平谷区| 奉化市| 大丰市| 内丘县| 双城市| 文昌市| 东明县| 霍山县| 东港市| 曲阳县| 三穗县| 泸溪县| 漯河市| 襄汾县| 云龙县| 滨州市| 南开区| 海阳市| 宣恩县| 临沧市| 溧水县| 永川市| 蓬莱市| 抚州市| 息烽县| 信阳市| 洪湖市| 邛崃市| 大姚县| 秦安县| 马龙县| 凉山| 金坛市| 晋江市| 元谋县| 莎车县| 阳新县|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