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致自由的靈魂

自我實現乃人生大事。我個人的建議是,與其塑造自我形象,不如塑造自我。我希望人們能向內求索,真誠地表達自我。

——李小龍

李小龍改變了世界——武術界、亞美兩地的電影界、不計其數的弟子和粉絲的個人世界都因他的才華而面目一新。李小龍的影響力經久不衰,數十年來,他仍舊不斷啟發和激勵著形形色色的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他的思想感興趣,稱他是當代的哲學家和夢想家。人們在他的言談中發掘出治療時代病癥的靈丹妙藥,將他視作自律、力量和智慧的典范。李小龍的哲學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進步的世界,一個脫離苦海的世界,一個擺脫無知、迷信和腐朽的覺悟的世界。用李小龍自己的話說,即一個充滿“愛、和睦與兄弟情誼”的世界。

在李小龍看來,哲學并非象牙塔中的專業學術,而是每一個人探索人類精神奇旅的門徑。它照徹人類潛能的邊界,驅散懷疑與不安的陰影。不同于其他人云亦云者,李小龍始終按照自己的方式追尋真理,并鼓勵那些渴望與之同行的人借鑒他的方法。雖然李小龍推崇個人權利和個人發展,看重個人范圍內的自主性,但他也探討過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譬如,強調人類的共性所在,主張消除國籍、種族和階級等人造隔閡,使全人類平等獨立地和平共處。

李小龍拒絕盲從于外在權威。他鼓勵人們最大限度地重視自我、珍惜生命,高度贊譽那些“生活的藝術家”,他們對生活自有判斷,遺世獨立,敢于反抗傳統和主流觀點。李小龍指出:“比起發明創造,我們總是對模仿更有信心。”由此,我們總是傾向于,也總是選擇拿著自己的困惑,去向自身之外的他者求解。太多人因此進退維谷,既不知該信誰,又懷疑自己內心的沖動,不知未來何去何從。聽憑他人“支配”,任由他人來決定“真正”的問題所在,以致精神萎靡、心智交困。

而《生活的哲學》一書正是要獻給那些自由的靈魂,他們選擇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而活,拒不遵從對生活和生活方式指手畫腳的條條框框。本書涵蓋8大章節、72個主題、825條格言,謹獻給失望于陳詞濫調和教條主義的真理追求者。翻開本書,你會發現李小龍并沒為你備好一堆草率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種方法,讓你走你自己的路。若你正處于痛苦、沮喪或焦慮之中,書中的真知灼見會給予你力量,安撫你忐忑的心靈。

我怎敢如此夸口呢?很簡單,因為李小龍的言辭不僅對我產生過這樣的影響,更影響了成千上萬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人。他們紛紛抽空給李小龍教育基金會(Bruce Lee Educational Foundation)寫信、發郵件,不約而同地表達了近似之意。李小龍的思想極具吸引力,因為他敢于說出別人敢想而不敢說的話,這份坦率消解了我們的不安和恐懼。他言近旨遠,只言片語間就能傳達別人長篇累牘述之不盡的道理。其言如山,以更高遠的視角,審視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奧秘。而最令人唏噓的是,如此深刻的思想竟是他短短32載春秋的結晶。

“哲思”是李小龍讀過哲學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最初與最終的自由》(First and Last Freedom)后,為自己撰寫的一系列格言自擬的一個標題。將這些“哲思”寫下來(后改為錄音),是李小龍早年在香港時就已養成的習慣。本書收錄的“哲思”均出自李小龍與記者、朋友和同事之間的談話、采訪與通信。其中部分內容李小龍早已自行打印齊整,沒準是覺得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場,而另一部分他僅草草記下,以免過后遺忘。此外,還有些許內容是他讀書時批在空白處的筆記。每當他細細研讀某位作家或哲學家的思想時,總會靈光閃現,注下自己的“哲思”。

李小龍的私人藏書室里收藏了大量不同流派的哲學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先賢的著作。他的眼界并不局限于身邊人,而是對世間各類人看待人生悲歡的方式,有著廣泛的了解。不過,對于像李小龍這樣的人來說,這些眾說紛紜的觀點,不過仍舊是種工具而已。在生活陷入迷惘時,與其求得一個終極答案,李小龍更情愿思考多種可能性,讓自己更加理智客觀。畢竟,李小龍相信,武斷作結往往意味著思想的風帆已偃旗息鼓。

李小龍常以格言警句作為自己的寫作體裁和教學媒介,本書正沿襲了這一風格。這本《生活的哲學》與巴特利特的《名言選》(Familiar Quotations)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一個人最終能從李小龍身上獲得多少啟迪,還當看他對李小龍關注到了何種程度。李小龍始終青睞個體之間的交流,他之所以寫作,也多意在表達他個人對生命的領悟,并非是為斷章取義地支持或反駁任何觀點。李小龍深諳“少即是多”的哲學要義,因此,他的文章——尤其是他的哲言——優雅地擺脫了傳統哲學的沉悶復雜,為那些看慣長篇大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哲學讀者,帶來一股清新之風。雖然抽象的哲理自有其用武之地,但李小龍的哲言與之有別,旨在激發內心的“斗志”。恰如他的一句哲言:

雖然思想最為神圣,但人的目的終究意在行動,不在思想。

李小龍的哲言往往從生活中常見卻重要的方面切入,引導讀者反思傳統觀念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偏頗。如此一來,他的哲言實是將問題交由讀者自行思考,使其得出自己的解答。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筆頭上,他總告誡弟子,不要贊同也不要反對——只要成長。

李小龍始終具有質疑精神,不斷質疑各種假設,也質疑他自己,從而頻頻向我們揭示出許多傳統觀念的缺陷。正是這種質疑精神,為真正的理解打下了基礎。誠如李小龍所言:“比較出新知。”李小龍堅信,即便他知道答案,即便他知無不言,也不會對別人有所助益。換言之,你得自行辨別李小龍對生活的看法,是否也于你有益。在李小龍看來,除非你幾經獨立思考,確實認可他的答案,否則他所得出的答案,對你便毫無價值可言。正因如此,李小龍的哲學著作才會顯得尤為出眾,它是一架橋梁,引領你走入自己的內心,甚而步入哲學的圣域。

探究與質詢的過程必不可少,但務必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所得出的“結論”,沒什么了不起的。因為我們的一切設想與信念,永遠都要準備接受質疑。它們只不過是一座座中轉站,我們還將繼續求索,至死方休。李小龍深知他的個人觀點,很可能被弟子奉為圭臬,為此他選擇借鑒蘇格拉底反詰法,引導弟子(如今則是引導讀者)在內心深處面對和解決困擾自身存在的問題。李小龍強調,若真有“法”可循,那也多半是別人的方法,不是你的。若你隨波逐流,只會離自己內心的真諦越來越遠。因此,真正自由的靈魂,絕不會把任何一本著作(包括本書)視作無上真理,否則它便只會淪為另一種權威。李小龍曾言: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你只能獨自求索,切莫依賴他人和書本。

李小龍在最后一部電影《龍爭虎斗》(Enter the Dragon)中,也有過如是臺詞:

恰似一根手指指向月亮,千萬不要一味盯著手指,而錯過天上美景。

因此,本書實有一石二鳥之功:與李小龍交流,也與你自己交流。李小龍曾就他的教導提出過一條相當中肯的忠告:

生活是各類關系的綿延,請擺脫孤立和定式的桎梏,親身體悟當下。記住,我無意得到你的認同,也無意左右你的意志。因而,切勿固守非此即彼的成見。我更樂意看到,從今往后,凡事你皆能自行求索。

李小龍在書中與你交流的內容,要靠你自行琢磨,其意義幾何,盡取決于你。

約翰·里特(John Little)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哲學家、心靈導師?!g者注

約翰·巴特利特(John Bartlett,1820—1905):美國作家、出版商,他編輯的《名言選》被稱為西方引語書的開山之作。——譯者注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西方道德哲學的奠基人?!g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威信县| 德昌县| 横山县| 固阳县| 临安市| 泊头市| 容城县| 和龙市| 大悟县| 靖宇县| 株洲县| 嘉禾县| 荣昌县| 南川市| 万州区| 汝城县| 新沂市| 海盐县| 集贤县| 柘荣县| 博兴县| 叶城县| 昔阳县| 张北县| 黔江区| 和田市| 界首市| 合作市| 广丰县| 蒙阴县| 伊川县| 内丘县| 龙川县| 运城市| 大安市| 冕宁县| 太湖县| 营山县| 乌拉特后旗|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