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有圖)
太過不及,病脈也。關格覆溢,死脈也。關格之說,《素問·六節藏象論》及《靈樞》第九篇、第四十九篇,皆主氣口人迎,以陽經取決于人迎,陰經取決于氣口也。今越人乃以關前關后言者,以寸為陽而尺為陰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前為陽,寸脈所動之位。脈見九分而浮,九陽數,寸之位浮陽脈,是其常也。過謂過于本位,過于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是皆病脈也。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遂者遂也,徑行而直前也。謝氏謂遂者,直上直下,殊無回于之生意有旨哉。經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以陽氣不得營于陰,陰遂上出而溢于魚際之分,為外關內格也。外關內格謂陽外閉而不下,陰從而內出以格拒之。此陰乘陽位之脈也。
關以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關后為陰,尺脈所動之位。脈見一寸而沉,一寸陰數,尺之位沉,陰脈,是其常也。過謂過于本位,過于常脈。不及謂不及本位,不及常脈。皆病脈也。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經曰: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以陰氣不得營于陽,陽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為內關外格也。內關外格,謂陰內閉而不上,陽從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陽乘陰位之脈也。
故曰覆溢。
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傾于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內而出乎外也。
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覆溢之脈,乃孤陰獨陽,上下相離之診,故曰真藏之脈,謂無胃氣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脈,雖不病猶死也。○此篇言陰陽之太過不及,雖為病脈,猶未至危殆。若遂上魚入尺,而為覆溢,則死脈也。此遂字,最為切緊,蓋承上起下之要言。不然則太過不及,陰陽相乘,關格覆溢,渾為一意,漫無輕重矣。或問此篇之陰陽相乘,與二十篇之說同異?曰:此篇乃陰陽相乘之極而為覆溢。二十篇則陰陽更相乘而伏匿也。更之一字與此篇遂字大有徑庭。更者,更互之更。遂者,直遂之遂。而覆溢與伏匿,又不能無辨。蓋覆溢為死脈,伏匿為病脈,故不可同日語也。○此書首三篇乃越人開卷第一義也。一難言寸口,統陰陽關尺而言。二難言尺寸,以陰陽始終對待而言,關亦在其中矣。三難之覆溢,以陰陽關格而言,尤見關為津要之所。合而觀之,三部之義備矣。一二難言陰陽之常,三難言陰陽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