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太后對彩鳳說:“你去把張公公叫來。”
彩鳳回道:“是!”走出慈寧宮。
不一會,彩鳳領著張公公進來了。
張公公長得瘦瘦高高,微笑著走進殿內,口中念念有詞:“恭請圣母皇太后萬吉金安!”說著,跪在地上。
謝太后:“平身?!?
張公公謹慎地站起身:“請太后吩咐?”
謝太后:“張公公,賈相爺和群臣們都在干些什么?”
張公公:“賈相爺說,今日元旦,宮中正逢國喪之期,不便熱鬧。他便留在自己府中,眾大臣早上都去賈府拜賀新春去了。”
謝太后望著殿外日光里的雪景,梅枝上的殘雪已開始消融,屋檐下的冰柱也在融化,往下滴水,灰喜鵲偶爾飛過,跳過慈寧殿門前,她臉色平靜,內心卻翻著巨瀾。
回想當年與賈貴妃競爭立后的點點滴滴,心中的酸楚,無法與人言說。那時,青春年少,雖為女兒之身,也熟讀歷代典故,對于歷朝歷代后宮競斗慘烈舊聞,漢晉宮斗,隋唐闈變,多有所聞。每與姐妹們談到漢代開國皇帝劉邦之妻呂后將宮中姐妹砍去手足變成人彘的故事,心生恐懼。
從內心講,謝太后本人是極不情愿進入深宮的,可是,那個時候的女人,命運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奉父兄之命入宮,處事慎之又慎,生怕得罪了別人,只想做一個暖心的妻子、母親,并無特別的野心。
而賈貴妃則生性風流,不僅人長得標致、漂亮,而且善解風情,深得年輕的理宗皇帝之專寵。
立皇后的時候,理宗皇帝堅持要立賈貴妃為后,可是,理宗的“母后”楊太后卻偏偏喜歡上了謝氏這位貌不驚人而為人低調的妃子,標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有話語權的太后的意見也算是“父母之命”了,于是理宗冊封謝氏為皇后,封賈氏為貴妃。
冊封之后,理宗乃是專寵賈貴妃,謝太后則被晾在了一邊,故朝廷內外有一種傳言:“賈貴妃是真皇后,謝皇后是假皇后”。
這種人生屈辱,要是發生在別的朝代,一定會上演一場最惡的宮廷內斗,可是,身為皇后的謝太后卻處理得特別小心,她感到自己的這個皇后地位就如理宗皇帝的皇位一樣,得來實屬意外,因而步步驚心,一言一行,都特別謹慎,從不招是惹非,如有宮女或太監到她這里來講點子丑寅卯,她也是只聽不發聲,慢慢地,宮廷里便沒有人到她這里傳播小道消息了。
她對賈貴妃極盡尊重,從不表現出妒意,也從不在她那擺什么皇后的架子,兩人以姐妹相稱,而且處處為賈貴妃著想,絕不玩表面,相處特別融洽。
楊太后看在眼里,后宮佳麗們心知肚明,朝臣們都聽說了,理宗皇帝也感受到了,朝堂內外一致認為,謝氏堪為坤儀,是一位真正能夠母儀天下的奇女子,她的胸懷大到可以包容后宮可能出現的一切妒恨、陰謀。
所以,謝氏被立皇后之后,無論是理宗皇帝本人,還是朝臣們,從來沒有過廢后重立的動議,謝氏也一直安穩地在自己的皇后位置上坐鎮著,聲望日隆。
只是這賈貴妃,雖然享盡了理宗皇帝的皇恩雨露,卻是福窄壽淺,人到中年,溘然病逝。問題是,賈貴妃人歸上天,卻給大宋朝廷埋下了禍根,那就是深得理宗皇帝信任的賈似道,賈貴妃的親弟弟。
偏偏這理宗皇帝又中了邪似的,愛屋及烏,將對賈貴妃的男女之情的恩寵,轉移到了對賈似道的國家權力的寵幸,晚年對賈似道更是言聽計從,這立太子的事,也由賈似道說了算,新皇帝度宗之立,正被賈似道搶了頭功。
謝太后對這些,一清二楚,可是她從來沒有想過去改變什么,她一直在適應,一直在想如何做到禍不及身,更不要連累自己的家族。
謝太后很清楚,新皇帝雖已過弱冠之年,而且登上皇位,即為親政,但畢竟從小在宮中長大,沒有經歷過什么大的世面,整日打交道的都是后宮里的太監、宮女和皇帝的親眷們,平日里朝臣也很難得一見,整個朝政都掌握在賈似道手中。自己雖然身為太后,但絕不可干預朝政,她深知女人干政的危險,甚至在一次與宮女閑聊時講到唐朝的武則天,在她看來,武則天過了幾天皇帝癮,卻把唐朝搞亂了,結果武家也遭牽連。故而,這個時候的謝太后,感到自己離權力中心越遠越安全。
事實證明她的判斷是正確的,她的做法是適當的,否則的話,她一個弱女子,如何在那充滿陰謀與詭異的后宮安穩度過數十年的皇后生涯。
此時的賈似道,在朝經營多年,滿朝文武,哪一個不拜倒在他面前,又是新皇帝的扶持者,權傾朝野。
謝太后更是倍加小心。
謝太后本想親自去給賈似道拜賀元旦,但喪服在身,加上禮制也不合,想了想,對張公公說:“張公公,我這有一對先皇留下的玉如意,你給我送去賈相爺府上,代我向他祝福問安。”
張公公是朝中的老太監,多少知道一些禮制,雖然也知賈似道的權勢,但知道謝太后這樣做肯定有違禮制,按道理講,不管是否是喪期,這么重大的元旦之日,賈似道都應帶著朝臣到謝太后這里來問安才是,怎么反倒是太后要去給他送禮問安呢?
張公公:“太后,這可使不得啊。如果賈相爺來您這兒,給他賞賜,沒有什么問題??伤辉谶@兒啊。您是太后,他雖是相爺,那也是皇上的臣子啊,您是皇上的母后——”。
謝太后本想責怪張公公幾句,但一聽他說得句句在理,心想,新皇帝雖少不更事,而且智力可能確實有點問題,這朝堂之上,或許還有一些有良知者,即使如張公公這樣的太監,也知道幾分事理,大宋江山,或許還有后望。
謝太后起身,沒有說什么,走出了慈寧殿。
初晴的太陽照在雪地上,那光線特別刺眼,謝太后手搭涼篷,四處望了望,說道:“新年元旦,天氣如此晴好,雖是國喪之期,或許是今年的好兆頭!”
彩娥和彩鳳兩位宮女跟在身后,聽太后此言,彼此對望了一眼,臉上露出一絲不經意的笑容,她們是不敢出聲的,她們跟隨太后多年,深知宮闈之中小心從事的重要性,尤其這謝太后,向來不茍言笑,對那些浪浮之人,雖不至于將人整死,但責罰也是很嚴厲的。
張公公應道:“是啊,太后說得對啊,瑞雪兆豐年,老百姓都是這么盼的?!?
這時,忽然傳來“咚!咚!咚!”一陣激烈的鼓聲。
謝太后:“這是哪里來的鼓聲?”
張公公:“應是司天監那邊!”
謝太后:“今元旦之日,是正朔!我們快進屋去,天要變暗了!”
彩娥望著天上,應了句:“太后,今天是晴天——”
張公公打斷彩娥的話頭:“不要多嘴,快隨太后進屋。”
進到慈寧殿里,謝太后命令道:“彩娥、彩鳳,點上燭燈!”
兩位宮女不知何意,互相對視了一眼,照著謝太后的意思把燭燈點上。
這時,只見整個天空瞬間暗了下來,殿外一片黑暗,殿內燈火輝煌。
兩個宮女簡直驚呆了,心中都暗暗地嘆服,謝太后真是料事如神。
張公公和謝太后都面無表情地望著門外,整個慈寧殿里靜得連針落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到。
司天監那邊傳來的鼓聲時斷時續,響得令人心顫。
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彩娥和彩鳳看到謝太后和張公公并不驚慌,也平靜下來,一起安靜地看著殿外。
突然,司天監的鼓聲急促地響著。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明顯比先前的鼓聲要密集得多。
謝太后站起身,向殿門口走去。
忽然間,只聽三聲炮響:咚——!咚——!咚——!
鼓聲驟停!
殿外又是一片陽光映雪之景。
這情景,對兩位宮女來說,可謂平生第一次見,內心肯定有著無限好奇,這從她倆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表情可見,而對謝太后和張公公而言,也就算不上什么新鮮了,原來這是一次日全食。
張公公所說的司天監,那是民間對主管天文歷法的南宋朝廷機構的叫法,在當時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太史局,這太史局的官員多為與天文歷法有關的技術官員,太史局的職能大致有五個方面:
一是掌察天文星象變化,占卜兇吉,隨時掌握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空間的分布、位置、運動、形態、結構等現象的變化,觀察風、云、雷、電、雨、露、霜、雪天氣現象;
二是掌管鐘、鼓、刻、漏,報告時辰,考定歷數;
三是舉行祭祀時設計神壇方位,選擇吉日良時;
四是朝廷要辦大事時,比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冊封皇后等重大典禮,要選擇黃道吉日;
五是為朝廷制定并頒布新年的日歷,指導官民辦事趨吉避兇。
太史局根據功能不同,有各種官員,提舉太史局是這個機構的最高首長,設有不同的各司其職的事務官和技術官,其中五官正(包括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是負責天象的,當觀測到可能出現日食或月食、彗星等異常天象時,他們就會向提舉太史局報告,由其向朝廷報告,并通過設于太史局內的鐘鼓發出相關的警示。
舊時民間把日食稱之為天狗食日,認為是兇象,老百姓常因此引起恐慌,因而以放鞭炮或擊鼓的方式來壯人類的聲威,說是驅趕天狗,讓其快點走開,這種流傳于民間的方式,被太史局所借鑒,當觀測到可能出現日、月食時,就用擊鼓的方式來提醒官民,以免突然出現的天象引起社會動蕩。
所以,謝太后說當日元旦是“正朔”時,聽到鼓聲,就知道天狗要來“食日”了,因為以前她經歷過。
本來一個大好的晴天,卻突然遭遇這樣的事,謝太后心中五味雜陳,尤其在這國喪之期,新皇帝登基之時,她的心中想著三件事,一是北方蒙古人會怎么樣?二是賈似道會怎么樣?三是新年第一天,出現這種天象,老百姓又會怎么看?
彩鳳是個機靈的姑娘,她主動到茶幾上炮了一杯參湯,雙手奉給謝太后,謝太后很欣慰地接過手,輕輕地啜了一口,什么話也沒有說,又遞回給彩鳳。
突然遠遠地傳來一個聲音:“賈相爺前來給太后請安!”
謝太后大驚失色!