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土豆收獲
- 1635南洋霸主
- 新釣的河
- 2161字
- 2024-06-29 12:00:00
農學院說是學院,其實不過是個大號的私塾。
雖然規模足夠和明末的本土學院相媲美,可是人員構成屬實寒酸。
如今不過一個院長,下面是院長的四個學生充作老師,然后就是十來個學生。
攏共不到20個人。
院長名叫袁好問,不是宋金對峙時期的那個元好問。
單說他在歷史上籍籍無名,并不為人所知。
但是說起他的祖父袁黃或者袁了凡,知道的人可能就多了。
《歷法新書》、《寶坻勸農書》、《了凡四訓》都是鼎有名的著作。
袁黃是個著名的思想家,另外對天文、術數、水利、軍政、醫藥和農學無不研究,當得起一個博學家的稱謂。
而袁好問就繼承了袁黃的家學,同他祖父一般自小聰慧,早早就考取了功名。
只可惜為官時得罪了閹黨,被罷官回家永不錄用。
這斷了為官的路,他就只能在家精研學問,開始對農學愈發著迷起來。
機緣巧合之下,得知東番島又被重新開發,甚至其上還有諸多海外傳入的新奇農作物耕種。
偏好農學的他便搭乘朱燁行商的商船來到東番,因緣際會之下便成了這農學院的一院之長。
如今袁好問已經將家人盡數從嘉興府接來嘉明,算是落戶安家了。
袁好問是個正常體型的中年人,可能因為常干農活的緣故,膚色有些發黑,胡須和頭發也不如尋常文士一般打理的井井有條,只用條頭巾將頭發束起。
也沒有穿什么儒服道袍,上衣就是普通的“直身”,也就是短衣,袖子寬松,方便挽起和手臂活動。
褲子就是尋常的棉質長褲,也挽起了褲腿,腳下已經換上了草鞋。
“袁院長,你們可算是來了。”
那農夫不認識朱燁,但見到袁好問和一眾老師學生,卻顯得極為熟悉,迎上去便招呼起來。
朱燁也樂的清閑,他本就是觀察為主,不被人注意更能看的清楚。
顯然蔣文城也是知道這點的,所以一行人打扮的都很是簡樸,周圍也有不少村民圍觀,所以并不顯眼。
袁好問并不倨傲,也是立刻回禮道歉:“我之過也,路上遇到些事,耽擱了時間。”
農夫本就不氣惱,聞言連忙擺手,嘴上說著無妨。
為首的兩人還在客氣,農學院的師生們,已經招呼一旁田地的農夫,開始從驢車上往下卸裝備。
朱燁也湊上去搭把手,順便觀察一二。
那些裝備都是鐵質的,從鐵口上看都是灰口鐵,質量相當不錯。
有鋤頭也有犁頭、鏟子之類的,還有一些造型奇特的工具,就不是朱燁這種外行人,能看的明白的了。
土豆的收獲其實很簡單,順著主干向下,地上植株輻射的正下方土地里面,那里就是土豆的主要生長區域。
只是這些人顯然是第一次收獲土豆,哪怕有袁好問在一旁先行講解了,可依舊有人挖的不得法。
費時費力不說,還總容易沒有分寸而導致挖爛土豆。
袁好問只得指揮學生,以考古般的細致完整的起出10棵全須全果的土豆全株。
將這些全株擺在一起對比,才發現土豆苗子結果的深度,并沒有預想中的那般深,最多也就不超過20厘米的樣子。
而且結果的區域也比較集中,并不會如想象中一般到處亂結土豆。
這就叫知己知彼,而后如神。
心中有數之后,這些專業的農夫揮舞起鋤頭來,那叫一個賞心悅目。
開始時還不顯什么,等漸漸刨出來的土豆多起來,在場的人也看出了門道,主要是產量實在太大了。
他們第一次種土豆,沒有經驗,植株分布比較密集。
所以在朱燁看來,土豆的大小是有些小的。
兩個拳頭那般的大土豆極少,大的也就是十多厘米長,直徑五六厘米左右,平均還要再小一些。
可即便這樣,每株也能有六七個果子,多的更是有十來個。
肉眼可見的大豐收,這些種土豆的農夫,都是私下里吃過土豆,如此才敢種植。
即使如此,種植的這兩三個月也著實提心吊膽,并不好受。
如今看到產量,這才真個將心放回肚中。
“老師,算出沒?”
等一畝地的土豆全部收獲,分別稱重之后匯總到一個老師那里后。
人群便聚集到那邊,著急的不行。
更是有學生心急的問了出來。
那老師原本已經算出了數字,可是精于農學的他對農作物的畝產那是爛熟于心,實在不敢相信自己算出來的數字。
為圖保險,他便又算了一遍,可兩次的數字都是一樣的,這就讓他有些目瞪口呆了。
“843.5斤!”
“多少?”這下不只他的學生們驚呼了,即便是袁好問也不由得問出了口。
“老師,真是843.5斤,我算了兩遍都是這個數。”
“匪夷所思,簡直是匪夷所思啊,快,再收幾畝算一算平均數,真要如此,這可是利在千秋哇!”
袁好問作為農學家,深知高產作物對于百姓的意義。
更何況這土豆不但不挑地,甚至對肥料的需求也不大。
他們收割的這塊地,他就幾乎全程參與種植,當然知道農夫們對其侍弄的,實在算不上什么精耕細作。
這些農夫剛來此地,大半的時間都花在參與工程掙錢和修建自家的房子上面。
對地里的作物,能夠做到除草澆水的就算是勤勞了,畢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可即便如此都有800斤的產量,這一茬收獲完,幾乎能夠等同于他老家三季稻的全年產量了,當真驚人。
有了動力,后續的幾畝土豆田挖掘的也極快。
最終匯總起來,畝產非但沒有降低,甚至還達到了862斤的成績。
這個數字對東方的農民來說都是天方夜譚,更不用說對歐洲的農民沖擊有多大了。
他們驚呼上帝的聲音,也絡繹不絕。
“不好意思打擾一下!”一個聲音突兀的傳來。
眾人扭頭看去,卻發現一個身著長袍,與在場的一眾短衣短褲頗為不合群的人,捏著支炭筆,正埋頭書寫。
“?”那人也沒想到,自己的話竟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請問,畝產862斤相當多嗎?為什么會如此吃驚?”那人也是個大心臟,稍微尷尬一下,就又能重新找回話題。
“對了,我是《嘉明新聞報》的采風記者,想要寫一篇專稿,但我對農學了解不多,所以...”
那人思路清晰,條理分明的解釋了自己的身份和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