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報業初窺
- 1635南洋霸主
- 新釣的河
- 2116字
- 2024-06-30 06:00:00
其實類似報紙的刊物,自漢代就已經出現。
后世常見的稱謂就是邸報,經由歷朝歷代的發展。
邸報到明朝的時候已經發展的相當完善,成了知識分子之間,重要的了解國家大事的途徑。
明朝的邸報主要由朝廷機構負責編輯和發行,內容包括皇帝的諭旨、朝廷政事、官員奏折、各地大事等等。
在明朝的中后期,官府甚至允許民間自設報房。
這些民間的報房,就會抄錄邸報的消息加以編輯,又或者風聞瑣事加以陳述后再公開發售。
民間報房出版的報紙,往往難以被官府監管和控制,所以自然也會存在一些敏感或禁忌的話題。
正常的放任自流,過分的自然也因此就會受到官府的打壓,宛若自然界的去蕪存菁一般。
在此動態的平衡之下,民間報業卻也在摸索中前行,逐漸蓬勃發展形成一股風尚。
除開傳播范圍有限之外,其實已經同后世的報紙相差無幾。
朱燁倒是沒想到,他的東番島上竟然也有了民間報紙。
“這個什么《嘉明新聞報》有咱們的審查嗎?”朱燁轉頭問蔣文城。
輿論戰的威力,朱燁在后世可是實實在在領教過的。
往前看也有《仇國論》這種文章,徹底摧毀了國家存在的根基,導致其快速崩潰滅亡。
凡此種種,朱燁天生對輿論的警惕性,就要比當今的為政者要強的多。
“咱們有一個專門負責審核報刊的小組,每期報紙發行前,首先就要經由咱們的審核之后才可以定版。”
這也是朝廷本就有的慣例,所以蔣文城他們也就照貓畫虎,模仿了下來。
“還不夠,咱們自身也要有自己的喉舌,輿論霸權和兵權一樣,不能假他人之手。”
“這件事記錄一下,回去需要開會討論,看是收購現有的報紙,還是組建個公司另辦,這事的優先級比較高?!?
輿論的高地你不占據,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占據,反正都是要被引導,那么為什么這個引導的人不能是他呢?
朱燁當然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果斷吩咐組建他們自己的報紙,擁有自己的新聞喉舌。
《傳播學概論》、《報業300年發展史》、《大眾傳播》也不過每本1000點而已,買了。
朝廷的邸報和民間小報,還都是手抄夾雜少部分活字印刷,不但效率不高,質量也一言難盡。
朱燁準備進軍這個行業,給本時代的同行們一點小小的傳播學震撼。
“好的東主,您看時間安排上怎么樣合適?”
朱燁大手一揮,“讓代書師爺組織開會即可,先自我發展一段時間看看,沒效果了再說其他?!?
他也是有專門負責行文奏事的師爺的,將這些行業書籍交由他們學習,最后組建個報業公司即可。
他是準備當甩手掌柜的,等實在沒有起色的時候再行糾正,遠比從一開始就呵護備至的強。
這是朱燁穿越這么些日子以來,學會的一點點管理經驗。
......
朱燁這邊商量完事情,那邊眾人總算是弄明白,那長衫的文人是個什么身份。
“記者”這詞同后世的新聞記者有所不同。
目前來說,記者通常是負責記錄事情的人,例如官府中負責記錄的文書,又或者負責記載史事的史官。
但其實簡單來說,叫做記者也并不突兀,史官也是需要采訪求證、編輯書寫的不是?
聽明白后,一個歐洲的農夫,指著袁好問用略微別扭的漢語說:
“教授!他懂,問,他?!?
那記者原本是福建內陸的,見過的外國人不多,他其實是更想與這外國人溝通的。
雖然這人漢語并不流利,但連說帶比劃的,意思也不是不能理解。
要知道,現在這年代,內陸地區的人想要見個會說漢話的外國人可是極難的。
他們這些士子,可沒有什么崇洋媚外的情節,主要就是想要了解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
對于他者,人都是有好奇心的。
更何況他本就是因為好奇心旺盛,才做了這《嘉明新聞報》的采風記者。
但工作要緊,反正人又不會跑,他大可以后續再專門做個外國人的專訪,這下一篇文章不就又有了嗎?
“冒昧請問您是?”那記者向袁好問問道。
“這俺知道,袁教授是農學院的院長,這土豆都是他教俺們種的。”一旁的農夫搶答道。
“大牛看你急的,怎么想讓小牛進農學院???”
“就是,我看你成天湊到教授身邊,分明就是想走后門。”
被叫做大牛的農夫聞言也是不惱,反而嘿嘿笑道:
“小崽子學習好,塾師都說俺家小牛是塊學習的料,俺就想讓小牛以后上農學院,怎么?”
那記者到底是受儒教的影響,聽聞這農人竟然想讓讀書種子的小孩學習農學,不禁更加好奇:
“既是讀書種子,為何不教他學文,揚名科舉,也好為官做宰?”
大??茨怯浾叩哪?,分明也是個讀書人。
“學農也能做官,小崽子都給俺說了,農學院畢業就能做村長,村長能升到城里做區長,然后也能進公司當廠長,北溪農場就管著上十萬畝地。”
“你不也是讀書人,怎么不揚名科舉,為官做宰,反而做個記者,跑到田里來了?”
大牛的扎心之言,讓那記者幾欲開口,卻實在不知從何辯駁。
總不能說,他科舉不順,排官又沒個門路吧。
愚民莽夫,實不足道也。
心頭默念了句,索性不再理他,繼續向袁好問問了起來:
“袁院長,您能給講講這862斤,意味著什么嗎?”
袁好問人逢喜事精神爽,此刻也正是分享欲爆棚的時候,索性就找塊空地。
撿個樹枝,用圖書館里新學來的柱狀圖,在松軟的農地上邊畫邊講解起來。
從土豆與常見主糧作物米、麥、小米之類的產量比較。
到土豆對土地和種植條件的不挑剔,可以變相拓展農田面積。
最后又講解土豆一年多季的種植方式與其他作物配合輪作的可能性分析。
調理清晰,又妙趣橫生,講的記者這樣的完全門外漢也能快速理解。
如此這記者,才總算是真正知道這土豆產量的可怕之處,出于文人的浪漫情懷,情不自禁問道:
“此糧若能廣植天下,天下便再沒有饑民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